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印洞朗对峙以来,印度总理办公室国务部长吉坦德拉·辛格12日在被问到“中国‘威胁’印度撤军”问题时称,“印度已经完全做好准备应对任何挑战”,并称印度政府对正在采取的措施“有信心”。
印度总理办公室国务部长吉坦德拉·辛格。
中国小康网讯 关于中印洞朗对峙,印度总理办公室国务部长吉坦德拉·辛格(Jitendra Singh)12日在被问到“中国‘威胁’印度撤军”问题时称,“印度已经完全做好准备应对任何挑战”,并称印度政府对正在采取的措施“有信心”。
印国务部长:印度已做好准备 应对任何挑战
印度报业托拉斯12日报道称,中国官媒近期对印度表达强硬立场,要求印度立即从洞朗地区无条件撤军。对此,印度总理办公室国务部长辛格在回应记者提问称,“我们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应对任何挑战,无论挑战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辛格表示,“我认为,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看看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不是来这里回答反对党的推文内容的。我们对正在做的事情有信心。”
据报道,印度人民党(BJP)领导人还称,印度政府对于印巴边境交火问题也在给予“适当回应”,并对克什米尔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采取“严厉手段”。
此外,对于近期印度北方邦一所医院被曝因缺氧导致数十名婴儿死亡,辛格称,“我确信邦内有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首席部长(CM)也很有干劲。无论有何需求,都能得到解决。我们都深深感受到,发生的事情很糟糕。”
此前,据印度媒体报道,印陆军参谋长拉瓦特称,印度在为“2.5线战争”做准备,即应对中国、巴基斯坦和国内的安全威胁。本月9日,印度国防部长阿伦·贾伊特利(Arun Jaitley)则再次声称,印度军队已经“足够强大”,有能力应对任何对国家安全的挑战,并强调印军已经从1962年的战争中“吸取教训”。
印媒称印度向中印边界增兵 印军方人士否认
“今日印度”网站近日报道称,在中印对峙之际,印度国防部拟额外增加2000亿卢比(约合人民币210亿元)的军费预算。据报道,2017年,印度政府已经分配了2.7万亿卢比的预算给国防部门,这一数字比往年增加了6%。报道称,此举是“为了让印度军队做好战争准备,以应付10天的战争”。
而在中印边境局势更加紧张之际,印度媒体曾爆出“印度第33军大批部队向中印边境集结”的消息,随后印度军方出面澄清说,无论是在洞朗对峙地区还是印前线阵地,印军都没有加强部署。然而8月12日,又有多家印媒表示,印度已向中印边界增兵,提高警戒水平。
新德里电视台称,消息人士向路透社和印度报业托拉斯透露,印度已加强战备,并提高了守卫1400公里锡金和“阿鲁纳恰尔邦”(藏南地区)边界的军队警戒水平。军队官员表示不能泄露行动细节,因此拒绝就报道作出评论。
11日,来自新德里和锡金的两名军方匿名消息人士表示,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在他们意料之外。军方提高警戒水平是为了提请注意。每年,印军边界驻军通常都会在九十月份进入“戒备状态”,今年东部地区的警戒时间提前了。
消息人士对新德里电视台解释称:“(印度)军队进入了‘不战不和’的状态”。按照这一于一周前发布的警戒命令,印度东部边界的士兵需要在战争爆发时部署的位置就位。
此前,据印度《金融快报》网站10日报道,印度官员同样表示,目前印度军队确实处于“不战不和”状态。不过,对于印度第33军大批部队向中印边境集结传言,该印度官员称,印军在人员及武器调配方面没有特殊安排,传言中的“部署”都是出于常规军务保障。对于“报道中”所提及的印军第33军向洞朗地区增援,该官员称,无论是在洞朗对峙地区还是印前线阵地,印军都没有加强部署。
对于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界,中国国防部8月3日深夜发布声明表示,中印边境对峙事件发生以来,中国本着最大善意,努力通过外交渠道解决当前事态。中国军队从维护两国关系大局和地区和平稳定出发,始终保持高度克制。但善意不是没有原则,克制不是没有底线。印方要打消任何以拖待变的幻想。任何国家都不应低估中国军队履行保卫和平之责的信心和能力,都不应低估中国军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和意志。中国军队将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领土主权和安全利益。
印军数万山地军在中印边境实弹演习:3个师已就位
近日,进入到锡金的印度第33山地军所属3个山地师将进行2个星期的演习,按照印度山地部队的标准。首先要在陌生山区进行一种危险性极高的登山技巧飞狐。
