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4

这些版面和图片,谁能获得中国新闻奖?

2017-06-21
来源:编前会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自6月21日中午12时起,在新华网、中国记协网公示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关于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规定,本次公示时间截至7月5日中午12时结束。编前会从中选择了“新闻版面”类和“新闻摄影”类公示作品以飨读者。

 

  新闻版面1、2016年1月5日 《羊城晚报》 A8-A9版

 

  

 

  【简介】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建设,不但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是经典之作,而且对促进粤港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这一世纪工程的建设引人注目的程度可想而知。

  如何在版面上呈现这一世纪工程?极其考验报纸的采编团队。作品以跨版对角线的方式,以港珠澳大桥的航拍照片为底,将大桥的气势与细节展现在读者面前。再配上提前数周就准备好的大桥全景示意图,全方位立体地展示港珠澳的组成、工程进展、挑战难度及所代表的世界级高精尖的技术等。让读者既能享受视觉上的冲击美感,又对大桥的壮美有了全局的窥探,同时在对大桥

  细节上,文字做了很好的补充,在版面上也不会被大图“抢风头”。这种利用报纸跨版的超强冲出力,加上对角线式的构图的表现方式,是编辑和美编共同设计、修改过三个版本,在细节上经过近一周的打磨跟反复商讨、修改,最终确定的版本。

  2、2016年9月5日 《河南日报》 特刊4-5版

  

 

  【简介】连版特刊的整体设计思路可以用“一二三四”四个数字来概括。“一”即一个中心,连版特刊以“春江花月夜,最忆是杭州”为题统领整个版面,体现宴会主题;“二”即两个板块,在特刊两边突出图表化设计,梳理了10次领导人峰会以及 G20的运行机制,背景资料运用丰富;“三”即三条稿件,新华社稿件与自采稿件相结合;“四”即四幅照片,主图合影留念照片放在版心位置,点活了版面,另三张配图是当晚演出的精彩瞬间,配合主图形成强有力的视觉中心。

  3、2016年2月2日 《解放军报》 头版1版

  

 

  【简介】成立战区是此轮军改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举世瞩目。该版面充分体现了解放军报作为军委机关报的职能担当,以强势的版面语言,图文并茂记录了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版面以可视化方式呈现,特色鲜明,大气舒朗,保证了重要信息的传递和版面视觉冲击力,突显了大报风范,整体效果好。

  4、2016年3月6日 《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6-7版

  

 

  【简介】这个版面是新华每日电讯在2016年两会期间推出的解读性版面。

  在前期策划上,充分考虑了可视化编排手段的应用,提高重要信息阅读效率;在谋篇布局上,整个版面以框架结构为基础,通过对称式结构形成整体形象;在内容编辑上,保证了重要信息的突出展示,同时也突出报刊新闻的思想性。

  这个版面是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报纸版面探索可视化编排路径的一个代表性作品。见报版面特色鲜明、形式新颖、格调高雅,在同类版面中独树一帜,不仅实现了“硬新闻软落地”,同时也为严肃新闻报道增强贴近性、体现报道力,提供了有效经验。

  5、2016年8月22日 《中国妇女报》要闻A1、A4版

  

 

  【简介】北京时间2016年8月21日,在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队战胜塞尔维亚队获得金牌。本报采用一四通版的形式全方位报道女排夺冠的消息。稿件采用多种体裁,全面反映女排夺冠的荡气回肠、举国欢庆的场面。大合影生动展现了女排夺冠的激动时刻,同时截取赛场精彩图片,从细节反映女排队员的拼搏精神,并结合主教练郎平的心路历程展现女排精神的传承和延续。编辑通过融媒体手段将女排夺冠的消息及女排的精神内涵予以呈现,评论员文章和精彩的图片让女排的精神气质跃然纸面。该版在生动再现女排辉煌历程的同时,也总结提升了新时期的女排精神,在广大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经中国妇女报官微转发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本版大篇幅、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国女排再次夺冠的艰辛历程。版面重点突出,体裁丰富,有消息、贺电,有评论、综述;选取的稿件内容全面、丰富、感人,弘扬了主旋律;文图搭配合理,视觉冲击力强。采用新颖的版面构思和文字编排,以独特的版面语言弘扬了女排精神,使得女排精神在新时期辐射出独有的正能量。

  6、2016年9月16日 《经济日报》 要闻1版

  

 

  【简介】天宫二号成功发射之际,本报在头版头条突出处理,综合运用了消息、通讯、特写等题材,配合图片、图表,充分报道了这一重大消息。同时本报新媒体也在两微一端充分配合,多个舆论场同时发力,宣传效果良好。

