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將在4月23日海軍建軍節下水」的消息似乎已被網絡和國內外媒體人士認定。但是,《環球時報》昨日引述中國軍事專家的話稱,海軍節當日并不是航母下水最好的「窗口期」,因為「潮汐不答應」導致水深不足。考慮到水文環境等因素,對於航母這樣的大型船舶來說,必須要安全吃水和可用水深滿足一定標準才可安全下水。
中國軍事專家李杰表示,「下水是艦艇建造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的意義更是不言而喻的。一旦航母的下水選擇了一個重要的日子,比如海軍節等,就表明不僅海軍極為重視,而且國家也非常重視。應該說,航母下水絕不僅僅是海軍的行為,而是國家的行為,帶來的是國家整體力量的提升和發展。」
4月23日非大潮日
李杰認為,大型船舶下水要考慮到水文環境等因素,尤其是潮期的影響。為保障下水安全,水深要足夠,越深越安全。比如說一條船吃水10米,理論水深11米足夠,但因為船舶可能會上下顛簸,加之海浪作用力,可能需要十七八米才可以。
據了解,4月23日是農歷三月二十七,接近小潮日,而非大潮日。27日至29日才是大潮日。若首艘國產航空母艦下水日定在4月,那麼27日至29日是最適合下水的日子。另一位匿名的專業人士說,航空母艦應該要選擇大潮日下水,以確保安全可靠。
懸掛滿旗時即下水
除此之外,還能提前判斷航母是否會下水的標誌是什麼時候懸掛滿旗。大型船舶下水時要舉行隆重的儀式,懸掛滿旗滿燈是軍艦特有的慶典方式,龐大的艦艇懸掛滿旗通常需要提前一天進行,這也是判別航母何時下水最為簡單直觀的判斷。
中國軍視網微信公號指出,正式下水之前,航母的結構組裝、涂刷油漆等工作都已完成。其實,航母下水只是建造好了「毛坯房」,而壜裝就是進行「精裝修」。壜裝,就是進一步填充具備各種作戰用途的裝備,如彈射器、必要的電子設備、武器系統、作戰指揮控制系統,以及各種生活必需設施等,在「精裝修」的基礎上基本達到「入住」標準。而到形成作戰能力還需假以時日。
有分析指出,除了被外界忽略的下水日期的科學性和技術性,將海軍節和頗具象徵意義的中國首艘國產航母捆綁在一起也是一種陳舊思維。過去,每逢重大節慶日,總有一些地方的重大項目要刻意選擇在節日前后成為「獻禮工程」。但事實上,這種「獻禮工程」并沒有出現在中國航母建設上。2011年7月27日中國國防部首次確認中國正利用一艘廢舊航母平臺進行改造,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當時有外媒猜測為了向八一獻禮,航母將會在8月1日進行首次海試,但實際上中國首艘航母的海試在8月10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