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4

港版愛迪生袁仕傑 冀香港創科遍地開花

2017-06-30
来源:香港商報財經副刊

中興科技集團主席袁仕傑是香港著名工業家和發明家。20世紀60年代初,初出茅廬的袁仕傑洞悉先機,看到香港工業起飛的大時代即將來臨,遂在1964年開設小型風扇廠房,製造玩具唱機,踏上開拓自己事業的艱苦路程。經過二十年的打拚,在上世紀80年代,已將旗下公司發展成為國際知名的光電產品生產商。內地改革開放後,袁仕傑更是最早將製造業遷到深圳,並將注意力放在高科技產品的研發上,幾十年來發明的產品不計其數,獲得註冊專利的就有一千五百多項,為他贏得「港版愛迪生」稱號。
說起他與科技產品的結緣,他坦言因年輕時到外國公幹,看不到任何中國的產品在外國售賣,於是暗暗立下宏志﹕他日一定要把自己的產品放在外國商店的櫥窗裏。八十年代袁仕傑發明的照明產品,得到美國太空總署的垂青,被選定應用在穿梭機上﹕「我那時忍不住流淚,覺得很驕傲,其實我們中國人是有能力去製造自己的產品,只是欠缺培訓和設備。」

中興科技集團主席袁仕傑有「港版愛迪生」之稱,幾十年來發明無數,其中1500多項已註冊專利。

最讓袁仕傑自豪的是2003年發明的納米紫外線空氣消毒清新機,他當年親自走訪北京,以港人身份捐出800台給北京對抗沙士。

 

迎合市場 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
回望香港過去20年,「產業多元化」一直是港府發展藍圖的重點之一。九十年代末,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科學園、數碼港、創新科技署,可見政府對創新科技並非毫無願景。袁仕傑直言香港創新科技的發展其實可以更好﹕「董先生不是科技界出身,也非這方面的專業人士,但可以看得出他是有心去做好科技發展工作,只是取得的成果尚未浮現。其實數碼港和科技園兩個地方還未發揮真正作用,當初的原意是希望本土和國外科技公司在此鑽研創新科技,帶動香港資訊科技發展。」
筆者問他香港現時該如何突破創新科技上的瓶頸,走進全新的領域﹖袁仕傑簡而精要的提出兩個關鍵要素,他指上游是研發,下游是以研發成果投入生產轉為產品﹕「發展科研需要一條龍的配套,政府提供適合的生態環境,大學和業界培訓人才,科研機構與業界確保所研發的技術能配合市場需要,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業界則將應用產品推介給用家。最後,各界攜手將科技普及化,鼓勵市民擁抱高科技,享受創科帶來的成果,各部分必須環環緊扣。」他以美國矽谷做例子,指蘋果、雅虎等大企業都在那裏發光發亮,歸功於人才體系﹕「矽谷搞科研主攻招攬人才,由人才去推動,配合創業意識,和政府完善的體制,規模才可以由一個點擴散到一個面。反觀香港只是單純提供稅務優惠,但具體如何去扶持或聚集這班科技人才,仍有商討空間。」

 

袁仕表示在一國兩制的成果下,香港未來的科研發展大有前景。

長遠應以私營研發為主
袁仕傑在訪問中一再強調,人才是推動創新科技的關鍵,科研產業要成功,歸根究柢,在於是否有足夠科技人才研發各種適合社會需求的產品。他指政府把科創的資源投放在公營項目(研究中心與大學等),令私營科技產業規模難以壯大,變相未能吸引人才加入,且在研發工作上,目前還是由政府擔當比例較重的投資者,袁仕傑認為,值得思考一下是否能改變現有模式﹕「長遠而言,社會的共同願景都是由企業主導創科產業,環顧全球先進地區,公營與私營機構研發開支的比例大多是三比七、四比六,但香港卻一直徘徊在六比四左右。私營機構參與更多研發工作,才有助建立更健全、穩定的行業生態,促進創新發展。」此外,袁仕傑也指出,香港商界對科研投資持保守態度,也是讓香港科技產業發展到達了瓶頸位的成因﹕「在外國,大企業很願意花錢和大學合作搞創科,孕育了一班人才去專門研發某一些技術,公司自然也得到回報,越做越大。香港情況剛好相反,大學的科研基本上只靠政府資助。」他鼓勵私人企業在港投資創新研究,也希望政府可以引入更多國外的高端專才,創立多點科網平台,活化科創生態圈,雙管齊下,達到私營研發為主導的長遠政策目標。

