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4天中国行于22日圆满落幕。在中以建交25周年之际,内塔尼亚胡此行为中以关系注入哪些新动力?他与沙特国王的前后脚来华又传递出中东国家对中国怎样的期待?
“创新”伙伴关系定位
内塔尼亚胡此行中最大的收获恐怕是中以关系获得新定位——两国宣布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
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表示,这一提法开创了定位两国关系的一个先例。中国与不同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关系,包括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但是,中以“创新全面伙伴关系”却是首创。它凸显了“创新”这一中以关系的亮点和重点。未来,中国与别国在定义关系时不妨借鉴中以的提法,抓住双方合作发展的优势领域,将其作为主题词来界定伙伴关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李伟建表示,中以合作互补性强,中国有庞大的市场,以及对创新的渴求,还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而以在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强大优势。中国可以满足以的外储和技术输出,以则可以帮助中国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一带一路”平台更为两国对接合作项目带来契机。
25年见证“天作之合”
在这次访华中,内塔尼亚胡用“天作之合”来形容中以合作。事实上,自1992年建交至今,中以在经贸、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紧密合作都可作为这句话的有力注脚。
尤其是中国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以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宽。比如中国上港集团获得以色列海法新港25年特许经营协议,已成为两国“带路”合作的样板。
潘光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是中以合作的一大亮点。海法新港是以色列最大的海港,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承接点。在“一带一路”版图中,海法新港可与同样由中企经营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形成联动,“在地中海形成一条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已在地中海发现多个天然气田,有望从能源进口国走向能源出口国,这或许能成为中以合作的新领域。
除经贸合作外,潘光认为,中以在文化与安全领域的合作也是潜力无限。比如在安全层面,以色列积累了丰富的反恐经验,一直向中国“传经送宝”。包括大型公共活动的安保措施、地铁安检等,都采纳了以色列的做法。未来,在情报交换、信息安全、设备技术等方面,中以可以继续加强合作。
中国与中东如何互动
近期,中国的“春季外交”分外热闹,尤其是接待了一波又一波的中东客人,先是沙特国王萨勒曼,再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为什么中东国家纷纷上演“东游记”?
李伟建表示,最近两场重量级访问充分显示,中东国家的“向东看”步伐在加快,并且变得更为坚定。东向趋势加快缘于内外双重因素。
从外部因素看,一则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国实力相对下降,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大国却在相应上升。尤其是奥巴马政府调整中东政策,重心从中东转向亚太后,中东国家与美国的关系也逐步松动。二则,眼下,从美国到欧洲,整个西方世界变得民粹排外。相比之下,中国等新兴大国却坚守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两相比较,中东国家自然更愿意与亚洲亲近。
从内部因素看,中东国家由西向东也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沙特为例,油价长期低迷让“石油立国”的沙特财政吃紧。沙特已认识到单纯依赖石油的单一经济模式不可持续,于是在去年公布“2030愿景”计划,而该计划恰好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
现在,很多中东国家对中国在该地区发挥更大作用抱有很高期待。比如沙特国王访华时,希望北京能够更积极地参与中东事务。而中国也给予积极回应。
至于中国未来扮演的角色,在李伟建看来,中国需要在中东建构好自己的核心话语,那就是“发展”与“治理”,这与西方构建的“民主”、“反恐”等话语截然不同。未来,若双方能在这一核心话语上产生共鸣,并以“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为抓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互动可以创造出新的合作范例。( 廖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