首页 > > 4

【政府報告解讀】報告講的十大難題,怎麼解決?

2017-03-05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什么?這個問題我們也思考了很久,思考的結果是:要向人大代表們看齊,帶著問題去聽、去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政府工作報告是政府的“年度述職”,因此,人大代表們的角度,就是要看政府的工作做得怎么樣,對於國家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做出了怎樣的回答。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帶著哪些問題去聽、去讀呢?我們通過頭腦風暴,“開諸葛亮會”,認為有十個問題需要聽明白。其中首先是全局問題:經濟增速穩得住嗎,其次是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之年的重中之重——吃飯大事,接下來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倒計時”階段事關“全面”的大事:全國各區域怎樣發展?此外有關工業、房價、民生、供給側改革、金融形勢、環保和參與全球治理的問題也是國計民生大事。弄清楚了該帶上哪些問題之後,我們做了關於這些問題背景情況的功課,算是“題幹”。在總理做了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之後,第一時間我們把聽到的答案記了下來,並聯系“題幹”做了初步分析。以下就是我們的“作業”。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做政府工作報告

  問題一:經濟增速穩得住嗎?

  全球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怎樣穩住?確實讓人好想看到答案。

  當前,世界經濟的情形可以用“五低二高”來概括,即:低經濟增長、低國際貿易流量、低通貨膨脹、低投資增長、低利率、高債務水平和高度依賴貨幣政策。2017年全球經濟面臨的挑戰比去年只多不少,例如即地緣危機、難民危機、潛在增長率下降,金融市場更加脆弱,貿易投資增長乏力,“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傾向抬頭等。中國國內看,結構性問題突出,改革進入攻堅期的利益關系深刻調整等,也是局面複雜。

  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明確提出: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仍有信心有底氣領跑全球,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5%-7%,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居民收入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從中可以看出,在2016年實現增長6.7%,經濟增速重回主要經濟體第一之後,中國對2017年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有著滿滿的信心。

  經濟能否穩得住,不僅看增速,更要看結構。政府工作報告告訴我們,2016年,通過著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等舉措,中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自2013年本屆政府履職以來,中國經濟增速分別為7.5%,6.9%,6.7%,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中國經濟增速是在經濟總量超過60萬億元的高基數上取得的,現在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的增量,相當於5年前1.5個百分點、10年前2.5個百分點的增量。經濟規模越大,增長難度隨之增加。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為實現“十三五”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6.5%以上的預期增長目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政府報告中就2017重點工作任務做出部署:將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從這一政策部署中,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增長速度能夠保持中高速的根本信心來源。

  此外,對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的部署,也使我們看到經濟結構的優化進程:推動消費升級和有效投資相促進、區域城鄉發展相協調;優化區域發展格局,統籌推進三大戰略和“四大板塊”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大幅提升;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建立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的長效機制;保持人民幣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改善生態環境以及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等。

  展望2017,,中國經濟不僅能夠穩住增速,而且經濟結構將繼續優化升級,在世界經濟大局中“亂雲飛渡仍從容”!

  問題二:吃飯大事有保障嗎?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三農”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同時也直接關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因此,重農固本一直是重中之重。2017年堪稱農業供給側改革之年,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吃飯大事”的改革如何推進呢?成為對政府工作報告的巨大期待。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提到,2016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3%,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40萬人。接下來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互促共進,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可以發現,農業供給側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實現了“十三五”的良好開局。同時也應注意到,我國農業發展面臨新形勢、新挑戰,表現為當前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正快速從“吃飽”向“吃好、吃得安全健康”轉變,這與我國農業生產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形成突出矛盾。此外,農業供給側改革需加快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而農業信息化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升級的重要技術手段。因此,“互聯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推手,依靠農村電商、農業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可有效補齊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短板。

  在上述背景下,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主要包括農民增收、農業提質增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業現代化等,其中,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仍是改革的主要方向。具體而言,去庫存,就是要做好農業結構調整的“加減法”,增加綠色、有機等優質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供給,減少一般、過剩農產品供應。此外,還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增加農業附加值;降成本,就是要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當前我國農業結構性問題是供求結構失衡,背後的問題是農業經營規模小而造成生產成本較高,應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通過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降低生產成本;補短板,就是要在“吃得好吃得安全”的新形勢下繼續提升我國糧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一要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以持續穩健的農業保險助力現代農業發展;二要完善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三要加強農村公共設施供給,建設文明、美麗鄉村。

  問題三:我的家鄉如何發展?

