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绍祥表示,相信大屿山会成为香港通往其他地区的门户。
发展局发表的大屿山宣传海报,可看到未来“北发展,南保育”的发展概念。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周偉立報道:發展局前日公布《可持續大嶼藍圖》,提出建設3個智慧型低碳社區,包括:東涌新市鎮擴展、小蠔灣發展和東大嶼都會,可容納70萬至100萬人口。發展局局長馬紹祥昨日表示,大嶼山連接粵港澳大灣區,位處策略性地理位置,相信大嶼山會成為香港通往其他地區的門戶。
他又認為《可持續大嶼藍圖》正好引證發展與保育之間能夠相輔相成,呼吁社會抓緊時機,堅持互信,同心塑造可持續大嶼。
連接珠三角通達大灣區
馬紹祥昨日以《同心塑造·可持續大嶼》為題在網誌撰文,形容大嶼山坐擁「策略性地理位置」,隨着港珠澳大橋、屯門至赤濸角連接路、東涌新市鎮擴展、機場三跑道系統等落成,將有助促進本港與發展蓬勃的大珠三角地區在地理和功能上的聯繫,并連接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交通網絡,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的地位,并推動融資、商貿、物流、專業服務、創新及科技事業、旅游等發展。
馬紹祥表示,除了經濟貢獻,大嶼山亦擁有珍貴的自然及文化資源,包括濃厚的文化歷史、廣闊的郊野公園、保存完好的宗教傳統、豐富的動植物種,以及極具價值的生態環境。他明白社會上每每觸及有關議題時,必定會火花四濺,但這里既是自然文化保育的寶藏,亦是香港長遠可持續發展中重要的一環,故我們必定致力達至發展與保育并重,以回應社會大眾的關注。
秉持北發展南保育路向
馬紹祥指出,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於2016年為大嶼山的「發展願景」、「策略性定位」和「規劃原則」提出多方面的建議,政府其后就建議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公眾參與。在制訂《可持續大嶼藍圖》時,已充分考慮公眾及委員會的意見,將其願景定為「發展與保育并重」,并延續2007年《經修訂的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秉持「北發展、南保育」的路向。
馬紹祥介紹,在「北發展」方面,政府提出建設3個智慧型低碳社區,包括了東涌新市鎮擴展、小蠔灣發展和東大嶼都會,為約70萬至100萬人口提供舒適居所;設置2個商業及就業平台,包括了鄰近香港國際機場的商業及就業平台和東大嶼都會,可提供約47萬個職位;以及建立休镕、娛樂及旅游樞紐,締造東北大嶼旅游門戶。
成立小組與持份者商討
至於「南保育」方面,政府建議繼續推展在大嶼山水域劃定4個海岸公園,以大澳、貝澳和水口作為鄉郊保育政策的先導地區,推行一系列自然保育建議,包括推動自然文化保育及教育工作;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已於2017至18年度預留3000萬元作南大嶼保育工作之用;透過跨部門小組研究加強土地管制以應付非法廢物弃置問題;政府亦會避免在具保育價值的地點進行發展,并已成立工作小組與持份者商討保育大嶼山的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
此外,政府又建議在大嶼山興建單車徑和越野單車徑及訓練場、提供露營營地,以及改善行山徑/步道、提供水上活動中心、沙灘排球場及歷奇場地等,以及推廣休镕康樂活動,包括種植季節花卉或主題樹木供市民欣賞、推廣生態旅游等。
證發展與保育相輔相成
馬紹祥強調,《可持續大嶼藍圖》訂定了各項措施,加強保育大嶼山的生態環境、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鄉村特色,令市民更能適意地欣賞到大嶼山的自然和文化面貌,同時為香港長遠發展創造機遇。對於社會在談論大嶼山的發展與保育問題時,經常認為兩者必然存在矛盾,他認為《可持續大嶼藍圖》正好引證發展與保育之間能夠相輔相成,呼吁社會抓緊時機,堅持互信,同心塑造可持續大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