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独家专访】朱皋鳴:堅守實業鞏固金融 中信打造多元生態

2017-05-03
来源:香港商報網

朱皋鳴接受本報專訪時說,中信要鞏固金融優勢,加大實業資源配置

左二:中信股份副总经理朱皋鸣;右二:香港商报金融总监齐晓彤;右一:中信集团董事会办公室主任王康;左一:香港商报记者邓建乐 

  2014年8月,中信集團將其絕大部分資產注入中信泰富(267),整體上市的同時更名為「中信股份」,完成該年度本港最大規模的併購交易。近兩年中信大手筆不斷,從引進泰國正大和日本伊藤忠商事兩家國際戰略投資者持股20%,到將住宅地產業務整體轉讓給中海地產,並在最近聯合凱雷資本收購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特許經營權——由此,中信股份市值最高峰時突破3600億港元,資產規模超過7.2萬億港元,已成為本港註冊最大中資企業。香港商報記者 齊曉彤 鄧建樂

  在這一系列動作背後,是中信管理層更加注重戰略驅動、價值提升的頂層設計。中信股份副總經理朱皋鳴近日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詳細解讀中信股份——這個實業與金融並重、擁有逾7萬億資產的綜合體——未來將走向何方。

  布局金融實業實現均衡發展

  朱皋鳴解析中信股份2016年業績報告時指,中信旗下金融類企業收入占比49%,實業類企業收入51%,但在利潤貢獻方面,金融類企業獨領風騷,盈利貢獻率達78%。這樣的收入結構和利潤結構與近年中國經濟宏觀基本面是澸合的,但中信已提出要在鞏固傳統金融優勢的同時,加大對實業的資源配置,實現金融與實業更為均衡的發展。「即使實業類公司的收益水平有限,2016年中信在集團層面對實業投資預算的把控和頂層設計仍繼續加強,既要彌補原有產業鏈的不足,延長價值鏈條提升利潤率,又要加強集團層面的戰略協同、財務審計管控,2016年中信集團主動性的產業投資超過140億元人民幣,占整個資本開支的五成左右。」

  「自創辦起看似金融起家,但中信締造者榮毅仁先生一直懷抱實業救國夢想,這個夢想已構成中信38年的文化基因,不計較短期利益得失,注重長遠戰略布局和金融實業均衡發展。」朱皋鳴這樣闡釋中信企業文化。

  在1990年代中後期實業投資利潤率較高的年代,中信管理層非常重視布局金融產業,拿齊了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租賃等相關牌照。2006年中信調動集團優勢資源,幫助中信銀行甩掉壞帳包袱,使其成為中國最早在境內外證券市場同步掛牌上市的銀行之一。目前,中信銀行已成為集團利潤的主要貢獻者,但管理層並沒有因近十年金融業快速崛起而放棄多元化實業布局。現在,中信股份覆蓋金融業、資源能源業、制造業、工程承包業、房地產業等幾大板塊,也延伸至環保、農業、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共有31家主要子公司。


中信集團總部大廳中央的榮毅仁塑像

  實施加減乘除發揮協同效益

  這個實業與金融並行、擁有逾7萬億資產的綜合體未來走向如何?朱皋鳴用「加減乘除」的形象比喻來闡述戰略轉型的實施步驟。

  中信正在實施加法的產業涉及環保、農業、機器人和消費,如收購隆平高科和入股首農集團,進入現代農業領域;完成對新加坡上市公司中信環境技術的控股收購和重慶三峰環境13.58%股權的收購,增強水處理和固廢處理能力;支持中信重工收購唐山開誠80%股權,進軍智能產業打造新增長動能;收購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特許經營權,加快消費領域布局。

  減法方面,最大動作是將中信旗下住宅地產業務全部轉讓給中海地產,同時獲得中海地產10%股權,間接繼續參與住宅地產市場的發展。通過放棄回報較低的住宅地產業務,中信將集中力量發展商業地產,采用PPP模式、輕資產模式、品牌管理輸出模式,盡可能減少資本消耗。

