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4

香港美協主席蕭暉榮 文化要認祖歸宗

2017-07-03
来源:香港商報財經副刊

回歸20周年,香港雖已擺脫「文化沙漠」之名,但藝術始終未如經濟、旅遊等成為受大眾關注的行業。著名書畫家及雕塑家、香港美協主席蕭暉榮回首過去20年,直指香港對文化藝術的觀點仍未有顯著改變,期望新一屆政府設立文化局,投放更多資源發展藝術,並教育年輕人多了解中國文化,認祖歸宗。

 


蕭暉榮即席揮毫,示範其擅長的鳥蟲篆。

香港自開埠以來匯聚各國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下形成了現時獨特的香港,然而回歸20年,中國傳統文化仍未在港普及。著名書畫家及雕塑家蕭暉榮對兩岸三地藝壇貢獻良多,在港生活三十多年,他形容香港藝壇發展一直在進步,尤其是回歸後,不單是藝術工作者,一般市民對中國書畫也更了解,加上近年有不少拍賣行專門舉辦中國書畫博覽會,香港也有不少畫家加入了全國美術家協會。但他認為香港的藝術發展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藝術本是一個普及教育,老少咸宜,只是政府仍未夠重視藝術文化﹗現在,政治、經濟上都回歸了,但文化仍未回歸﹗」


從教育推廣文化
西方文化雖然在港有一定影響力,但蕭暉榮認為,香港主流文化仍是中國傳統文化。訪問當天正值端午翌日,他認為香港現時仍保有傳統節日氣氛,端午節吃賽龍舟、農曆年張燈結綵等,事實上,本土的傳統節慶活動譽滿國際,如大坑舞火龍及長洲太平清醮搶包山,兩項活動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港人卻不會深究這些節日背後、獨特而濃重的中華文化精髓。

蕭暉榮語帶感嘆地向記者憶述年前在美國紐約的見聞,他當時在街上看到美國國旗漫天飄揚,足見當地人對國家的熱愛及崇拜,反觀香港卻甚少看到漫天五星旗﹗其實,他曾在中國文聯十屆二次全委會上提出「文化認同是最高明軟實力」之主張,明白到「文化認同」不能硬推,強行灌輸只會令年輕人反感,但一個人如果不懂其國家的歷史,等如是不知自己的根。「因為一直缺乏相關文化教育,他們(年輕人)欠缺對文化的認同,也不認同祖國,才會出現分離意識。」他無奈地表示,教育是推廣文化中重要的一環,只是現時社會未有一套完善的文化教材,因此他建議文化教育應從家長、老師,甚至公務員入手,讓他們多認識國學及傳統文化。


蕭暉榮慨嘆香港社會對傳統藝術重視不足,希望新一屆政府能與文化機構有更多交流。

建議成立文化局
2012年,前任特首梁振英曾提出設立文化局,惟未能在立法會通過,結果不了了之﹔特首林鄭月娥也曾在政綱提及成立文化局,專責處理文化事業及創意產業,因此,蕭暉榮期望新一屆政府能成立文化局處理相關事務,「就一個地方而言,不單只看經濟,還要看當地對文化藝術的支持度,以及在該領域的成就。」
香港早年曾被喻為「文化沙漠」,蕭暉榮指在香港的藝術工作者生活艱難,政府支援不足,加上申請資援手續繁複,未能為藝術家打開方便之門。「一張,吃飯在這裏、畫畫在這裏、睡覺也是在這裏﹗有多少畫家能負擔起一個工作室﹖如非家中富有,實在難以在港當全職藝術家。」除了金錢上的支援外,他又認為本地供藝術家發揮的平台不多,新晉畫家難以在業界打響名堂。他續指,雖然回歸後,政府舉辦了更多與藝術相關的活動,尤其是近年有多個國際級的展覽舉行,但他更希望政府能把資源投放在年輕一輩的藝術家。他表示自己近年開辦了四、五十場展覽,從未用政府一分錢,原因是他希望把資源留給更有需要的人。