  该版面围绕天宫二号成功发射这一主题,利用消息、通讯、特写、照片、图表等元素的合理搭配,营造出视觉冲击力强、蓬勃大气的氛围,突出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的重大,鼓舞人心、提振士气。整个版面设计精心,文章安排详略得当,信息量大,可读性强。

  7、2016年8月7日 《宁夏日报》 赴约2-3版

  

 

  【简介】奥运会开幕式恢弘上演,全球共同聚焦这一体育盛事。当天,编辑将新华社数十篇稿件拆分、整合、重组,通过解读、聚焦、花絮、数读、评论、看点等栏目,详解了开幕式的诸多细节,让读者读懂了画面背后的文化和新闻,可读性强。该版面版式新颖、大气,图片精美,与文字相得益彰,抓人眼球。

  8月7日,同城媒体均用了不小的篇幅报道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但无论从稿件选取、整合,还是版式设计,宁夏日报的版面都显示出了高人一筹的水准,赢得了同行和读者们的一致好评。

  8、2016年12月12日 《深圳特区报》国际新闻A14版

  

 

  【简介】深圳特区报2016年末推出“国际时局盘点”三个版,分别从“‘萨德’入韩,半岛局势步步惊心”“两国公投,民粹主义改变欧洲”以及“地盘萎缩,‘伊斯兰国’恐袭变招”三个方面勾勒当年的国际重大事件及其走向。“‘萨德’入韩,半岛局势步步惊心”是其中的首个盘点版。

  该版包含重要事件、突出节点、发展方向等内容,细分为主稿、时间轴、新闻看点以及展望四大板块,配以富于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将整个事件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该版对事件把握准确,内容丰富、有深度;编排思路清晰,版式新颖大气,便于阅读。

  9、2016年6月10日 《光明日报》 要闻1版

  

 

  【简介】版面图片使用方式新颖多样,视觉冲击力强。精心设计版面布局,排版错落有致。认真编辑每篇稿件,确保质量,兼顾政治性、新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突出了光明日报的特色。标题准确生动,各个标题的字号大小对比有层次感。稿件内容较丰富,涉及考古、经济、文化,篇幅长短搭配,主次分明,可读性较强,文章与图片大小适中,布局精致,非整非碎,有文化味道。

  这个版面以新闻价值和视觉感受为基础要素,按照美学规范和阅读规律,调动了各种版面元素规划版面空间,图文并茂、信息丰富、容量饱满,整体看上去清新雅致、俊秀疏朗。作为报纸的封面,稿件选编上彰显了本报的思想理论特色,强化了“观点立报”的办报理念,凸显了思想文化大报的报纸定位。此版获中宣部刘奇葆部长批示,充分肯定了此版版面很有文化味。

  10、2016年10月21日 《新华日报》 封2-3版

  

 

  【简介】“史诗长征,永远的红飘带”跨版集文字、路线图、图片、视频二微码为一体。其中的长征线路图精准、简洁的概括了红军途径的地点,在十四个关键节点的位置,文字与其标志建筑物排列组合,使整个版面可读、可视,气势磅礴,且疏密有致、层次分明,可谓创新力度大、亮点多。不仅被省委宣传部领导点赞,也得到朋友圈的热情转发,有些读者甚至来电求报纸收藏,有的说正好拿来当范本给孩子讲述长征。

  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更好的纪念这个伟大胜利,新华日报推出了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跨版,这是推荐的第一个原因;第二:线路图制做精准,和版面的设计形式完美组合更是推荐的重要理由。

  新闻摄影1、《无罪之后》 作者:谢匡时(澎湃新闻)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 2016年12月2日,河北省石家庄鹿泉区下聂庄村,在得知聂树斌被改判无罪的结果后,聂树斌父亲与聂树斌姐姐放声大哭。聂树斌父亲说,等了二十多年终于迎来了迟到的正义。

  【作品简介】作品记录了最高法宣判聂树斌案无罪之后聂父和聂姐放声大哭那最关键的一帧,这关键的一瞬间也成为聂树斌案无罪的象征性照片,并在媒体和社交网络上被大量转载传播。

  【推荐单位意见】聂树斌案的平反在中国司法史上的意义不言而喻。这张照片准确地记录了聂案无罪之后聂家人的状态,照片抓住了决定性瞬间,展现了情绪最巅峰的状态,让迟到的正义和这个瞬间一起传达给世人,这就是这幅作品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意义。

  【推荐理由】照片主体所遭受的苦难是如此深重,绝不是一个镜头、一张照片所能够表达得尽的。说到底,摄影记者能够做的,仅仅是一个见证而已。率直的抓拍凝结了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经过艰苦而漫长的斗争与煎熬,公正终于来到。被摄对象的情感与记者的快门在瞬间同时爆发,瞬间画面的所形成的情感张力,引向深刻的思考和责问:谁之罪?谁让人民流血又流泪?