  將不同子公司的相同業務進行整合,這是做除法。今年初,中信整合旗下中信金屬和中信裕聯合兩家公司資產,並在香港註冊成立中信金屬集團,作為今後中信礦業業務統一的運營平台和利潤中心,增強市場影響力和提升運營效率。

  通過協同產生新的效益和價值,這是中信的乘法。協同效應是中信作為綜合企業集團的獨特優勢,包括金融與產業、金融與金融,以及產業與產業之間的多維度協同。去年以來,中信發布「互聯網+轉型」戰略,以開放共享理念,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和雲計算等互聯網技術,為子公司搭建新的協同平台,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朱皋鳴表示,中信下面的子公司和行業相當多,松散架構體現不出集團價值,要讓它們在協同中碰撞出新價值。

  未來核心競爭力:品牌+資本+生態

  目前,朱皋鳴主抓集團產業互聯網建設,搭建了平台級基礎設施混合雲,形成高安全等級的雲服務能力,現已為50餘家集團子公司提供雲計算服務,加速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在線化進程,建設有中信特色的產業互聯網。比如,中信正在考慮把中信重工的一些設備,通過傳感器、物聯網的方式接上平台,完成遠程診斷和遠程集成服務。

  「原來的中信是靠品牌和資本把子公司聯起來,未來要連接用戶、連接數據,可以總結為『生態』,三者聯繫起來可產生更多乘法效應。」朱皋鳴對此充滿信心:中信未來要走向數字化、平台化和智能化,首先要實現數字化,其次要平台化,通過連接將數據聚集到雲平台,再實現大數據管理以及人工智能化。

  中信旗下眾多不同企業及產業在平台上交流可以產生豐富的數據,帶來新價值,中信正充分發掘這部分價值,在集團層面投入實體基礎設施,搭建雲平台、數據中心,讓各領域的子公司都來使用,進而重構商業模式,並與客戶共創共建動態多元的「生態」,這也可避免子公司重複搭建平台。

  朱皋鳴透露,中信正爭取今年底打通不同企業間的業務和產品,讓客戶享受一站式服務。比如客戶登陸中信銀行的APP,以前只能看到銀行的產品,雲平台搭建好後,通過對客戶的行為分析,系統可以自動匹配並推送適合客戶的證券、信託、保險、基金等產品,客戶直接點擊就可以進入相關頁面,無須轉換APP、登陸用戶名和密碼。當然,這還須克服客戶保密及不同監管要求等實際難題,但中信已借用區塊鏈技術建立聯盟鏈,來解決安全問題。

  另外,中信和百度一起成立的百信銀行是一家網絡直銷銀行,「消費金融會是百信銀行重要業務方向,將來發展空間會很大。」

  赴港整體上市意義重大長遠

  整體上市帶來的不只是業務發展上的新格局,還有在公司治理架構上的新變化。朱皋鳴介紹,考慮到境外整體上市對經營管理的影響,中信搭建了三層架構:中信集團是第一層架構,由財政部100%持有,按照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從管資產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變。中信股份是第二層架構,作為在港上市公司,其目標主要是實現投資者價值最大化。目前,中信集團持有中信股份58.13%的股權。第三層是保留中信有限及與之平行的中信泰富等平台,由中信股份100%持有。中信有限之下包括各類金融業務以及中信資源、中信重工、中信戴卡等實業;中信泰富旗下包括地產、能源和特鋼等業務。

  保留中信有限這層架構,是考慮到現有境內業務不受影響。作為香港上市公司,中信股份須參照外資企業接受管理,投資比例因此受到限制,如持有境內銀行的股份比例不可超過20%,持有地產公司的股比也有限定。中信有限代持境內資產的方案提交相關部門審批後,作為對中信改革的支持,方案得到批准。

  回顧中信集團整體來港上市歷程時,朱皋鳴介紹,當時中信集團下已有很多上市企業,包含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信資源、中信國際電訊、中信重工、中信海直等。受制境內法規條文,中信股份與旗下上市公司的雙層架構無法實現A股整體上市,但香港市場不存在這樣的障礙,在業務創新方面更有優勢,對中信股份整體上市的豁免放行順利快捷。