  沒有每個區域的協調發展,就沒有全面小康。當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進入“倒計時”階段,每個區域如何發展,以及如何協調聯動,就成為重要的發展戰略問題。

  近年來,關於國土空間規劃的概念,非常“紅火”。當你聽到“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時;當你看到“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這些字眼時;當你聽到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長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這些發展規劃時,心中有著怎樣的期待呢?

  區域發展在今年有何推進?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樣說:“要優化區域發展格局。統籌推進三大戰略和‘四大板塊’發展,實施好相關規劃,研究制定新舉措。”“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發展,推動一批具備條件的縣和特大鎮有序設市,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

  一直以來,我國的區域發展重點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人口、產業不斷向東部沿海以及大城市集聚,逐步形成了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三大城市群和沿海、沿江、沿主要交通幹線的開發軸帶。在東部沿海地區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中西部、東北部地區卻面臨嚴重的發展困難。

  對此,國家實施了“四大板塊”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但是,這種板塊式的發展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不利於經濟的聯動發展。為推動各區域協同發展,國家高瞻遠矚地提出實施空間上交疊的“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並輔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布、協調發展的“兩橫三縱”城市群戰略,力圖通過三大戰略的聯動實施,推進全國的協同發展,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內外聯動發展。

  國土空間規劃,與每個人的家鄉密切相關。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藍圖:積極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形成京津冀通盤考慮的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帶動環渤海地區和北方腹地發展。大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帶動長江主軸線區域發展,並不斷向腹地延伸拓展,實現東中西聯動發展。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戰略實施,實現內外聯動、深入開放的新局面。不斷推進城市群戰略,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不斷打造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特色城市。

  2016年G20峰會舉辦地——杭州

  問題四:創新之路走得順嗎?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愈發凸顯,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壓力愈來愈大。另一方面,中國以往經濟發展的模式亟待轉型,需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這種結構轉型需要多方面、多層次的創新來驅動,這其中的困難不難想象。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要進行系統性創新已經成為了國家的大政方針和社會各界的共識,那么,面對重重困難和阻礙,我們創新發展之路是否走得順利呢?

  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指出,2016年,我國創新發展成果頗豐。科技領域取得一批國際領先的重大成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全年新登記企業增長24.5%,平均每天新增1.5萬戶,加上個體工商戶等,各類市場主體每天新增4.5萬戶。總理強調,今後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大力推動創新發展之路,一是完善科研管理和研發體制,保障科研人員權利。二是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結合,繼續促進我國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三是大力推動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以下簡稱“雙創”),建立面向社會公眾的創業創新體系。

  從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看出我國的創新發展之路正在穩步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早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確指出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並強調了三點,一是要加快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為科研人員從事科學事業和科技產品轉化提供綜合性平台。二是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體制機制創新服務。三是要將信息化和工業化結合發展,促進中國制造轉型升級。

  在此基礎上,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繼續深化創新機制改革,除了繼續強調要建立和統籌科研管理機制,為科技人才提供更加公開公正的平台以外,也首次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結合“互聯網+”的理念,要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與中國制造充分結合,促進產業升級轉型,而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要研究企業的協同創新機制。

  在2015年的成果基礎上,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則繼續突出“《中國制造2025》結合互聯網+”以及“企業是創新主體”的理念,並尤其強調了“雙創”的重要性,指出要將科研院校、中小企業和移動互聯網等新通信手段結合,營造和鼓勵“雙創”。

  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則把科研管理體制改革、中國制造升級轉型和“雙創”列為三大首要創新發展任務。從成果來看,三年來,中國的創新發展之路已經取得了諸多成績,超級計算機、智能機器人、超級雜交稻、第三代核電技術、國產大飛機等一大批國家重要科研課題都取得了突出進展。有效發明專利數、技術交易額、科技貢獻率都邁上了新的台階。中國的創新之路取得重要進展。

  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局勢日趨複雜,國內的社會經濟改革也正在進入深水區,我國的創新發展之路或面臨更大困難和挑戰。我國一方面應繼續大力推動理論創新,進而指導體制機制等多方面創新,另一方面,我國應繼續推動“雙創”,結合當代通信手段,發掘社會大眾的創新潛力,讓每一個有想法有能力的創新人才都為我國的創新發展之路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問題五:房子價格還會漲嗎?