蕭暉榮作品,《美麗中國 幸福香港》,鳥蟲篆。

畫出香港新天地
近年蕭暉榮有不少作品是寫香港景色,他指本地畫家應多畫香港,發掘香港美好一面,如他曾畫過太平山所見、香港夜景等。他建議香港藝術發展局能多撥資源支持本地藝術家,讓他們創作更多的藝術品去表現香港。他認為,對香港也好、內地也好,甚至是傳統文化也好,最重要的是責任心。他又讚揚國家主席習近平真的很了不起,「不忘初心,繼續努力,做好自己。現時香港雖有小撮人不安本分,但整體還是向好的。文化雖是中西混合,但人情始終是中國人情,人民也是中國人民。」

中國藝術靠向人文
藝術無分國界,但不同文化孕育出的藝術總有些微區別,香港藝術家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情況下創作,作品亦中亦西,有人傾向集百家之長,也有人追尋傳統正宗。

蕭暉榮認為,中西方於藝術上的理念完全不同,兩者可以互相參考,但不能同化。他表示,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方法都有別於西方,如戲劇中一個跨步,便令台下觀眾意識到前方有一門檻﹔幾聲鑼更,便知時間已到了晚上,這些表現手法都是從生活中借鏡而來,「不用事事說明,但你就是知道。」

西方藝術貼近科學
蕭暉榮又以繪畫為例,西方寫生中的透視原理講的是近大遠小、焦點,兩條平行線延伸最後消失於一點﹔中國畫注重的是三點透視,畫山水是一層一層疊加上去,是另一種意念。他形容,西方的藝術發展與科技比較貼近,但中國藝術則靠近人民生活,所以中國畫家不單畫景色,也要多了解國學、文字、書法等。他又以個人最近的作品《東方明珠——日出東方》為例,作品採用了傳統的兩岸式構圖,將維港兩岸景色盡攬於畫面中。他對此解釋「西方染色、中方留白」,畫中天際染有微紅,另較遠之新界景色看似籠罩了一層薄霧,這些都是參考了西方的技法,但整體還是中國畫。


蕭暉榮作品,《東方明珠——日出東方》,中國畫,144x368cm。

蕭暉榮慨嘆,許多人在港學西方文化,始終是尾隨他人的腳步,得到的並非最新的知識,重申文化藝術是離不開祖宗,而文化當中包含歷史變遷、人民生活、各樣習俗等,期望未來香港會有更多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動,當傳統文化普及後,中國藝術才會有更多人注目。

國家富強 藝術有價
中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多種傳統文化能保存至今,實有賴人民的傳承。蕭暉榮憶述其祖父輩為柬埔寨華僑,當年於外地生活時亦從未放下中國傳統文化。華僑足跡遍布海外各地,他們從中國走出去的同時亦把中國文化帶出去,這才有了今日世界各地均有中國文化繁衍的景象,唐人街便是展示中國文化於世界流傳的最佳例子。以前西方國家較中國富裕時,人們爭相購買西方藝術品,一幅梵高的油畫於拍賣會上隨時叫出天價,現在情況反了過來,人們出高價競投齊白石、張大千的作品,一個國家強大,才能對外輸出它的文化理念。在中國日漸富強的今天,中國水墨畫再度躍登國際藝術舞台,蕭暉榮認為,文化人與國家的富強是息息相關,書畫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具體的表現,如果大家認同中國文化,中國藝術才會有價。


蕭暉榮指中國人古時常到外地經商,帶動中華文化對外流傳。
 

 

 

蕭暉榮Profile

1946年生,1981年來港,著名書畫家、雕塑家,同時是史上首位獲得小行星命名的中國書畫家。他曾於多地舉辦個人展覽,於2014年創立香港美協,加強內地與香港畫家之間的聯繫,致力推動本地藝壇發展。他現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藝苑研究學會主席以及海外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

[责任编辑:副刊部]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