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巴铁之父”被拘,那些“站台者”呢?

2017-07-04
来源:凤凰论

  作者:凤凰网评论部  

 

        但那些一直以来不遗余力地为“巴铁”站台的政府机构,也不该置身事外,绝不能又以“缴学费”之名逃脱惩处,而是应该被严厉追究责任。

 

  曾经的巴铁神话最终成了笑话了。据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7月2日发布消息,针对投资人举报北京华赢凯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情况,东城分局依法立案侦查,在2017年6月28日、29日、30日,先后将白志明等32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这个华赢凯来,正是曾引起广泛关注的“巴铁”投资方。

  持续7年的巴铁闹剧仓皇收场,并不令人意外。只是想不到居然会迁延、绵亘长达7年之久!一个普遍不看好、完全缺乏可行性的项目,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民科”发明者,一个打着PPP项目旗号、却大搞P2P融资的空壳公司,为什么可以痛痛快快地裸奔多年,并如滚雪球般汇聚起庞大的社会资源,搭建起摇摇晃晃的百尺危楼?

  循此案例,亦可窥见当下政商关系扭结之复杂、公共决策纠偏之艰难。

  “巴铁”最早亮相,是在2010年的第13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在遭遇舆论质疑之后归于沉寂。2015年“巴铁”卷土重来,“巴铁”项目第一次有地方政府加持“金身”。2016年,巴铁再度亮相第19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这一次被卷入“巴铁”骗局的是秦皇岛市,当年8月2日,“巴铁”开始在秦皇岛进行路面测试。

  事实上,伴随着“巴铁”落地步伐的加快,公众的质疑也愈发强烈。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是否可行,再就是发售理财项目募资是否合法。

  关于“巴铁”技术的质疑,一直贯穿了这一发明从亮相到落地的始终。缓解拥堵当然是当下城市交通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城市管理者最大的政治正确,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通过一个庞大的机车就可以一蹴而就。路口交叉通行怎么办?桥梁高度限制如何破解?乘员安全能否万无一失?等等。如果“巴铁”的出现只是使道路通行变得更复杂,则这样的解决方案显然太简单化、也太过乐观了。

  而与此同时启动的理财项目,更是引起不少媒体及有识之士的警惕。项目尚在试验,距离应用还遥遥无期,公司就开始发行百万起投的私募基金,并承诺12%的年化收益率,显然存在误导和欺骗嫌疑。特别是,围绕“巴铁”的企业中,华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赢凯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巴铁科技和中国建设企业联合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均与白志明相关,显然存在关联交易的风险。

  而就是这个被称为“巴铁之父”的白志明,2013年6月份从河北邢台市去北京发展,仅仅在两年时间就注册了数十家公司,崛起速度之快固然令人瞠目结舌,但在p2p平台屡屡发生资金链断裂的背景下,也让人怀疑,与地方政府紧紧绑在一起的巴铁项目,很可能已经成为一种吸引社会资本的道具。

  遗憾的是,尽管舆论多有质疑,但所有的质疑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巴铁”项目还是在质疑的声浪中裹挟着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等强力推进。相关责在监管的部门,既没有履行监管责任,对巴铁公司的资金链启动调查,也没有向公众发布警示,提醒注意防范投资风险。新华社记者2016年致电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局长信箱”,工作人员也表示不能对华赢凯来是否涉嫌非法集资进行判断。

  至于那些热衷于“巴铁”落地的地方政府,除了声竭力嘶地强调引进项目拉动地方经济之外,对于媒体的质疑则采取回避态度,并不愿意正面回应。而正因为这种含糊与暧昧,实际上助长了“巴铁”背后的集资狂潮。据新华社此前报道,通过捆绑“巴铁”项目的理财产品,已集资了40多个亿。而据5月20日发布的兑付方案显示,仅兑付1%,而且竟然还有以房产兑付。

  热热闹闹的“巴铁”收场了,由此引发的追问并不能停止。华赢凯来非法集资的问题当然要依法处理,投资者也可通过法律手段主张权益,但那些一直以来不遗余力地为“巴铁”站台的政府机构,也不该置身事外,绝不能又以“缴学费”之名逃脱惩处,而是应该被严厉追究责任。

  创新当然没有问题,引资也可以理解,但前提必须是求真务实,是强化监管责任。政府与企业的互动,也应该建立在慎思明辨的基础之上。公共决策的终极目的是要为公共利益负责,即便一开始出现失误,也要及时纠偏,而不是无视舆情,一错再错,甚至帮助企业吹大肥皂泡骗人、坑人。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