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6

空军基地化改革:保障不再"拖家带口"

2017-05-15
来源:观察者网

  空军基地化改革:加强多机种综合保障能力,战机轮训零伴随保障

  【观察者网综合报道】《解放军报》5月15日发表文章《空军后勤系统探索航空兵部队机动作战“零伴随”保障——“剪尾巴”,是怎样一场保障“进化”》。文章中谈到空军航空兵某旅在基地化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场站综合保障能力,提高了对体系作战的支持,同时实现了战机转场轮训的“零伴随”保障。

  据悉,中国空军目前也在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体制改革,逐渐向新编制体制转变。新的编制体制将具备更强的合成作战能力,同一作战单位内会装备不同种类的战术和支援保障飞机,这对空军原本保障能力单一的场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解放军报》等官方军媒报道,已经有多个原本是团级作战单位的航空兵部队,完成了改旅的转变。

  同时,文章中提到的“零伴随”保障,对于目前中国空军常态化进行的轮训制度在后勤保障上能够带来巨大便利。例如“八零后”团长蒋佳冀所在的西部战区航空兵某团,就常年在高原轮训,为祖国守卫西南国境线。而如果每次轮训,全团都需要兴师动众地把所有的地面保障设施从驻地搬到高原,完成驻训后又从高原搬回驻地,势必会造成巨大的麻烦。同时,具备基地化综合保障能力的场站,不仅能够在平时为轮训部队提供便利,一旦发生战事,各种战术航空兵需要往前线场站集中时,完成“基地化”改革的场站就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解放军报》报道原文如下:

  战鹰在天上飞呀飞,保障在地上追呀追——“拖家带口”:挥之不去的“痛”

  “零伴随”保障,顾名思义就是航空兵部队不带场站装设备,到异地驻训也能正常组织飞行。几年前,这还是困扰部队外出驻训的老大难问题。

  那年夏天,该旅前身部队到江南某场站组织低气象条件训练,当地场站虽然保障的是同种机型,但只够保证本场飞行。场站副参谋长于海龙记得,他们不得不携带20台(套)装设备,通过火车专列运送伴随保障。

  天气炎热蚊子多,百余人挤在两节绿皮硬座车厢里,吃不好睡不香,中途停车就要下去对携带物资进行捆绑加固和安全检查。经过9天9夜的奔波,所有人都疲惫不堪。

  以往,空军航空兵部队异地驻训,后勤保障部门要根据任务需要,让各种型号的车辆、设备和保障人员伴随保障。由于携行的物资种类杂、数量多、体积大,通常经由铁路货车运输,速度慢、效率低。回想当时的情景,于海龙感慨地说“那是挥之不去的痛”。

  2011年春,他们换装新机,远程开赴某场站组织改装。因为目标场站官兵外出驻训,他们不得不携带装设备,仅火车皮就装了好多节,绿皮硬座、全封闭棚车、没顶的敞车和平板车,全部都用上了。

  也是在那一年,空军调研“零伴随”保障的工作组恰巧到驻场场站调研,实地了解他们带了多少装设备,并对人员岗位情况一一摸底。第二年,空军就开始在当年组织的“红剑”演习中,探索航空兵部队异地执行任务“零伴随”保障。吴崇虎所在场站按照新的保障要求,只带不兼容、不匹配的几台装设备,携行物资明显减少,空军还对那次参演携带通用装备多的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

  外出驻训“拖家带口”搬家式的伴随保障模式,犹如战机拖着本场地面保障的“尾巴”,严重拖住了部队机动的“后腿”,成为制约战斗力提升的一个“包袱”。在吴崇虎看来,只有提升场站综合保障能力,才能真正迎来“零伴随”保障的春天。

  轻便出行的用户体验,异地部署的提质增效——“拎包入住”:轻便出击的“爽”

  3月上旬,该基地航空兵旅通电科科长、飞行员宋扬驾驶战机奔袭千里,刚降落至驻训场站,外场即展开保障:电源车、加油车为战机快速充电加油,消防车、救护车在场内随时待命。10多分钟后,战鹰“吃饱喝足”待命起飞。

  驻训单位实现“拎包入住”,该场站的高效保障今非昔比。5年前,该驻场场站还是个留守场站,设备不足,保障能力弱,每年来几架小飞机,场站上下都应接不暇。

  对此,该旅所属某场站四站连电源车司机张涛感受颇深。几年前旅里的一次紧急任务转场中,他开着油泵车,加上一台附油车、8辆运输车组成浩浩荡荡的保障车队,足足两天摩托化行军才到达该场站。当晚,他和另外两个单位的30多名官兵,挤在候机楼大通铺上过的夜。

  “如今轻便出行的用户体验,异地部署的提质增效,背后的支撑是空军‘零伴随’保障的深化拓展。”该场站副站长秦德敏介绍说,2015年被空军确定为航空兵部队“零伴随”保障试点建设单位后,他们建起5层的综合保障楼,对场道、停机坪整体翻修,可容纳驻训部队住宿;突出装备物资器材这个“大头”,预储预置了一批通用车辆、四站装备,能满足多机种“零伴随”条件下先期作战,着力砍掉伴随保障的“大尾巴”。

  “以往保障‘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人才实现一专多能、一兵多用。”场站四站连连长张波说。

  目前,场站已经实现从日常保障到战斗保障、从传统保障到精准保障、从单一任务保障到多机种任务保障的跨越,实现了保障现有部队在装机型的新突破,多机种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快一秒”的关键,在于着力“轻一克”——“零伴随”保障催生出“加速度”

  臃肿的部队打不了胜仗,这是先辈们用血的代价换来的教训。在空军战略转型的当下,只有打破与战斗力无关的“坛坛罐罐”,才能实现实战能力的升级。

  在外驻训的几年中,该基地航空兵某团团长董明宝对“零伴随”保障催生出的“加速度”,有着切身感受:迅即到达、来之能战,实现随时转换战斗任务,意义重大!

  2015年年初,董明宝与战友驾机组成编队,与地导某部展开突防突击对抗。本场搬家式“地转”不见了,乘坐携转机的保障人员刚一落地,战机就前后脚降落。迅即到达表明战机机动性能提高,走和打的能力明显提升。

  “快一秒”的关键,在于着力“轻一克”。那年9月保障联训时,区外单位有5架战机和1架携转机在场站转场。转机部队一台保障设备都没带,该场站按要求时限完成保障,战机很快起飞投入联训。

  “只要来了,就能保障。”在秦德敏看来,场站基地化保障是航空兵快速机动作战的枢纽和支撑,“零伴随”保障是通往快速机动作战的重要一步。

  2016年8月,该场站受领空军某演习任务,保障3个战区空军的9种机型同场飞行。他们实行统一组织飞行保障、统一调配保障资源、统一管理人员装备、统一安排生活保障“四个统一”的多机种保障模式,采取“分批、分区、分机种”和“滚动式”保障相结合的方法,并对场站装设备进行针对性改装,规范专业岗位流程、装设备操作程序,保证了5家单位到即能训。

  “零伴随”掀起了场站保障模式的一场变革。从保障小分队驻训到整团、整旅驻训,该驻场场站在“零伴随”的探索和实战中,已发展成为具备多机种综合保障能力的骨干机场。秦德敏感到,从“零伴随”到走开基地化保障路子,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提高体系作战保障能力的必然要求。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