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

習近平在遼寧團的一番“狠話”,絕對值得琢磨

2017-03-08
来源:海外網-俠客島

  原標題:【解局】習近平今天的一番“狠話”,絕對值得琢磨

  每年兩會,領導人去哪個團組界別參加討論,都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原因,是其帶有的風向標意味;領導人在這些場合的談話,也透露出關注的問題點。

  昨天,習近平選擇了遼寧團。稍一聯想,便知其中的豐富意涵。島叔今天想講的,是習近平的一段插話——

  “經濟數據造假,不僅影響我們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決策,而且嚴重敗壞黨的思想路線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敗壞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此風不可長,必須堅決剎住!”

  樣本

  一個半月以前,在遼寧省兩會上,省長陳求發曾以罕見的坦誠,揭露出了遼寧統計數據造假的傷疤。當時他說,“我們頂著面子上難看的壓力,認真地擠壓水分,2015年夯實了財政收據,2016年以來努力夯實其他經濟數據”。

  的確,從數據上就可以看出遼寧近年來統計的異常波動。

  比如財政。2013-2015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增速整體穩定,均在14%左右。但同期的遼寧,三年的財政收入增速則是7.6%、-4.6%和-3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16年前11個月,遼寧工業增加值增速為-17.3%,是全國唯一一個負增長的省份。

  最鮮明體現異常的是固定資產投資。2015年,遼寧這一數據同比增速是-27.8%,是全國唯一一個固定資產投資負增長的省份;2016年前11個月,則進一步下滑至-63.6%。

  東北經濟出現下滑是不爭的事實,但如果在一個時期內出現動輒50%-60%的下滑,在統計學范圍內,除非是出現戰亂或者經濟危機,否則就很難用經濟模型、經濟周期去解釋。

  所以,除了經濟自身確實存在困難外,就只有一個可能:之前的經濟數據不真實,存在大范圍造假。

  昨天的團組會議上,遼寧省委書記李希舉了兩個兩個例子,來說明過去一段時間內省內弄虛作假的惡劣風氣:有一個鎮,一年財政收入160萬元,最后報成2900多萬元。一個市,規模以上企業只有281家,卻上報成1600多家。

  媒體的報道中也有類似例子。2013年,沈陽周邊一個縣,統計的財政收入是24億元,審計署審計后“修改為”不到11億元;岫巖滿族自治縣虛增財政收入8.47億元,高出同年實際財政收入的127%。

  事實上,2014年,中央首輪巡視遼寧時就曾指出,“全省普遍存在經濟數據造假問題”。據測算,一些遼寧的縣區,過去經濟數據至少有20%-30%的水分。用一位遼寧官員對媒體說的話講,“不客氣地說,在經濟數據上,前一任挖了一個巨大的坑,而且欠下了巨額債務,遼寧現在不是在平地起樓,而是在坑底爬坡。”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規模的造假?

  邏輯

  統計造假,是一場博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如果風險小于收益,那么按照經濟理性人的推論,造假就變成了一項“可以做的買賣”。

  造假的收益是什么呢?顯而易見,主要就是政績的動力。理論上說,經濟統計數據應當是為正確決策做參考的依據,也是外界參考和評價的標準;但在一段時間內,“唯GDP論英雄”的考核機制,則給了地方官員以追逐數據的動力。“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的調侃,指向即在于此。

  動力有了,那么外界的約束環境如何呢?很遺憾,并不健全。

  比如在根源上還難以完全解決的地方干預統計的情況。不久前,《半月談》曾做過一次調查報道,發現部分地方干部為了數據好看,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干預干擾統計工作,手段包括“下達”指標、“威逼利誘企業配合造假”等。但統計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很無奈:“你不聽,人家就換掉你,更別想升遷調動了”——在地方統計部門人、財、物均歸各級地方政府管理,國家統計局只是進行業務指導的背景下,干擾就是難以避免的。

  又如“收益”和“風險”的不匹配。如果去查閱《統計法》,就會發現對于統計數據造假的處罰力度很難稱得上“嚴峻”:大多數在統計數據上弄虛作假的行為,相應的法律責任是“通報”、“處分”。

  誘惑太大,籠子不牢。這大約是最容易說通的統計造假的邏輯了。也可以看出,這項改革需要的是通盤考慮。

  動作已經開始:去年10月,中央深改組就審議了《關于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意見》;對于統計數據造假的干部,要“一票否決”。

  政治

  作為一省之黨政主官,能站出來當面承認此前存在的問題,并且下定決心“擠水分”,無疑需要勇氣。卸下了統計數據的包袱,此后的遼寧也當能夠輕裝上陣。前面的分析,也絕非要把板子打在遼寧身上,而是要分析統計造假的成因和客觀限制,以求能展現問題、拋磚引玉地探索解決之道。

  昨天習近平說完那段“此風不可長”的插話之后,李希的表態是這樣的:“全省上下要從講政治的高度來認識、整治弄虛作假的惡劣作風,堅決擠壓水分,做實經濟數據。”

  “講政治”,說明這已經超越了經濟問題、技術操作問題的層面,而是上升成為政治問題。沒錯,就是這么重要。

  的確,經濟數據造假,可能影響到決策層的決策,產生延宕或錯誤導向;但在更深層次,它會劣幣驅逐良幣(造假的官員可能仕途比誠實的官員更順),污濁政治生態。用習近平的話說,“嚴重敗壞黨的思想路線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敗壞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

  2013年8月,在遼寧考察工作結束時,習近平講了這么一段話,頗為耐人尋味:“有的領導干部對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說假話、匯假報、編假數字、造假政績信手拈來,臉都不紅;對下表空態,搞忽悠,到處許愿而不兌現,群眾找上門來一躲二推三訓斥;對同事則八面玲瓏,見面拍肩膀,只說三分話,背后卻嘀嘀咕咕,搞小動作、拉小圈子。對這種多重嘴臉、翻云覆雨的現象,黨員、群眾很有意見,希望好好治一治。”

  而在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在強調政治紀律時,“弄虛作假、隱瞞實情”反復出現數次——

  “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對黨忠誠老實、光明磊落,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如實向黨反映和報告情況,反對搞兩面派、做“兩面人”,反對弄虛作假、虛報浮夸,反對隱瞞實情、報喜不報憂。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不準以任何理由和名義縱容、唆使、暗示或強迫下級說假話。凡因弄虛作假、隱瞞實情給黨和人民事業造成重大損失的,凡因弄虛作假、隱瞞實情騙取榮譽、地位、獎勵或其他利益的,凡因縱容、唆使、暗示或強迫下級弄虛作假、隱瞞實情的,都要依紀依規嚴肅問責追責。對堅持原則、敢于說真話的同志,要給予支持、保護、鼓勵。”

  “弄虛作假、隱瞞實情”,當然不只是談統計,而是在許多領域內都有適用性。這段話,應當引起各級干部足夠的重視。

  說到底,什么是政治?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如果只是為了一己之私(仕途、獎勵和榮譽、以權謀私等),敗壞了黨風民心,這就是最大的不講政治。

  文/公子無忌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