  2016年的房地產市場迎來了新一輪“牛市”。1月至11月,全國百城住宅價格平均累計上漲17.83%,其中部分城市房價漲幅高達50%以上。10月,國內多個房價上漲較快的熱點城市再次推出了房地產調控政策。從密集的調控政策可以感受到社會對房價高企、資產泡沫和中國經濟未來的擔憂——像去年這樣的異常漲幅還會出現嗎?未來的房地產市場能否平穩健康地發展?

  對此,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政府報告中明確提出從三個方面規范房地產市場:第一,分類調控,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規范開發、銷售、中介等行為;第二,因城施策,促進三四線城市去庫存,支持居民自住和進城人員購房需求。第三,建立和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

  “居者有其屋”是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最樸素的願望,要實現這個目標,政府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擴大供給,完善住房保障機制;二是抑制投機,維持房地產市場動態均衡。

  曆年政府工作報告都表明,政府極其重視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以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為目標,堅持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分級負責,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從2013年至2015年,新開工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1823萬套,惠及數千萬困難群眾。同時政府著力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進公租房和廉租房並軌運行。

  在完善住房保障機制的同時,政府加大了對房地產市場的整頓力度。

  首先,完善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費的稅收、信貸政策,適應住房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大對民眾基本購房需求的支持力度,因城施策化解房地產庫存,將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同時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多管齊下,讓剛性需求尚未滿足的老百姓有房住、能買房;

  其次,抑制投機性的購房需求。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中,再度強調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抑制熱門城市的房地產泡沫,防止出現大起大落,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完善一攬子政策組合,引導投資行為,合理引導預期,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要調整和優化中長期供給體系,實現房地產市場動態均衡。

  中國進入了經濟新常態,面對房地產市場,需要政府將需求調控與供給調控相結合,給投機潑冷水,為剛需填柴火。處理好房地產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同時也要兼顧短期和長期的規劃,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在2017年政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從三個方面規范房地產市場

  問題六:民生福祉怎樣提升?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提升民生福祉,既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標,也是檢驗政府工作的重要標准。翻開政府報告,處處可見對民生的重視:扶貧、就業、教育、社保、消費等,無不緊扣百姓的現實需求,體現著為民造福的執政情懷。其根本出發點,就是要讓人民群眾真切體會到發展的成果,產生更強的獲得感。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新鮮“出爐”,對於與老百姓切身相關的民生問題,總理又做了怎樣的表述呢?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對2017年的政府工作做出總體部署:要繼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保就業、惠民生,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全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超過1000億元、增長30%以上,深入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40萬人;推動教育扶貧,重點高校招收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人數增長21.3%,免除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普通高中學雜費,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穩步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在全國推進醫保信息聯網,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分級診療試點和家庭簽約服務擴大到85%以上地市等。

  2016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即使面臨經濟發展壓力,但政府在解民生之憂、謀民生之利上仍可謂不遺餘力,取得了豐碩成果。首先,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實際增長保持在6.3%;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40萬人,超額完成1000萬人的全年目標任務;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8.4%,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農村危房改造158萬戶等。其次,著力擴大就業創業,尤其是重點解決高校畢業生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超額完成1000萬人的目標任務。第三,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加快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教育支出年均增長10%以上。除上述以外,在社保、醫保、社會消費等方面,國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力度逐年加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獲得感必將越來越強。

  如果說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那2017年就是承前啟後的一年。持續提升民生福祉,使人民群眾都能共享發展成果是社會和諧之基、經濟發展之要,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只有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才能實現社會的安定團結和有序運行。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對2017的民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更帶來了新希望,我們對此充滿期待。

  問題七:供給側改革有何藍圖?

  作為今年政府工作的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化蛹成蝶的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為提質增效,振興實體經濟,培育新產業,增強新動能,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擼起袖子加油幹!

