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9日上午,藍天白雲,94歲的天主教方濟會修女霍文璽在教會人員及舊生攙扶下,重返近20年沒到過的馬鞍山礦村天主堂。60多年前,她在天主堂開辦的聖若瑟小學教育礦村的孩子,但隨着礦場結束、礦工離散,她離開了,天主堂亦停止運作數十年,變成荒園。教區亦早已將天主堂及相連建築物交還政府,同時表明涉款龐大無意維修。不過方濟會并未忘懷他們在礦村服務的片段,已與另一昔年礦村服務組織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展開合作,共同保育礦山歷史。因此霍修女與學生們到過天主堂后,也來到信義會的活化單位鞍山探索館,看看探索館收集的礦山故事,嘗嘗礦工便當,在一片歡樂聲中重話舊情。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方濟會信義會「合一運動」
昔日為馬鞍山貧苦礦工服務的兩大宗教組織:天主教方濟會及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在上世紀70年代中礦場結束、礦工離開后,其教堂及相附建築物逐漸荒廢。幸信義會在會內社會服務部、教會同工及區議會的支持下,前年終自資將從前的教堂恩光堂及相連建築群活化成「鞍山探索館」,對保存礦山歷史邁出重要的第一步。然而面積較恩光堂大、歷史建築評級更高的天主堂(前者為三級,后者為二級),至今依舊破落。
天主教方濟會修士伍維列表示,方濟會早於1999年將礦山上的天主堂管理權交回教區,教區不久交還政府,他坦言已無「業權」,而最大問題是活化教堂難度很大,「好難找人投資,除了維修,之后要持續保養,我抅出唔起錢。」但他指方濟會在礦村服務,是神要播落種子,當時要靠人,同修女合作,搞教堂,辦小學,這段歷史很重要,所以與信義會合作,一齊保育。
出版書本共同保育礦山歷史
信義會鞍山探索館服務經理樊文韜形容,與方濟會共同保育礦山歷史,有如一場「合一運動」。他表示,自活化恩光堂后,深感不夠全面,年多前開始構思如何與方濟會合作,而機遇是藉着今年是馬鞍山聖若瑟小學30周年校慶的日子,透過校監伍維列修士,邀請定居台灣的霍修女6月份回來與舊生相聚,到8月份,出版書本礦山記憶,內里有20多名礦山重要人物的憶述,其中有修女、牧師、舊生等,霍修女是其中一人,未來亦會有大學歷史系學生做口述記載,大家共同構建礦山記憶庫,辦研討會、展覽。
這天回來與霍文璽修女重聚的天主堂聖若瑟小學舊生有10多人,這些舊生都已是六七十歲的長者,但仍似昔日,如小孩子圍着霍修女團團轉,他們在天主堂尋找舊日足迹,「教堂樓梯上去是音樂室」、「那里是張渤老師住,有梳化」、「這間屋后面是診所」……。大家歡喜地在殘破教堂前留下大合照。
霍修女身體雖仍算不錯,但畢竟是90多歲的老人,回來一趟頗辛苦,但她說很開心,有人叫她來,會再來,惟見到教堂日漸破落感到傷心,但明白維修要用很多錢,不容易。
女學生:我當霍修女係媽媽
祖籍河北保定的霍文璽,因戰亂跟隨天主教會離開家鄉,經教區引導於1954年來到馬鞍山礦村服務。霍修女記得當初有幾個修女,后來留低的連同她有3個,初時開展服務很難,因為什麼也沒有,屋是空的,要自己布置床,做床單、枕頭,打掃執拾一腳踢。不過她說沒有習慣不習慣這回事,因為她聽命上帝,「派到哪里就哪里,好的地方去,不好的地方也去」。
霍修女主力教書,總計由1954年起的26個年頭,學生以百計。有些學生還與她保持聯絡,其中來往得較密的,有曾明芳及麥海泉,兩人都有往台灣探望她。曾明芳說,讀小學時,霍修女教英文、聖經、勞作、音樂等,好多科目。明芳的弜弜幫修院種菜、養鸡,明芳因此在修院住了約兩年,與霍修女接觸較多,「我當霍修女系媽媽,距好照顧人。」麥海泉說,最大感受是天主的恩典,讓她明白要刻苦做人,要奉獻,一生為人,這當中自有修女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