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君安國際作為香港首家中資券商,從環球金融風暴跌宕的年代走來,與香港并肩成長,共同經歷了回歸二十載的起落與成功。在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元老閻峰等人帶領之下,20多年來國泰君安國際堅持「春天播種,秋天收成」的穩健發展模式,從3198萬港幣註冊資金開始,成長為市值173億、總資產規模逾450億港元的在港最具影響力的中資券商之一。香港商報記者伍敏
國泰君安國際與香港結緣,可追溯至1997年那場金融風暴。閻峰回憶說,1993年建立的國泰證券及君安證券建立初期以投資為主體,在遇上1997金融風暴損手后,1998年兩公司合併成國泰君安國際來港,他本人亦開始在港負責相關工作。那些年,公司正好趕上B股對內開放及港交所2001年上市等契機,為日后發展奠定了基礎。2000年,國泰君安國際經批準來港發展,2010年7月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金融業須重文化融合
閻峰說,國泰君安國際來港融資之時,一些相關上市審批制度還未完善,「干了十幾年才補回戶口,所以,現在可稱得上是在港土生土長的公司」。香港剛回歸時,因語言不通存在隔閡,到慢慢融入香港社會,閻峰認為,文化融合對金融行業而言相當重要,這也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至今不變的重要原因。香港這里有很多人文的東西,有自己的法律基礎和生活習慣,亦能容納不同國家的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國泰君安國際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嘗到了來港中資券商的「頭啖湯」。
從2004年開始,國家給了券商很多政策方面的支持,包括CEPA、QDII、滬港通、深港通等互聯互通機制。這些政策為券商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環境。至今,在香港這彈丸之地,已匯集大小投行及券商約600家,其中許多中資券商於2006年開始陸續獲批來港上市。投行先做強才能做大
總結回歸二十載,市場主體由港資到歐美再到中資,期間經歷多次起伏變化,市場格局及競爭亦發生了微妙改變。一方面,中資券商來港併購及拓展海外業務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如西南證券收購本地券商敦沛證券,并改名為西證國際;再如,去年光大證券亦以近41億元收購新鴻基金融70%權益,等等。另一方面,券商傳統業務競爭白熱化,即使開疆拓土已久的國泰君安國際亦受到一定影響。
然而,在這個各色投行一決高下的大圈子里,國泰君安國際卻從不隨波逐流。閻峰對於公司的發展一向有著很清晰的目標和願景。他認為,和科技行業「先大后強」發展模式不一樣,這行業首先要做強才能做大,市場占有率并非最重要,國泰君安國際更著重以客戶服務為主,追求利潤為先的發展目標。公司長期穩定的凈資產收益率(ROE),便是閻峰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指標。
財富管理成未來發展方向
國泰君安國際成立之初獲主要股東投資3198萬,現時市值173億,增長逾400倍。多年來,公司稅后利潤5年復合平均增長率達到35%,凈資產收益率過去4年保持為雙位數,2016年凈資產收益率達12%。相較同行,資本市場給予公司更高估值,代表公司的發展模式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同。
閻峰坦言,去年市場競爭很激烈,甚至出現了零傭金的不正當競爭,行內A組及B組的傭金收入均出現大幅下跌,券商傳統經紀業務受到壓制;投行業務方面,投行及銀行券商具有和企業建立關系的天然優勢,亦令券商處於劣勢。不過,在他看來,隨著內地金融業逐步開放,市場會越做越大,機會只會越來越多,只要經營策略適時作出調整,順勢而為,必能找到突破口。多年來,公司堅持「以客為本」的業務發展,并將財富管理定為公司未來主要發展方向。去年,國泰君安國際業績跑贏同行,其中投行業務的企業融資發展迅猛,收入增長逾六成;保險業務收入增加逾三成,而金融產品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過2倍。
閻峰說,「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財富管理需求。」公司通過「一對一」服務,根據客戶的資產質素及回報要求,為客戶度身訂造適合的產品或投資方案。目前,公司業務部門負責人一半以上都來自外資資深團隊,他們都是行內優秀的人才,能給客戶創造很好的效益。
閻峰說,和現在來港上市企業不同,國泰君安國際當年來港并沒有「富爸爸」支持或大額注資,就是這樣的「草根」出身,鍛煉出國泰君安國際健康的體魄,多年來在行業磨練中茁壯成長。
風險管理乃行業核心競爭
對於近兩年中資收購香港本地或境外金融機構掀起狂潮,國泰君安國際至今未收購任何公司,閻峰認為,收購給股東幾乎創造不了價值。在他看來,如果風險管理能力不強,券商越做大,風險就越大。
