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王君暉
在被馬化騰炮轟“啞終端”的次日,ofo小黃車宣布正式啟用物聯網智能鎖,這一舉措對剛為其站隊稱“完全不需要”的投資人來說,打臉不可謂不痛。同時也表明,ofo小黃車開始重視智能化,向競爭對手摩拜單車靠攏。而另一方面摩拜單車成本逐漸降低,或許意味著二者的差異將逐漸彌合。
同屬共享單車第一梯隊,ofo小黃車和摩拜單車的發展路徑大相徑庭。前者追求“性價比”,後者注重“智能化”。ofo小黃車起步於校園,其種子用戶和使用場景都較為單一,對價格敏感,低成本單車的大量投放使其迅速占領市場。隨著使用場景社會化後,問題開始顯現,雖然多方數據顯示ofo小黃車的市場占有率為第一,但其車輛損壞率較高。相比之下,出場稍晚的摩拜單車則天生就帶著資本的印記,自主設計、智能鎖、內置GPS導航,最初每輛摩拜單車成本高達3000元。前期運營成本較高,但重在用戶體驗和數據獲取。跑馬圈地還是精耕細作,圍繞二者運營模式的爭論從未停歇。
同樣充滿話題度的,還有關於共享單車盈利前景的探討。無論是否有美好的願景,無論帶來的是怎樣的社會效益,長遠來看,共享單車必須具備可行的變現和盈利模式。除了基礎的分時租賃和押金沉澱收入外,更引人遐想和令資本追捧的,或許是隱匿在自行車背後的大數據價值。作為出行“最後一公裏”的最重要載體,共享單車可連接眾多生活場景。隨著用戶不斷增加,形成巨大的流量入口,進而衍生出相關廣告投放和服務推廣。另一方面,大量用戶的高頻次使用,將生成與出行相關的海量數據(57.210, -0.69, -1.19%),在公共設施設置、實體店布點、道路廣告投放等方面應用廣泛,長期來看,實時更新且可持續挖掘的用戶出行大數據將成為共享單車的金礦。
因此,長遠看來,方便出行只是共享單車最基本的功能,在初期的用戶數量獲取和用戶習慣培養完成後,通過對獲得的大數據挖掘利用,實現對現有生活服務的進一步完善甚至顛覆,才是其接下來的著力點,也是其背後的資本所看重的。而要實現這樣的願景,靠“啞終端”顯然無望,必須進行智能化配置。此番ofo小黃車的迭代更新,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而此前,摩拜已經開始了同一技術的布局。
正如曾經滴滴和快的在網約車行業的角逐一樣,摩拜單車和ofo小黃車兩家公司此前的紛爭,只是共享單車行業更大圖景徐徐拉開的一個序幕,即將上演的,或許是同一出舞台劇。智能鎖是一面鏡子,曾經映射出的是摩拜單車和ofo小黃車迥異的運營模式,如今則反映了兩者差異的不斷彌合,殊途或將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