  2、《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夺奥运冠军》 作者:集体(刘大伟,蔺以光,岳月伟, 任正来,沈伯韩,韩瑜庆,李尕, 王鹏)新华社

  

  

 

  【作品简介】中国女排继洛杉矶、雅典奥运会夺冠后,再次夺得里约奥运会金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也充分证明,被人质疑的中国女排的精神没有丢,而是得以发扬光大。为此,党中央也发来贺电予以表彰。本组作品,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中国女排夺冠时刻,画面洋溢着激情,具有较强的冲击力,这在整个女排夺冠报道中,我社的相关图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早在四分之一决赛时,前方摄影团队就派出重兵把守,决赛更不例外。决赛时,共有11名记者参战,按照事先分工,将整个赛场团团围住,以利不丢关键瞬间,确保报道质量。从事后的效果看,完全达到了预想的目标,囊括了所有重要瞬间,而且也保证了照片质量。

  本组照片是从数百张发稿中精选出来的,被网络、报纸广泛采用,达320家。

  【推荐单位意见】这八张照片记录下中国女排奥运夺冠的辉煌时刻,这些画面定格成为2016中国体坛最难以抹灭的印记。瞬间即永恒,这组有力度、有温度的组照精准诠释了中国“女排精神”。

  【推荐理由】这组组照涵盖了中国女排夺比赛精彩瞬间、夺冠赛场情景、队员教练激情流露瞬间特写,是一组精美、耐看、有感情、有内涵的片子。摄影者运用镜头语言娴熟,抢抓瞬间到位,每张独立的照片都很精美,组成一组又不重复,完整叙述了这样重大体育赛事新闻扣人心弦的过程,扣动了一代有女排情节的人们的心弦。

  3、《送别陈忠实》 作者:赵晨,李念(陕西日报)

  

 

  

  【作品简介】2016年4月29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先生在西安病逝。

  陈忠实是当代著名作家、长篇小说《白鹿原》的作者。5月4日,前来陕西省作家协会吊唁的人们络绎不绝,就连作协院内莲台喷泉旁盘旋的鸟儿也在哀鸣,仿佛在和这位文坛巨匠最后话别。泣不成声的老腔艺人想让他再听一遍话剧《白鹿原》中的老腔唱段,有心的读者送来第一版《白鹿原》和线装版《白鹿原》,以完成他当初想将这部著作“死后可以放在自己棺材里当枕头用”的愿望。

  5月5日清晨,距离市区约20公里的西安殡仪馆广场,聚集了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陈忠实的人们,他们中间有文化界的朋友,更多的是素昧平生的普通读者,大家用各自的方式,送别这位忠实于读者、忠实于生活的作家。

  秦地留白,忠实永生。作者连续多日聚焦陈忠实先生追思会,以及遗体告别仪式现场,既真实记录了社会各界追思祭奠陈忠实的感人场景,又通过意象表现和细节抓取的手法艺术化地呈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陈忠实的热爱和悲伤之情。该组七幅作品刊发后,成为广大读者追忆陈忠实的载体和桥梁,引起各界群众对陈忠实不朽作品和高洁人格的广泛共鸣。

  【推荐单位意见】人民的作家陈忠实先生离开我们后,陕西日报连续推出《送别陈忠实专号》版面。几个版面刊发了记者拍摄的一幅幅纪念陈忠实先生的照片,承载了我们无尽的悲伤和无限的爱戴,也记录了我们心灵相通的每一个瞬间。该组图片用新闻摄影独有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意味深长地表现了文学带给我们的力量与感动。这组报道不仅在当地产生了巨大反响,被全国媒体广为转发,也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的充分肯定。

  【推荐理由】一曲老腔哭忠实,世上永存白鹿原。陈忠实以他不朽的作品,成为一个民族、一块不屈不挠土地上非常耀眼的文化标识。这组照片精准捕捉到了千人送别一代文学巨匠的感人场景,多维的视角,不同的景别,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镜头语言告诉我们:当文学与人民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时,才能拥有永恒的力量。

  4、《总理与部长》 作者:刘震(中国新闻社)

  

 

  【作品简介】2016年11月5日,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出席“16+1”领导人会晤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晤完17个国家的领导人后,李克强召集随行部长,在会见桌前商讨此次会晤的成果。因为出访行程紧张,参加的外事活动多,李克强总理为了方便与部长交流,就顺便坐在会晤桌角与部长们面对面商议。这张照片反映了一个国家总理不为常人所见的一面,也体现了出国访问的紧张节奏,一经网络和新媒体发表,也让大家看到了国家领导人紧张忙碌的强节奏,又体现了生活化一面的李克强总理。