  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通過簡政減稅、放寬准入、鼓勵創新,持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更好適應和引導需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出發,用改革來推進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成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煤炭和鋼鐵領域超額完成任務。2017年加快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去產能要抓“牛鼻子”。壓減鋼鐵、煤炭基礎上新增壓減煤電產能。有效處置“僵屍企業”,推動企業兼並重組、破產清算,堅決淘汰不達標的落後產能,嚴控過剩行業新上產能,安置好職工。目前我國僵屍企業還有10多萬家,占有還息貸款超過5萬億元,加快市場出清。

  去庫存要因城施策。加大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去庫存力度,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需求,限制投機性住房需求。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加快建立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

  去杠杆要積極穩妥。要在控制總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杆率作為重中之重。促進企業盤活存量資產,推進資產證券化,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強化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財務杠杆約束,逐步將企業負債降到合理水平。

  降成本多措並舉。大幅度減稅減費,尤其是降低中小微企業的稅費及非稅負擔。一是全面清理規范政府性基金,取消城市公用事業附加等基金。二是取消停征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35項。三是減少政府定價的涉企經營性收費等。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等成本,形成競爭優勢。

  補短板精准加力。結合實施“十三五”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加大補短板力度,加快提升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創新發展、資源環境等支撐能力。

  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靠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優化升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產業結構向中高端水平上躍升,經濟增速向中高速上提升。

  2017年供給側改革要加快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問題八:金融形勢是否穩定?

  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國際經濟政治領域的不確定性因素進一步增多,資本市場並不平靜。我國經濟維持較高發展,金融系統穩定,但是一些結構性矛盾較突出,比如,部分地區資產泡沫問題凸顯,地方政府性債務正逐漸進入還債高峰期,部分影子銀行非法集資、高利貸或欺詐行為也時有發生。根據央行的數據,2016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同比增長11.3%,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同比增長21.4%,M1-M2剪刀差同比擴大。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是否能夠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這個問題不僅全國人民關心,世界各國也非常關注。

  如何保持金融系統的穩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作了重點闡述。報告中提出,必須要在抓好金融體制改革,促進金融機構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拓寬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渠道;對不良資產、債權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的風險要高度警惕,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有序化解處置突出風險點,築牢金融風險“防火牆”。同時,引導資金更多投向補短板、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領域。

  通過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出政府對我國金融系統中潛在的風險點有准確把握。2016年,部分城市房地產價格快速增長,這引起了從中央到各個部委,對房地產領域可能存在風險的高度關注。2016年10月底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注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范經濟金融風險。去年9月中旬,銀監會提出,要加強對房地產信貸的壓力測試和風險測試;10月,銀監會第三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要求銀行業以及金融機構,嚴禁銀行理財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領域;11月,銀監會下發通知,對房價上漲過快的北京、上海、廣州等16個熱點城市的銀行業以及金融機構進行專項檢查。可以看出,對於大家非常關心的房地產金融風險問題,我國政策“擲地有聲”,毫不含糊,對於潛在的風險點,采取各種措施化解,這實際上防范了金融風險的滋生,保證了金融系統的穩定發展。

  保持金融系統的穩定,還來源於我國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能力的不斷提高。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擔負著為實體經濟“輸血”的重任,如何加大金融支持,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一直是政府工作的一個重點。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我國利率市場化已經基本完成,人民幣彙率市場化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在2016年,金融機構不斷增加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比如,各銀行增加了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央行將民營銀行納入支小再貸款發放對象范圍,加大對扶貧貸款的支持;根據央行數據,截至去年底,全國支農、支小再貸款餘額分別為2089億元、537億元,再貼現餘額1165億元,我國扶貧再貸款餘額為1127億元,金融脫實向虛現象得到極大遏制。

  當然,保持金融穩定的任務,我們也面臨很多的挑戰。從國際上來看,美國進入加息周期,但歐元區、日本等國家還在繼續貨幣寬松,主要經濟體之間貨幣政策的分化,導致全球金融面臨很大不確定性,這也會不可避免的影響到我國。從國內看,我國企業債務率較高,增長潛力受到抑制,部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能力下降,政府債務壓力加大,這些都是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的潛在風險。但是,依靠我國積累的巨大經濟體量,以及三十多年來積累的豐富經驗,完全可以像李克強總理說的那樣,“對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我們有信心和底氣、有能力和辦法。”

  問題九:抗擊霧霾如何取勝?

  霧霾可以說取得了我國大多數城市的常住戶口。今年節日裏的2016-2017跨年期間霧霾肆虐全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60多個城市啟動黃色及以上預警,而北京市未啟動未啟動重汙染紅色預警廣受質疑。2017年春節期間,受燃放煙花爆竹影響,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近三分之一發生了重度及以上汙染。正在舉行的全國兩會期間,霧霾也特意光顧,顯示一下存在感。我國自2013年全面治理大氣汙染、實施《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十條”)以來,霧霾的曝光度似乎越來越高,大眾的對霧霾感受越來越深,抗擊霧霾能夠取勝嗎?如何取勝?

