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調結構謀創科發展

2017-08-02
来源:香港商報

  廣東省政協委員鄭卓標

  香港回歸20年,成就有目共睹,但亮麗成績單背后,卻有着不容忽視的隱憂。樓價越攀越高,產業趨向單一,貧富差距逐漸拉大,青年上流渠道不足,面對這些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香港需要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尤其要切實重視和加速創新及科技產業的發展,利用智慧經濟打破以往傳統產業的發展瓶頸。全球目前正值新一輪科技發展浪潮,香港一方面擁有多所科研實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一方面又得「一國兩制」的先天優勢,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條件優越,當務之急是要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重大機遇,積極利用自身優勢在大灣區產業格局和國家創新科技產業格局下找出新定位,助力自身發展踏上新台階。

  抓了一手好牌

  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不久前在為特區政府主要官員作的《世界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香港創科發展新機遇》主題報告中明確提出,香港創新科技未來可望達成的「一個高地三個中心」目標,即香港作為高度國際化的城市,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通過進一步發揮區位優勢和提升在國家科技發展中的功能,可望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科人才高地以及科技創新中心、成果轉移轉化中心與知識產權交易中心。

  客觀地講,香港確實有條件、有能力達成這個宏偉目標。歸結起來,香港共有三方面顯著優勢,擁有發展創科產業的紮實基礎:第一,科研優勢。香港面積雖然不大,但高校實力強勁,科研能力雄厚。在6月份剛剛出爐的QS2018全球頂尖大學排名中,香港有多達4所大學躋身世界50強,若按百名計算則再增1所,冠絕全球。第二,人才優勢。香港匯聚了全球高端科技人才,擁有兩院院士超過40人。第三,制度優勢。「一國兩制」讓香港保有自由、法治的環境,能嚴格保護知識產權和投資者利益。同時,金融、商務、法律等是香港的傳統優勢,有利於創科產業高速發展。

  事實上,香港近年來在創新科技發展上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果,包括成功吸引了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港成立首家海外分支機構,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港成立首個海外創新中心等。但同時我們也不能不承認,與香港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和政府這些年的投入相比,這些成績卻還遠遠不夠。回首過往,香港政府在回歸之初就開始提倡發展高新科技,從開辦科技大學到設立創新科技署,再到創新科技局,從建造科學園到打造數碼港,再到開發河套區創科園等,投入不少,效益卻不成正比。在同樣是6月剛剛出爐的《2017年度環球創新指數報告》(GII)中,香港排名再次同比下跌。抓了一手好牌,卻遲遲打不出風采,着實讓人焦急又可惜。

  遲遲打不出風采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觀念上,香港的社會傳統是重金融和專業人士,學生唸大學,全家都希望其畢業后能做醫生、律師或入職投行,在這樣的風氣下,首選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學科)的學生自然很少。要想克服這一節,需要在文化上改變,讓學生、家長都看到,「科學家」、「創業家」也同樣是很好的出路;又比如社會對科研的投資比重偏低,尽管政府進行了扶持,但力度卻遠遠不夠。目前全港的研究與發展開支,只占GDP的0.76%,而新加坡、韓國、台灣、深圳等地的這一數字則為2%-4%。這當中的差距,不止在香港政府,更在社會上如工商業界資源的投入。融資難,是很多創業者對香港的一聲嘆息。最后是配套政策的扶持,在香港搞科研和創業,面臨的是高昂的成本和固守的觀念,房租貴人工貴,新技術難以被推廣和采納,甚至中小企想開銀行帳戶都不是件簡單的事。解決這一環,需要政府投入更大的決心,在稅務、租金等方面出台更傾斜的扶持政策,同時加大社會宣傳,在全社會營造科技創新和創業的氛圍。

  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現今正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倡導作用和主導地位越來越明顯,香港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倡議下,香港「一國兩制」雙重優勢和「超級聯繫人」的作用會越來越突出,努力在科創領域實現「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是香港未來最大的機遇所在。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