  【推荐单位意见】图片记录了总理和部长们少为人知的工作状态。经播发后,被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广泛刊载,传播效果佳,同意推荐。

  【推荐理由】抓取国家领导人在会议间隙与部长们交流的瞬间,是难得一见的时政外围花絮类图片。主体人物与群像情态生动自然,展现出领导人生活化的一面,也侧面反映了外事访问的紧张节奏。

 5、《昨夜,我们钻进里约贫民窟看开幕式》 作者:刘彬,王鹏(新华社)  

 

  

 

  【作品简介】本组作品取材于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的外围报道,其视角图文并茂,不仅按要求拍摄了烟花等气氛照片,而且也向读者介绍了巴西贫民窟的生活情景,反映出巴西贫民窟的居民十分好客的主体形象,从正面报道了巴西贫民窟的现状,并不是像外界所传的那样,巴西贫民窟是“魔鬼”之地。

  【推荐单位意见】稿件发出后,立即受到媒体和网络的关注。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推荐理由】这组照片的价值首先是立意新颖,奥运会开幕式照片花团锦簇,同时也汗牛充栋,中规中矩的开幕式图片对受众已经产生了视觉疲劳;这样以不同方式表现奥运会成为记者努力的方向。但离开开幕式反映开幕式是很难的,特别是强有力地、别致地反映。本组照片的拍摄者冒险闯入里约贫民窟,主办城市的社会底层是如何参与的,他们的表情构成了里约奥运会开幕式最别致的一道风景线。这是一组优秀的、化腐朽成神奇的好照片。

  6、《围观的力量》 作者:崔靖(河北青年报)

  

  【作品简介】由于众多社会人士参与救援和千万网友的声援,保定蠡县男童坠井从一起单纯的突发意外变成了举国关注的网络热点。在救援结束之后,全程报道此事的记者通过一组带着温情与关怀的图片从围观的视角再次对救援过程进行了呈现。在网络暴力泛滥的当下,围观也可以是带着关爱之意,围观也是一种力量。

  【推荐单位意见】通过《围观的力量》这组报道,让公众看到记者坚守救援现场的职业操守,以及忠实记录社会各界对坠井男孩的不离不弃的责任担当。记者通过调动各种摄影表现手法,用摄影语言充分展现了爱心群体无偿动员大批人力物力,昼夜抢救的感人场面。这组报道弘扬了正能量,展现了新时代人性的光芒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

  【推荐理由】保定6岁儿童坠井事件本是一起结果令人遗憾的意外事故,但因现场参与救援人员之多、时间之长,更因通过网络直播,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围观的力量》是用新闻照片表现这次救援过程信息最完整、场景最典型的一组报道。光影的强烈对比,营造出现场的紧张气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品将现场扩展到整个网络,表现了成千上万网民在“围观”中聚集起一股强大正能量,彰显了“生命至上”的鲜明时代主题,对社会和网络舆论场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

  7、《G20,华美天城待客来》 作者:集体(董旭明,杨晓轩,吴煌,梁臻,黄曙林)浙江日报

 

   【作品简介】2016年,举世瞩目的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从5月一直到峰会结束,浙报图片新闻中心重磅推出“映像杭州”大型系列报道。记者用手中的镜头,通过一张张精美的新闻图片,充分展示了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气质。从西湖之夜到运河夜色,从大气恢弘的钱江新城到焕然一新的入城口,从酷炫的西湖音乐喷泉到梦幻的城市灯光秀,向中外嘉宾全面呈现了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

  【推荐单位意见】200多张美图、40多个图片专版……通过可视化解读杭州的别样精彩,持续5个月的“映像杭州”大型图片报道圆满完成了峰会期间的报道任务,如此史无前例的报道规模获得了政府部门的高度肯定和读者的广泛赞誉,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全国G20杭州峰会新闻报道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推荐理由】绝美之城,惊艳非因光色颜值,而是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所昭示的未来。G20使杭州成为举世焦点,文明古都就这样被全球的目光烧灼得发烫。记者的天空之眼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个城市的华彩盛典。

  8、《雨·祭》 作者:李响(新华网)

  

 

  【作品简介】2016年12月13日是第三个国家公祭日,一大早就飘着小雨,作者发现参加祭奠的人们统一身着白色雨披,是个难得的场景。由于多年拍摄国家公祭仪式,作者当日便提前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一处十字型纪念碑下,等待仪式结束后参观的群众代表从纪念碑下走过。果不其然,小雨中,身着白色雨披的群众走过纪念碑,更显庄严肃穆,托衬出国家公祭的深刻内涵;而人们“簇拥”下的十字型纪念碑,又有利于这幅照片进行更好国际传播、发出中国声音。