  朱皋鳴強調,中信整體上市意義重大,「整體上市對中信泰富原有旗下資產、品牌帶來非常正面的影響,中信集團的公司治理、風險管控也因此更進步成熟。中信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補充資本實力的同時,董事會結構更多元化和國際化,目前中信董事中梁定邦、周文耀、蕭偉強是中國香港籍人士,另外還有韓國的李富真和日本的藤田則春。另一方面,每個子公司的價值並不能完全體現中信集團的整體價值,所以,管理層選擇了赴港整體上市,讓市場來決定中信整體品牌的價值。」朱皋鳴對中信品牌的長遠價值充滿信心。

  「上市以後,中信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首先是圍繞『戰略引領、創新驅動和價值提升』做未來發展規劃;其次是按照香港上市公司要求,對公司治理標準進行了調整和提升;第三個變化是中信的信息披露比較充分,管理層主動與市場溝通,公司也有很多自願性的信息披露;最後一個影響深遠的變化,就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邏輯、外部評級的壓力也對集團層面、各子公司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管控要求。總體來說,公司治理架構正朝著更加符合國際化上市企業的要求邁進。」

  朱皋鳴進一步透露,中信從出生之日起,就采取市場化做法,拾遺補缺,做計劃經濟不做的事情。從成立到現在,國家給中信有2億多元人民幣,加上劃撥的、稅收減免的約有80多億元人民幣。但從回饋國家的角度,僅2014、2015年中信集團通過出讓老股,上交國家的就有500億元人民幣。中信股份2016年末總資產約7.2萬億港元,普通股股東權益約為4828億港元,歸屬於普通股股東淨利潤約有431億港元。「中信是一家在競爭領域成長起來的競爭性商業國企。中信銀行的上市改革也是自費的,自己計提撥備、核銷不良資產,沒讓國家為中信銀行上市掏一分錢。中信股份上市亦是如此。」

  澳元風波解決中信輕裝前進

  采訪中,朱皋鳴特別說明中信泰富作為一家獨立的香港法人企業依然存在,並一直為中信股份貢獻可觀利潤,「比如中信泰富特鋼是中國最大的專業生產特殊鋼的企業,近兩年利潤都在增加。前年內地鋼鐵行業全線虧損,中信泰富特鋼卻保持較高盈利水平。新力能源近兩年利潤情況也不錯。中信泰富地產專注商業地產,也在不斷擴張發展。」

  30年前,中信泰富掌門人榮智健對國泰、港龍、香港電訊高調介入,一度使得許多港人驚呼中資頻頻舉牌「收購香港」,「00267」成為市值超過300億港元的「紫籌股」。而2008年一場澳元風波讓中信泰富市值瞬間損失七成,並導致原中信泰富董事長榮智健辭職淡出。榮智健時期購買的西澳鐵礦項目耗時超長、投資預算已從2006年的30多億美元提高到100億美元以上。中信集團常振明臨危受命之後,堅持不放棄中信泰富原有優質實體資產,最終在衍生品交易上成功地以時間換空間,平穩渡過衍生品危機。

  中信股份目前是否徹底消化了中信泰富8年前金融衍生品危機遺留的沉重包袱?面對記者追問,朱皋鳴非常清晰地回應:「2008年原中信泰富折合約91.5億港幣的澳元合約風波確實給市場造成很大沖擊,中信集團通過注資加上清理資產負債表的方式將風險敞口從上市公司移出,穩定了市場信心並保住了『00267』的上市地位。」

  朱皋鳴說,隨後幾年,原中信泰富遺留澳元金融衍生品合約風險已逐步解決,通過複雜業務簡單化處理,在澳元兌美元價格慢慢回升之後,中信最終不僅沒虧,還實現了盈利,解決了最棘手的問題。「澳洲鐵礦項目也一直受到市場各方關注。好事多磨,常董事長也在今年給股東的信中表示,鐵礦項目還存在許多困難和挑戰,包括訴訟風險。2016年中鐵礦項目的六條生產線已全部完成建設並投產,產量已超過1000萬噸,產品全部銷售給中國鋼廠,已成為中國市場一個主要磁鐵礦精粉供應商。」 

[责任编辑:吴梓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