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追風百年 信號站解構挂風球史

2017-06-05
来源:香港商报

 

天文台总科学助理冯国柱曾在常州信号站当值,他在常州信号站介绍当年要挂起的「風球」标志。

        天文台职员早年在尖沙咀总部冒强风暴雨悬挂十号飓风信号的照片,当时有人负责控制升降,也有人负责拉紧绳子固定位置。

  天氣變幻,風雲莫測,天文台發放消息,讓市民有所依據,作好準備。天文台自1884年起發出熱帶氣旋警告,最初使用鳴炮方式;1917年首次利用數字系統,顯示熱帶氣旋的風向和風力。百年以來,系統幾經變革,沿用至今。天文台今年稍后舉辦活動,讓公眾到長洲舊信號站參觀,了解「挂風球」的歷史。

  早年以鳴炮警示

  早於1884年,本港已使用圓柱形、球形、圓錐形組成的信號標誌,向港內船隻發布打風消息。每當熱帶氣旋迫近,天文台均鳴炮示警,但由於風速變化,作用難免不足。

  天文台科學主任蔡振榮表示,為了提高市民對台風的警覺性,天文台於1917年首次使用數字系統,由一號至七號,顯示熱帶氣旋的風向和風力:「那時一號相當於如今的一號戒備信號;二、三、四、五號則相當於今天的八號風球。六號則像今天的九號風球,代表烈風增強;七號風力最強,等於今天的十號風球。」

  這個數字系統誕生之后,幾經改良,變為十個信號:「1930年時,遠東地區的氣象台台長召開會議,統一台風系統。1931年,香港采用由一號至十號的台風信號。」

  數字信號多次改良

  當時,五至八號風球,代表風向不同的四種烈風,其中五號代表西北、六號代表西南、七號代表東北、八號代表東南。然而,數字有异,但代表的風力相同,容易產生誤解·例如八號風球改為六號風球時,市民可能以為風力減弱,其實只是風向改變而已。

  為免混淆,天文台於1973年1月1日作出變革,五至八號風球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八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沿用至今。

  除了用數字顯示風力強度,天文台也自1917年起,在信號站懸挂不同形狀的黑色標誌,俗稱風球,讓市民得知風暴消息。總科學助理馮國柱加入天文台逾30年,曾在長洲信號站當值,挂風球是他當年職責之一:「有一次,我在凌晨兩點一個人挂風球。由於風力太大,挂上去時,聽到一聲巨響,最初還以為風球撞上東西了,原來強風把閘門也關上了。」

  在強風暴雨中挂風球,馮國柱坦言絕不容易:「通常兩三人合力,有人負責控制升降,也有人負責拉緊繩子,固定位置。風球重約25公斤,拉起了,同事都渾身濕透。」

  風力變了,又要調整標誌,往往需要十多分鐘:「例如本來挂三號風球,改為一號,我們就要先把原來的標誌卸下來,解開繩子,將標誌反過來,綁牢后再挂上去。」

  70年代陸續關閉信號站

  風球標誌原為方便航海人士,懸挂地點多設於離島和沿岸處。后來人口增長,風球信號站逐漸增加·在60年代的高峰期,信號站多達42個,大部分設於警務處和海事處所屬範圍,風球由部門人員挂上和除下。

  隨科技發展,市民可從電台和電視台接收風暴消息。到了70年代,天文台開始陸續關閉各個信號站。

  最后一個長洲信號站,於2002年1月1日關閉,標誌懸挂信號時代的終結。該信號站擺放香港最后一批風球,并有珍貴歷史圖片。政府新聞網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