1997年,袁仕傑(右)在美國南加州主持香港回歸晚會,並與當時的駐洛杉磯馮樹森大使及夫人合照。


早就提議河套區發展規劃
談及政府在創新科技上一系列的支持措施,袁仕傑最關注的是今年初港深兩地政府,落實在落馬洲河套區共同發展的創新科技園。
袁仕傑早在2002年就花了3個月時間做了一份關於河套地區發展的計劃書,率先提出將河套地區發展成一個集自由加工和發展高新科技的地方。問他當初為何能看好河套地區的開發,他指當時看到香港工業開始轉型﹕「80年代初期,香港各項成本上漲,港商隨大流在國內設廠,加工的工序大部分北移,在港的廠房只留作洽商推廣等用途。但隨企業開始出現青黃不接問題,唯有把國內工業搬回香港,但香港土地供應不足、設備落後,所以才會提議在河套地區發展自由加工和高新科技的地方,希望可以利用新技術和新的勞動力,補給傳統工業的不足,成功轉型。」

仕傑展示他在2002年花三個月時間寫成的河套地區發展計劃書。

冀達港深創科雙贏局面
港深兩地政府已正式簽署協議,將在佔地87公頃的河套地區,共同發展創新科技園,可望成為香港未來最大的創科平台,料將吸引港深兩地及國內外頂尖企業研發機構及高等院校進駐,為兩地提供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袁仕傑形容河套區規劃是中港及國際的互帶合作計劃,港府希望以深圳高科技的生產力,在河套區內實行高新科技和研究開發工作,兩地互相配合﹕「騰訊、阿里巴巴及華為等科技巨擘,都是這短短二十年崛起的後起之秀,內地近年在創新科網的發展上取得巨大進展,值得香港借鑒。香港勝在擁有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運作經驗,以及完備的法律和專業制度,與國際緊密聯繫,港深優勢互補,在河套區發展高新科技必大有作為。」
袁仕傑直言在讓人期待的前景中也看到隱憂,他一再強調知識產權問題﹕「如果能夠結合深圳資訊科技人才,以及香港的創新力和國際視野,再透過地價和配套讓全球頂尖的創科公司來投資設基地,可望在未來十年趕上世界科技發展潮流。做好這些的前提是必須要有一個專責部門或者這方面的權威人士去協助管理好知識產權部分。」他續指,河套區與深圳只有一河之隔,屬於「一國」之內,但同時又在「港制」之中,故此可同時享有「一國」及「兩制」的優勢,有助建立屬於香港創新科技的名牌,藉此走向世界﹕「政府可引進國內外優質的自動化工業來港發展,如製藥、半導體及超級電腦等,並且引導年輕人加入,讓港深創科發展達到互補長短、互利互惠的共贏局面。」

 

共享經濟熱潮 人人可創科
香港創科概念要變成實體經濟成效,或在商業性運用方面,尚有廣闊發展空間。袁仕傑認為,香港具備創科發展優勢,如在專才、知識產權、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基礎已打牢,加上現時科網平台發達,人人都可以把工作帶回家做,他笑言就像回到70年代的穿膠花時代﹕「70年代的香港,塑膠花是轟動一時的工業產品,大家都會把膠花帶回家穿幫補家計。這就如現時的科網世界,興起一股共享經濟的潮流,從uber到airbnb,以至社交媒體平台,創造了數以萬計的新職位,所有人在自己的崗位做一小部分的事,加起來就是一件大事。信息大時代最厲害的人,就是能好好利用這些平台,將整個科網串聯起來,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他補充,香港的年輕人熟悉科網平台,只要加強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意識,將大有作為﹕「在資源共享時代,專利是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誰能運用專利搶佔技術和市場的制高點,誰就能所向披靡。故做好專利保護,是創新價值鏈條的第一步,如果無法實現轉化應用,那麼專利的價值就等於零。」他稱讚香港政府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好,有完善的法律體制保護知識產權,尤其是香港海關把關嚴厲,對於打擊侵權行為並不手軟。縱觀現時香港社會各界,均朝科網平台這個方向發展,袁仕傑的論點實如靜夜鐘鳴。


袁仕傑活到老學到老,至今還不時構思新產品,今年四月就憑與兒子袁思明(圖右)共創的「念恩網」,取得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為港爭光。

袁仕傑Profile
香港九龍西區各界協會永遠名譽會長
香港發明創新總會永遠榮譽會長
香港華僑華人總會永遠名譽會長
袁汝南堂宗親總會永遠會長
港九塑膠製造商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
香港資深傳媒人員聯誼會永遠名譽會長
香港知識產權協會永遠會長
中國廣東深圳市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
永遠榮譽會長
原中國發明協會理事
原中國北京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

 

[责任编辑:副刊部]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