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85

【卓眼睇港】我与香港回归20年之九 | 杨锦麟真『砍兰』!

2017-06-21
来源:卓越兄 卓坊间

 

  “砍兰”,泉州话,读kam lan。意思是:了不起。很牛。表内皆致,上下兼修。

  年介花甲与古稀的杨锦麟现在的状态,可谓人生之黄金巅。他在堕落新媒体创业的时候,我一直隔空呼吁他:老杨啊,你准备一个好一点的行李箱好了,开什么公司啊,到头来等于帮手下打工。

  杨老师似乎听了我的话,锦绣麒麟缩编了,他一日千里,走读大中华,行销文史之裕。他形象好,气宇足,是把演讲的好料。思路活,嘴风俏,很多人欣赏他的是他的说法,而不完全是他的内容。现在资讯那么发达,什么理知不道,大家在乎的是解读。也就是视角。杨老师,具备带领大家透过现象瞧本质的功能。

  不得不说,杨老师的这般拿手,得益于他在凤凰卫视的升华。《有报天天读》开创了一个读报时代。几张破报纸堆在那儿,杨某人把它们读得活灵活现,然后留下欲言又止的尾巴,带给观众发挥脑筋能动性的空间。这是价值之价值。我那天好像说了,杨老师走了,凤凰《有报天天读》再没那个味道(大意如此)。李老师很不高兴,说《有》连续几次夺了收视率多少多少。

  我并没有诋毁的意思。但要正视,第一就是第一。世间有个“先入为主”的规律。如果李老师先做《有》,也许就没杨老师什么事。搜狐为什么一直没有超越新浪,因为后者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成为了人们的阅读定势。  

 

  但是,不能不正视,时代飞速在变,信息载体也在变。读报这种方式越来越不新鲜。今天如果杨老师再回去,《有报天天读》也火不了了。加之现在没有了他敢留“呵呵”尾巴的氛围。

  不得不承认,杨老师那口地瓜腔,也是资本。地瓜腔,我现在发现还存在于凤凰电视的综合报道。一个口音跟高丽常委相似的小伙子,用闽南腔播着国际新闻。后来程鹤麟台长告诉我,他是厦门狼。他们报道国际新闻的,还有一个阿米尔汗,结尾总说:阿米尔汗叙利鸭~大马死哥~抱刀(报道)……“道”拖得长长的,十分有战火味。

  其实我个人主张,杨老师当年是可以不离开凤凰的。毕竟后者是个大平台,再色微、再沦为央视二台,品牌也在那里摆着。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但是当时估计他有所考虑,有所挣扎:林北这么个知名度,再怎么做也是个评论员,凭什么要受管理者的统治、左右。就像我在报社也有这么一种思想:老子这么卓越,凭什么要受你们这些四眼仔指东指西?

  后来理解到,任何一个空间,都有先来后到、个人服从圈子、圈子左右大局的规则。必须看得惯,想得开。否则接受下场的是你!

  过了老总瘾,又过了老板瘾,我感觉浅尝辄止,别把自己搞得骑虎难下,就不好玩了。人活着,最主要有趣。价不价值,留给后人去评判。

  杨锦麟这两天都在福建游荡。据他自己说,微博被禁声一个月,有关部门再接再厉,拟再“关他一年”。没博一身轻,不给发就算球。大概他跟我的心态一样:没得玩就算球!他先去了一个带有禅味的国学学校。既传达了思想,还游走于山水寺院之间。他又去了我的家乡泉州。他住在五店市的风雅颂书店,展示我的“山鬼茶”。我说,杨老师,去泉州要吃各种鞭哦!

  杨老师爱引用台湾的一句话:人生七十才开始,你六十算啥米!我感觉,在路上的杨老师,适当补补鞭是必须的。这可以叫“扬鞭策马”,也可以叫“咽鞭策杨”。 

  杨老师是我的微博网友,也是我的微信网友。在微博,他常常挨骂。他的抵抗方式常常是:别人踩一脚,丢进井子里,我自己再往自己身上砸一块石头。在微信朋友圈,他每天要转几十条的微文。他三不五时也转我的拙文。我发觉他不像好多人只看标题,而是读得很细很细——因为细嚼慢咽,所以吸收了营养。他的渊博和细致,其实道理很简单。

  他多次在转发我的文章前,暗地里对我说,文章可以把角度缩得更集中点,文字可以更简练一点。

  看杨老师的行走轨迹,如果换成我这么飞这么跑这么操劳,我会觉得比死还难。但他每天以满脸容光、满腔激情的姿态,对付着各种活动,应对着各种开讲。这家伙的身上,流淌着闽南人爱拼、勤勉的血,当然也有香港人的职业精神之髓。  

 

  参加过锦绣麒麟的《夜夜谈》

  这是去年我参与杨老师团队主办的一个重阳节敬老活动时,与他的合影。当时他缩成这样,令熟悉他的人无不惊叹。据说他的肚子又恢复原来规模了。肚子大了没什么不好:多点空间,容下世俗,容下专横,容下偏见,也容得下我这个小兄弟的无恶不作,当然还有你家老婆子无微不至的唠叨。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