  【推荐单位意见】优秀的摄影作品会有一种不能说的魅力:不可名,非常名。国家公祭是一种庄严的祭奠,是一种心绪和能量的传递,在那个与历史重合的时间段和空间范围内,人们仿佛能清晰地听到另一个世界传来的哭喊声,像利剑刺穿大地。这是一张内藏张力的照片,如同一座雕塑,从中我们既能凝视活着的,也能感受逝去的;既能看到你的身影,也能听到我的叹息;从1937到2016,每年的今天都会下雨。

  【推荐理由】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成为国家公祭,这里面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这幅照片脱颖而出,就在于它用有象征意义的形式很好地表达了这种象征意义。照片低角度拍摄,穿雨衣的人棱角分明,有雕塑感,有抽象感,有群体划一,众志成城的悲壮感。这是一幅一图胜千言的好照片。

  9、《涉嫌电信网络诈骗 74名嫌疑人被押解回国》 作者:金振强(武汉晚报)

  

 

  【作品简介】该作品通过我国警方从马来西亚将74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押解回国的画面,以独特视角呈现了我国警方同国际刑警组织通力合作,严厉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决心,切实维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作者接到该线索后,于当晚赶到停机坪,并选取最佳拍摄角度,最终拍下这张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图片。新华网、中新网、新浪、腾讯等转发了这条新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推荐单位意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公害,广大群众深恶痛绝 。这次我国警方与马警方合力打击并将犯罪嫌疑人押解回国的图片报道,给国人以振奋,并对社会上仍想以身试法准备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对象,起到强有力的震摄作用。图片的构图、瞬间的抓拍,都恰到好处,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

  【推荐理由】该新闻摄影作品属事件性报道,其新闻性强,社会关注度高,74名跨境电信诈骗嫌疑人被押解回国的画面,很好地表达了“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人民群众的关切已成为党和政府的关切与行动。

  10、《极限跳水精英赤水丹霞飞瀑27米跳台炫技》 作者:贺俊怡(中国新闻社)

  

 

  【作品简介】瀑布跳水是首次在国内举办的极限跳水赛事,运动员从27米高处起跳完成比赛规定动作,具有观赏性和一定的危险性,比赛当日为多云天气,记者在完成跳台俯拍和瀑布底仰拍后,步行到瀑布对面准备进行远拍,这时,太阳从云层中露出,在光照下,瀑布形成一道彩虹,记者抓住运动员在彩虹顶上进行的飞跃动作,完成了这幅作品的拍摄。

  【推荐单位意见】新闻性强,现场抓拍感人瞬间。弘扬社会正能量,被广泛转载点赞。

  【推荐理由】记者拍摄瞬间恰到好处,画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幅结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摄影作品。

  11、《静观美国大选》作者:廖攀(中国新闻社)

 

  

  【作品简介】这是一组中国视角报道美国大选的新闻摄影作品,填补了中国视觉观点整体呈现美国大选的空白。作品涉猎了事件在2016年发展演进全过程,对主要竞选人、民意浪潮表现把握得当。组照摄影语言丰富、影像风格统一,不失为一组中国记者表现美国重大题材的新闻摄影佳作。

  【推荐单位意见】该作品经中国新闻社发布后,获得多家媒体采用。该作品在人民摄影2016年度“金镜头”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获得非突发新闻类组照银奖。传播效果佳,同意推荐。

  【推荐理由】该组图片以中国视角全景展现美国大选台前幕后,以“静”观动,丰富的个性化摄影语言传递出隽永的画外之意。整组图片人物情态抓取到位,视觉节奏感协调,影像风格统一,主线与副线相得益彰。

  12、《触目惊心! 2万多吨垃圾跨省非法倾倒苏州太湖边》作者:王小兵(苏州新闻网)

   【作品简介】2016年7月4日,记者接到村民反映,有8艘大型船只欲把垃圾偷倒到苏州太湖西山岛。记者接到反映后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进行调查采访,发现一些不法分子为赚取“黑心钱”竟然把2万多吨垃圾从上海跨省运到江苏境内苏州太湖边倾倒,数量之多令人震惊。经过深入采访拍摄,记者拍摄到了这组极具震撼力的照片,经姑苏晚报、姑苏晚报官微和苏州新闻网第一时间报道后,被20多家网站转载,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中央和省市级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最终此案件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环境保护部联合挂牌督办,15名偷倒垃圾的犯罪嫌疑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当地政府对事发地偷倒的垃圾进行了清运和无害化处理,事发地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