閻峰說,風險管理是這行業最大的問題,亦是最核心的競爭,「人要有近憂,還得有遠慮」,這種風險意識對這行來說相當重要。經歷過投資失敗,閻峰時刻以此為鑑。多年來,他采取審慎的風險管理策略,為公司奠定了雄厚的財務及穩健的業務基礎。
「券商這行靠投資賺錢見效快,蝕錢亦快。」閻峰認為,金融服務需要時間,所以國泰君安并不是以「賺快錢」的心態在經營,而是像種糧食一樣,「春天播種,秋天收成」,這種發展模式對很多人而言感覺漫長,但20年下來,公司從最初的3198萬到現在市值173億,賺了逾400多倍,相比其他短期、快速模式,公司增長更加實在、穩健。
注重國家所需 發揮香港所長
在「一國兩制」下,國家大力支持香港發展,推出一系列惠港措施,包括CEPA、滬港通、深港通以及大型跨境基建等。閻峰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十三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逐步推進,香港應以「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為發展方向,納入國家發展節奏,在金融、專業服務等領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香港是國家最開放國際城市
回歸20年,香港憑藉「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鞏固和提升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地位。國家於「一帶一路」倡議中,支持香港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功能,「引進來」和「走出去」,令香港成為國家最開放的國際城市。
閻峰表示,香港對於國家改革開放發揮了很大作用。過往是改革開放的窗口,在貿易方面有直接優勢;現在,內地大門打開,貿易直接對外,惟金融開放正在循序推進。內地金融業逐漸開放,對香港而言是絕對的長期利好,因香港無論在法律制度、意識形態還是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相對的優勢。
對債券通期待很大
作為國家的一部分,雖然香港貨幣和美元掛恥,但經濟卻和內地掛恥,故香港的發展要跟國家作為整體來考慮。事實上,2006年以來,香港已經納入國家五年發展規劃中來;「十三五」規劃中,還有了「港澳專章」。未來,香港經濟只有依託國家,才能發展得更好。
閻峰認為,香港應把「國家所需」和「香港所長」結合起來,例如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沿海基礎建設投入很大,需要綠色投資和融資配合發展,香港應抓緊這一機會,發揮自身優勢,發展成為國際爭議解決中心。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和資產管理中心,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這都與「一帶一路」發展路向高度一致。
對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互聯互通機制,閻峰認為市場越大越好,因投資者能在市場買到的投資產品更加豐富,投資者數量增多,市場自然壯大,而香港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自然隨之提升,「這就是我對於即將推行的債券通抱有更大期待的原因所在」。
香港提供了極好成長環境
都說「過江龍難敵地頭蟲」,但國泰君安國際過去20多年默默耕耘,已完全融入到香港這個「大家庭」。在行業打滾逾20個春秋、形容公司「草根」出身的閻峰,對金融業及投資有很多獨到的見解,比如,對於金融服務業來說,他認為文化融合很重要。
多少年尋尋覓覓,國泰君安國際最終落戶在香港這個中西文化薈萃的國際大都會。閻峰回憶說,公司1999年曾在美國、澳洲及加拿大等國家成立公司及分支機構,惟每年「補血」、后來關掉;唯有在香港這里有很多人文的東西,包括語言及生活習慣等方面,不會感到水土不服,加上香港有良好的金融軟環境,及完善的法律基礎,為公司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成長環境。他一直強調,金融機構到國外擴展一定要慎之又慎。
在閻峰看來,金融業除了是與人打交道的行業外,更與國家實力息息相關。他說,「多年前,英國的券商老大地位被美國給取代了,而經過20年的變化,中國強大了,對香港的影響大了,我們也起來了。」就像A股經過多年努力,最終被納入MSCI指數,而國泰君安國際與香港融合在一起,亦是水到渠成的事。
中資券商崛起得益於國家強大
在投資方面,閻峰多年來奉行「不投資、不收購」的原則。不過,就他看來,國泰君安國際本身就是長遠的價值投資。多年以來,經歷數次金融風暴洗禮以及行業格局變遷,閻峰培養了自己正面的投資價值觀。「人要經過風雨才能看見彩虹」,20多年來他對於該行業的熱愛有增無減,并笑言自己退休后仍希望從事券商研究分析工作。
閻峰付諸心力培育國泰君安國際,使之成為本港最具影響力的中資券商之一,成績有目共睹。談話間,閻峰臉上流露的滿足可羨煞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