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85

【回归专题】譚岳衡:金融危機促變市場結構 中資證券 趁勢崛起

2017-07-01
来源:香港商报

  

交銀國際首席執行官譚岳衡表示,在港中資券商的迅速發展,離不開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及國家鞏固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政策支持。

       香港回歸祖國20年來,在港中資券商不斷壯大。1998年便來港發展的交銀國際(3329)(前身為交通證券)於上月19日在港交所正式掛牌,成為首家在港上市的中資銀行系證券公司。交銀國際首席執行官譚岳衡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包括交銀國際在內的在港中資券商的迅速發展,離不開20年間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及國家鞏固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政策支持,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令外資金融機構淡出,也為中資大舉進入市場騰出空間。香港商報記者 王理琪

  可以說,中資券商的崛起是時代的機遇,亦是中國經濟騰飛背景下的必然。據譚岳衡所講,在過去20年裏,香港證券市場結構的變化,同兩次大的國際性金融危機有關。

  後院起火 外資券商撤離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隨後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這令原本發展強勢的港資券商受到莫大衝擊,而當時政府救市資金投入股市挽救了市場,卻未能充分顧及到這些證券公司,致使港資券商負傷嚴重,而在之後的幾年時間裏被外資證券公司趕超,以摩根、美林、高盛為代表的外資大投行接替港資,佔據了香港證券市場的主導位置。

  然而時移勢易,到了2008年,由美國次按危機引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再次令在港外資券商受到牽連,後院起火,一眾券商紛紛班師回朝,從新興市場被調回救火。

  值此香港市場空缺之時,加之中國經濟崛起、一眾中資券商多年蓄勢,包括交銀國際在內的一批中資證券機構乘勢而為,正是從那時開始,開啟了在香港迅速發展的新時代。

  2010年8月16日,據公布數據顯示,中國在第二季度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中國資本亦加快走出去進程。

  譚岳衡便指出,中國經濟走出去令中國從純粹的資本輸入逐漸轉化為資本雙向流動,而中國企業走出去有大量的融資需求,中國財富管理走出去有迫切的理財需求,這給了在港中資券商帶來了大量的業務發展機會。

  他進一步指,中國經濟在世界格局中的變化,使得香港融資市場結構發生很大改變,拿上市公司舉例,在過去十幾年間,新增的上市公司中大約有70%至80%為中資企業,而且不乏大型國企、行業龍頭來港上市。

  中企走出去 中資券商逢機遇

  「很顯然,像我們這樣的中資機構同這些中資公司是存在天然聯繫的,因此很容易成為它們的服務商,在一級市場上是這樣,二級市場上也是這樣;如果論到資產管理業務,也是一樣的,上市公司老闆在國際市場募集資金後,不免產生資產管理需求,這些都為我們這樣的中資證券公司帶來眾多業務發展機會。」譚岳衡說。

  交銀國際於2007年在交通證券有限公司基礎之上重組而成,由單純做股票買賣的經濟公司轉型為綜合性投資銀行。譚岳衡親自操刀交銀國際重組,他向記者表示,重組後,交銀國際投行、證券、資產管理、直接投資四大業務並行,其中投行同資管業務比重逐年提高,至今投行業務收入已佔到總收入的20%,資管業務收入佔到15%,這對一家中資證券機構來講,是很難得的重大發展,而這同樣得益於中國經濟崛起、中國企業在國際舞臺上的亮相。

  兩地互聯互通帶來政策紅利

  香港回歸以來,國家不遺餘力鞏固和維護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在政策方面,亦確實推出了很多措施以維護香港資本市場的繁榮穩定。

  譚岳衡舉例表示,「比如說上市方面,國家是在不斷放寬和完善關於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規定以鼓勵內地企業來港掛牌,原來一些抽緊的審核標準在適當放鬆,原來什麼都要報證監會審核的情況現今也在改變。」

  另一個值得指出的是,自2004年開始,當局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這令香港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全球60%的人民幣境外存款在香港。