  【推荐单位意见】太湖是我国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江浙沪“两省一市”的重要水源地和旅游风景区,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爆发后,国家就花重金整治太湖,关停太湖沿岸的排污企业。然而,就在全社会保护太湖之际,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己私利竟然把2万多吨垃圾从上海跨省运到江苏境内苏州太湖边倾倒,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作者以新闻工作者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责任心,敏锐地判断出这起“上海垃圾非法跨省倾倒苏州太湖西山岛案”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典型意义,于是冒着风险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跟踪拍摄,客观、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从事发到垃圾最终得到清理,以及事发地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的整个过程。

  本组照片故事叙述完整,镜头俯仰角恰当,作者充分运用画面的形象语言,将事件关键性的新闻要素给予了恰当的张扬,因而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传播穿透力,是新闻摄影界近年来少见的环保题材佳作。

  【推荐理由】一组触目惊心的现场照片,将读者领到案发现场,让读者与记者一起考察场景、捕捉细节,目击过程、挖掘背景。这组环境保护专题摄影报道,题材重大、影响面广;记者调查细致,采摄全面,画面严谨。整组报道见证性强,传播力大。

  13、《运-20飞机光荣入列》作者:集体(解放军报社)

 

   【作品简介】这组专题图片以运-20飞机入列为主题,选择入列后首飞这个时机,运用不同焦距的镜头和多样的角度现场抓拍,详尽报道了整个入列仪式,气势恢宏、精彩纷呈,从地面准备到空中飞行、从飞行现场到列装仪式,全程记录了运-20列装仪式的盛况。《解放军报》刊发后,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被各大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转载。

  【推荐单位意见】运-20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喷气式重型军用运输机,具有优良的气动特性、起飞着陆特性和承载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延伸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对遂行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救援等多样性行动,提高空军战略投送能力和我军有效履行使命任务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理由】全组照片记录运20首飞过程,逻辑性强、事件关健点图片记录到位。作为新闻摄影作品发稿及时,传播广泛。从新闻摄影作品组照的特性看,其作品构成丰富、多样:全景、中景、特写及横片竖片使用到位。拍摄技法令人称道。

  14、《沈玲:余旭,让沈阿姨用镜头为你送行》 作者:沈玲(中国军网)

   【作品简介】该组作品是余旭牺牲当天作者通过美篇编辑器发布的一篇文章。11月13日,经作者同意,中国军网发布该组图,当即被央广网、央视网、人民网、中国日报网、中国青年网、凤凰网、新浪网、腾迅网、网易、搜狐网、今日头条等几十家网站转发。央视还以此主题采访了作者,并在央视一套、央视四套等频道播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作者紧接着又赶到余旭烈士生前所在部队和家乡继续用镜头为烈士送行,记录下《“金孔雀”魂归故里 父老乡亲深情吊唁》的全过程,感动了无数网民,引发网友大量转发并留下感人评论。

  【推荐单位意见】余旭是中国首位驾驶歼-10的女飞行员,作者从七年前——2009年国庆大阅兵期间开始跟踪有关她的报道,就在烈士牺牲前五天的珠海航展上,作者还采访了她。该作品以作者镜头记录下的照片展现了余旭七年成长历程中许多动人的细节和故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使读者了解到这位优秀女飞行员真实的一面,并为她的牺牲深感惋惜。以此反映了中国军人为国防事业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砥砺后人关注国防建设,珍惜并守护好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推荐理由】作为军方摄影师,作者获取的空军女飞行员生活工作等新闻摄影资源独家、独特。在这一资源在远离了新闻后,审时激活并发挥出更大的新闻效能,这组参赛作品给出的答案。作品标题少见地出现了拍摄者自己,让作品的人情味更浓,有一定的创新。

  15、《打工春晚:给打工者一个表达的舞台》作者:刘关关(中国新闻社)

  

 

  【作品简介】随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民大量从农村涌向城市,形成一个庞大的打工者群体。与通常意义上的工人不同,打工者群体生活在城市的“边缘”,生活状况不容乐观。打工春晚,就是为打工者举办的春晚。2016年的打工春晚,就在中央电视台新大楼旁边的一个剧场录制,打工者们忙碌的身影反映在窗玻璃上,与央视大楼叠加在一起,恍如两个世界在某一个时空相遇。

  【推荐单位意见】稿件经播发后,被多家媒体转载,促进了社会对打工群体的进一步关注。同意推荐。

  【推荐理由】关注经济改革浪潮中边缘势群体的精神需求,通过镜像效果将虚幻与现实折叠进同一空间,在单一画面中展现多重对比符号,表达隐喻之意。画面富有戏剧张力又不失影像美感,含义隽永。