  霧霾在今年的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也占有一席之地。報告在“2016年工作回顧”中指出,“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5.6%和4%,74個重點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9.1%。優化能源結構,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1.7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比重下降2個百分點。”

  2016年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全國大氣汙染治理取得了良好開局。2016年,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6.0%,優良天數比例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經濟產業結構繼續優化調整,鋼鐵煤炭等高汙染高能耗行業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2016年煤炭消費量比上年下降4.7%,實現全國煤炭消費量連續三年下降;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9.7%,上升1.7個百分點;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0%。環評源頭預防作用切實發揮,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戰略環評得到深入推進,國家層面對11個不符合環境准入要求的“兩高一資”、低水平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項目從建設項目環評准入方面不予審批。對15個省區市開展中央環保督查,推行環保黨政同責。河北、重慶率先啟動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實施工作。綠色金融體系開始建立,綠色信貸進一步發展,綠色債券發行從無到有(從zero到hero),發行量一舉占全球三分之一強。

  2017年是“大氣十條”的收官之年,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環境汙染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一些地區嚴重霧霾頻發,治理措施需要進一步加強,”指出“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藍天必定會一年比一年多起來。”報告中提出的關於霧霾治理的“三大目標、五大措施”為我們戰勝霧霾、按期達成大氣汙染治理目標注入了堅強信心。各項部署和政策措施更注重落實和接地氣,用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改善的感受作為政策措施好壞的衡量標准。通過行政、法律、技術、經濟、金融等手段綜合推進化經濟社會向朝著環境友好型方向發展,實現大氣環境有效改善、“把霧霾關進籠子裏”,改善和維護我國的群眾的環境健康、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生態產品、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新貢獻。恰在今天,北京的空氣質量已轉為“優”,為總理治霾的決心和信心做了一個蔚藍色的腳注。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提到,要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藍天必定會一年比一年多起來

  問題十:中國的世界地位怎樣提升?

  從國際局勢來看,2016年世界發生了“大相變”。難民和債務問題攪動歐洲,終於引發英國脫歐等“逆全球化”事件的發生;自本世紀初開始積累的美國國內各種問題總爆發,年底的總統大選制造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分裂。同時,世界經濟增長低迷態勢仍在延續,“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傾向抬頭,主要經濟體政策走向及外溢效應變數較大,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面臨一系列挑戰疊加的複雜國際環境,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認真履行做出的承諾,同時也堅決捍衛應有的權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成效卓著。

  總結過去一年,李總理在《報告》中指出:我國成功主辦G20杭州峰會,推動取得一系列開創性、引領性、機制性重要成果,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留下深刻的中國印記。同主要大國協調合作得到加強,同周邊國家全面合作持續推進,同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不斷深化,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聯系更加密切。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巴黎協定》生效。經濟外交、人文交流成果豐碩。堅定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在複雜嚴峻的大環境中,中國選擇了應勢而為,勇於擔當,給國際社會帶來了彌足珍貴的穩定和信心,更提升了我們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2016年以來,“一帶一路”相關工作紮實推進,一系列重大項目已經或者正在落地,“帶路”的朋友圈不斷擴大,不僅接到了來自拉丁美洲和南部非洲各國的“好友申請”,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公開表達了熱烈支持。在經貿合作領域,中國堅定不移的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主渠道地位,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談判,探索境內自貿區和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對外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比例大幅上升,服務貿易額連創新高,穩固了中國作為世界最主要貿易國和工業生產國的地位。中企海外投資成果豐碩,中國的海外資產不斷上升,已經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對外投資國之一。

  2017年也許還會有更多的挑戰和危機出現,中國一方面承諾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決維護多邊體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會深入參與全球治理進程,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國堅持通過不斷加強自身的能力來提高應對挑戰的水平。我們將推動構築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著力營造睦鄰互信、共同發展的周邊環境,全面提升同發展中國家合作水平。加快完善海外權益保護機制和能力建設。新的一年裏,中國將會迎來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與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而世界已經開始翹首企盼中國引領下的經濟全球化新的征途。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兩會”跟蹤研究課題組成員:王文、賈晉京、相均泳、曹明弟、卞永祖、陳晨晨、王敏、崔悅、劉英、程誠、楊凡欣、程陽、展騰、周西蒙、劉典、萬科麟、張岩、艾瑋寧、劉延潔)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