  譚岳衡對記者表示,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當局亦相繼推出一系列互聯互通政策,如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而接下來,又有2014年「滬港通」開通,2016年「深港通」開通,這些政策不僅為香港基金管理公司帶來了很多業務量,更是包括交銀國際在內的中資證券機構的政策紅利。

  「我們中資證券機構現在並不具備實力到國際上拓展、同國際老牌大投行競爭,但我們可以做內地投資人走出來的橋樑,未來更要做世界投資人投資中國的橋樑,國家的政策催動的是雙向流通,我們的發展方向必定也是這樣的。」他說。

  交銀國際上市:傳承之中再接再厲

  香港回歸的20年,亦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20年,這使得中國資本開始在世界發聲。在如此時代背景下,一批在港中資券商蓬勃發展,而交銀國際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已於今年5月完成上市。對於上市一事的評價,譚岳衡笑了笑說,「上市以後壓力就大了啊!」

  但譚岳衡仍為成功上市的重大意義給予肯定並感到喜悅,他表示,2005年的時候,母公司交通銀行(3328)作為中國第一家銀行率先在香港上市,由此開啟了中國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先河;而如今,交銀國際又作為第一家銀行系的投行證券公司在港上市,是銀行系同類機構走市場化改革的先行者,這也體現了其中的傳承意味。

  「有先行者,必然就會有後來者,我想在港交所很快會形成這類證券公司的一個小板塊,而後發展為大板塊,這是很有意義的。作為交銀國際來說,我們要把業務做好,股價才能有支持,才能給予投資者好的回報,所以,我們的壓力是變大了的。」

  為業務進一步增長,譚岳衡介紹將集中力量重點發展四大方面:第一,繼續鞏固投行業務尤其是併購融資業務,使投資銀行收入保持在20%比例不降低;第二,在現金資管發展勢頭基礎上擴大資管規模,將資管這類餘額業務的優勢做大;第三,把跨境財富管理業務做好。據譚岳衡介紹,現在交銀國際於上海、深圳分別設有資管分公司,他表示未來將嘗試於國外的某一個市場設點,將雙橋搭建起來,真正成為聯通中國內地和海外投資的聯繫人;第四,促進國際化發展,而在此過程中,交銀國際會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政策,以香港為基地,將香港的功能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輻射。

  以超前研究吸引客戶帶動交易

  提到交銀國際的研究部,行內人立即能夠貼出很多標籤:「首席策略觀點」、「行業到個股」、「半年一次的投資展望報告」、「洪灝」等等。可以說,交銀國際擁有的是一隻名氣不小的明星研究團隊。

  用譚岳衡的形容來說,由他一手打造的研究部為交銀國際其他板塊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持,雖然設立研究部不是為了「賣報告」,但它卻在以另一種形式變相為交銀國際創收。

  眾所周知,一般投行的研究經常是與業務綁在一起的,報告為業務服務,但譚岳衡表示,交銀國際的研究部一直是超前、獨立發展的。「我在2007年參與組建交易國際的時候,首先組建的便是研究部,這使得我們的研究部是超前於業務發展的,並不受客戶要求影響發表觀點。」

  譚岳衡繼續告訴記者,「我們的報告是服務客戶性質的,是不收錢的,這也是我所倡導的以研究帶動客戶與交易,不打價格戰,事實也證明,研究部正在為我們間接性創收。」

  提到明星分析師洪灝,譚岳衡笑了笑,說道,「洪灝在我們這裏五年了,當然他自己基礎很好,但他確實是交銀國際自己培養起來的,現在成為了擁有這麼多粉絲的分析師。」

  譚岳衡進一步解釋交銀國際首席策略特色說道,「交銀國際實行首席策略師為引領的團隊模式,並且,要讓洪灝作為首席策略的觀點貫穿到我們的行業策略、個股策略裏面,正所謂一線貫通。當然行業、個股不一定完全與首席策略師的觀點一致,所謂和而不同,但是首席策略必須要起到引領作用。」

  此外,交銀國際研究部重視先機,研究標的主攻跨界、跨行業公司與成長性公司,而非市場上處處可見的藍籌股分析報告。這也令交銀國際的研究報告獨樹一幟。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