  16、《张家界宝峰湖湖底清洁工潜水10米清理垃圾》作者:杨华峰(中国新闻社)

  

 

  【作品简介】五一劳动节前赶往张家界宝峰湖采访这位水下清洁工,记者与其一同潜水拍摄,该照片经记者数十次潜水后才得以完成。因设备限制使用了GOPRO运动相机抓拍这位水下清洁工从水底拿着打捞的垃圾出水瞬间,让水上的青山与水下清洁工的劳动融为一体。稿件在五一节前由中国新闻社播发后被国内各大新闻网站转载,成为了劳动节期间的热点,后被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境外媒体转载刊发。

  【推荐单位意见】记者不辞辛劳,克服水下拍摄的困难,拍摄了工人为环保而努力的辛劳。经播发后,传播效果极佳,同意推荐。

  【推荐理由】记者数十次潜水进行拍摄,抓拍水下清洁工出水瞬间,大广角拍摄使得观者如同身临其境。画面中,青山绿水互为呼应,明暗对比和交叉构图引导视觉聚焦中心,折射出环境保护者在背后默默付出的艰辛。

  17、《天一阁修书人》作者:张培坚(现代金报)

  

 

   【作品简介】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馆藏古籍30余万册,其中4成因病害需要修复。28岁的江苏南通人谢龙龙大学毕业后,在天一阁潜心于古籍修复工作已近6年。沉默寡言的他寻找内心的宁静,有执着的精神追求。记者多次往返天一阁,用镜头记录谢龙龙的工作、生活,展现出天一阁新一代爱书人的故事。稿件刊发后,中国网《世相》、腾讯网《中国人的一天》等网络媒体相继转载,感动了无数读者,纷纷留言点赞。

  【推荐单位意见】该组照关注了极少为外人所知、也极少有人从事的职业——古籍修复师,视角平实详尽地展现人物工作、生活状态和性格反差。以普通人的故事反映出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推荐理由】该组照属于人物新闻报道,其选题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作品重点呈现年轻的古藉修复者工作的专注与小心,诠释了“工匠精神”之时代主旋律,为90后树立了专注敬业的职业榜样。

  18、《江西丰城电厂“11·24”事故》作者:万象,胡晨欢 (新华社)

  

 

    【作品简介】11月24日7时40分许,江西丰城发电厂三期在建项目发生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特别重大事故。江西分社摄影记者万象、胡晨欢的现场照片12:08入库,摄影部12:15对内对外签发首张中文图片。这组照片直击事故核心现场,拍摄质量高,被《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在头版刊载,并被各大门户网站在页面重要位置采用。此后几天,记者紧盯事故现场,按照社领导和编辑部的指示,进一步报道事故善后处理、原因调查、事故赔偿等内容。在事故现场,记者除了从多个角度拍摄了救援进展外,还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其中《丰城电厂三期在建冷却塔施工平台倒塌事故死亡人数已上升至67人》第7底,画面是从在建冷却塔正上方航拍的事故现场,画面构图讲究,细节丰富,被众多平面和网络媒体刊载,并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转载。

  【推荐单位意见】稿件发出后,立即受到媒体和网络的关注。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推荐理由】重大生产性事故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及时均衡地表现安全生产事故是对媒体工作者的考验。这组照片既及时地反映了灾难的发生,也把镜头延伸到救援、医疗等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运用了无人机拍摄等新技术手段,完整再现了事故、救援和医疗救护的全过程,是组均衡、精确反映安全生产事故的好图片。

  19、《悬崖上的村庄》作者:陈杰(新京报)

   【作品简介】2016年5 月,记者历时5个小时,冒险进入悬崖村,在一周的采访中,三次上下悬崖村,拍摄村民和孩子上下悬崖村的过程,向公众呈现了这一罕见现状。5月24日,《新京报》报道发出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天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批示,四川省凉山州当天作出承诺首先修一条钢梯,解决村民和孩子安全问题。去年11月,钢梯完工,另外,一个惠及悬崖村及周边村落数万人的3亿人民币的旅游扶贫项目于2017年初开始实施。同时,凉山普查了全州19个类似悬崖村,并逐步改善这些村落的出行及贫困问题。

  【推荐单位意见】记者的责任在于记录,记录世所罕见的天梯,记录国家角落中的贫困,记录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希望。三访悬崖村,推动精准扶贫,将大凉山深处的“痛”展现给公众,并带来“巨变”。独家选题,直击人心的照片,令看到这个报道的读者,无不为“悬崖村”的孩子们揪心。报道背后记者付出的艰辛,令人尊敬。

  【推荐理由】作品以图片的直观摄影组照形象和文字说明结合承载“新闻”和“信息”的传播功能。作者身处人迹罕致处,以其新闻的独特性和人情味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并收到极好的社会效果。

  20、《飞舞的头盔》作者:韩瑜庆(新华社)

  

 

  【作品简介】跆拳道比赛对抗性强,运动员速度快、力量大、也因此常常会在比赛中发生意外的状况。作者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跆拳道比赛采访中,坚守拍摄,盯防突发,多日的比赛没有丝毫懈怠,终于在男子80公斤级决赛中,意外获取到运动员头盔被踢飞的有趣画面,飞出的头盔被相机稳稳的“接住”。这张照片被评为2016新华社体育年度照片突发类最佳照片。

  【推荐单位意见】俗话说,赶得好不如赶得巧。这张跆拳道照片的拍摄可谓是“赶得巧”,将运动员头盔脱落飞出的画面凝结下来,趣味横生。在体育竞技比赛中,“小突发瞬间”时有发生,稍微分神就会错失。这张照片的可贵之处在于摄影记者以全神贯注的精神状态,拍摄到常规比赛中稍纵即逝的突发瞬间,是一张难得一见的佳作。

  【推荐理由】这幅照片巧妙地运用是视差,营造了一个有趣的氛围,抓住了精彩的瞬间,如何在平常的赛事项目中做出新颖的表达,这幅照片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照片构图新颖,巧妙,充分体现出摄影抓取瞬间的魅力。

  21、《蚊子工厂,让蚊子绝后》作者:王辉(南方日报社)

    【作品简介】这则报道记录了中山大学奚志勇团队的一次具有革新性的实验。广州南沙区黄阁镇沙仔岛面朝大海,河渠密布,蚊子素来很多,团队每月还要将150万只蚊子放飞到岛上。然而2016年夏天,岛上居民却说蚊子少了,这是为何?原来,自2014年起,国际原子能机构与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正式合作,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支持下建立了“蚊子工厂”。2016年7月,“蚊子工厂”取得了新的成果,该联合研究中心自主研发了WOLBAKI X射线仪,对所有雌雄分离后的蚊子进行二次绝育,正是这种人工“绝育”的技术,不断在减少蚊子的数量和危害,使其不足以引起登革热等流行病的蔓延,为抗击登革热、寨卡等流行疾病做出了贡献。这组图片报道形象地向受众介绍了这一新技术的威力。该组摄影报道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腾讯新闻、金羊网等网站广泛转载,社会效果良好。

  【推荐单位意见】中国科技人员为预防世界流行病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首创的技术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更让普通人民受益。

  【推荐理由】用照片表现科技最新进展有一定难度,这组作品可圈可点。组照通过不同景别,既展现了中方科研团队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对蚊子进行人工"绝育"的鲜为人知的工作场景,更通过微距拍摄对研究过程加以专业化的精准呈现,大大提高了受众对这一造福人类科研成果的关注度,称得上科技新闻摄影报道的成功之作。

  22、《“空中救护”转运首位重症病人》作者:马健(郑州晚报)

  

 

  【作品简介】2月29日,突发紧急情况的重症患者搭乘直升机完成医院间的转运,平时1.5小时的车程仅用20分钟就完成,为抢救生命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紧急时刻,生命容不得一分钟的耽搁,直升机转运危重病人,是医疗救护领域一次新的突破。

  【推荐单位意见】直升飞机“空中救护”为普通病人服务,有里程碑的意义,本作品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自然而现。作品抓取了典型瞬间,画面核心要素齐全,主体、环境、人物的关系有序而得当,具有动感且不杂乱。

  【推荐理由】该单照属于预发事件性报道--“空中救护”转运首位重症病人。新闻价值点体现在“首位”上,作品记录了空中救护转运的第一位重症病人,这是有历史意义的一瞬间,该单照见证了这一时刻。

  23、《最后的告别》作者:项春雷(新安晚报)

  

 

  【作品简介】在夜里得知援藏医生赵炬的遗体将进行捐献后,摄影记者立即赶赴医院,经过多方沟通,终于得以进行全程拍摄纪录。经过一整夜的蹲守,终于在清晨5点左右,开始进入手术室,并且纪录下医生们向这位同行鞠躬致敬的画面。新安晚报次日在重要版面进行了刊发,报纸的官方网站安徽网也进行了转载,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不少网友和读者纷纷表达了对这名援藏医生的敬佩之情。

  【推荐单位意见】新闻性强,现场抓拍感人瞬间。弘扬社会正能量,被广泛转载点赞。

  【推荐理由】该单照属于事件性报道,作品反映了医生对死者(遗体捐献者)的尊重与敬畏!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该报道客观地反映医生尊重生命的行为,有利于修复受损的医患关系,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树立良好的医生形象。

  (内容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