就是将绳子攥在手中,双脚离地,头朝下向地面迅速冲来。就在即将接触地面的时候,他用手里的绳子猛然停止了自由落体的趋势。在整个过程中,这名士兵必须在三秒钟之内成功的完成从50至60米的高度安全着陆,丝毫差池都会导致致命的损伤。
还包括利用绳索搭设能够携带担架的桥梁训练。只要在几分钟之内,士兵们就能够护送伤员过河。印度在99年卡吉尔战役以后,专门成立了卡吉尔作战学校,根据这次战斗经验进行加强型山地战训练。
印军山地战训练还包括,使用经过训练的骡子驮载无后坐力炮等武器穿越车辆无法行进的绵延山脉、横贯的冰河以及湍急的河流。
空地协同也是印军训练的重点项目,地面部队与负责火力支援,空投补给和运输人员的米17,米8,阿帕奇直升机之间的协同。T-90坦克部队与苏30战机之间的保护和协同等等。
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界进入中国洞朗并强力中断中国修路工作已近2个月,因印方迟迟不肯撤兵,双方军队仍在对峙。
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称,当前,中国、印度双方僵持不下,中国外交部、新华社、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和官媒日前连续向印度发出在洞朗地区对峙以来最密集、直率的警告,强调中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但印度似乎选择死硬到底,以显示其大国身份。
印度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神逻辑?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对印度外交的独特性进行详细分析-----
张家栋:印度的逻辑和悖论
延续已近2个月的洞朗对峙,挑动了中印双方民众和智库的神经。很多分析人士对印度的对外行为逻辑都不太理解,因为无论是从国际法还是从国际格局的角度来看,印度都不应该挑起这起事端。从洞朗的重要性、印度的发展阶段以及可能遭受的风险综合来看,印度这次做出了非常不明智、不理智的选择。但这恰好也是印度外交的独特性之一。
印度对中国和国际社会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不被视为一个世界大国。与中国人经常抱怨被国际社会过度关注相比,印度人经常报怨没有被给予足够的关注。1998年印度进行核试验,表面理由是“面临来自北方某国家日益增长的威胁”,真实原因是在与中国的和平竞赛中胜出无望,想通过核爆炸来搬回一局,引起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印度战略重要性的关注。这一逻辑,与朝鲜通过发展核武器项目来弥补常规力量不足的想法,基本是一致的。
但是从1998年开始,印度与中国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通过核爆炸而获得的大国感觉,又快要消耗掉了。这使印度面临一个战略困局:单独面对中国,就难以再以大国自居;如果拉拢美国来平衡中国,又会受到美国的制约,与印度自己的大国定位也不相符合。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日益依赖一些非常规动作,来弥补力量的不足。
这就给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留下一个印象:印度既自认为是大国,希望能得到相应的国际尊重;但又不愿意用大国标准规范自己,老搞些小动作。这种力量与意愿、目标与手段间的不对称,长期困扰着印度对华政策和对外战略设计。
印度的这一外交特征,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印度的文化传统
印度教思想对印度内政外交的影响很大。从独立运动时期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到独立后的大国定位,都与印度教文化相关联。印度教文化使印度人具有很多优点,如热情好客和善于自我表达等。这些都让印度精英在西方国家非常成功。
但印度教文化也存在一些短板,如没有关于是非、对错的明确定义,只有对友敌的区分。这使得印度人经常很顽固,无论是非,都几乎毫不妥协。当年,周恩来总理就因为尼赫鲁总理在边境争端问题上的顽固立场伤透脑筋。近几年,印度与意大利关于两名意水兵袭击印渔民(意称海盗)问题的争端,以及与美国关于印驻纽约副总领事被拘留、搜身问题的争端中,都以印度特色的“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姿态”,让对手头疼不已。
英国殖民主义遗产
印度传统上注重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宗教信仰最昌盛、多元的地方。世俗的国家观念,本来对印度人是不重要的。印度本是个地名,其大国梦是英国殖民者留下来的。从印度这个国名,到自然边界理论,再到印度在南亚地区的特殊权利论,基本都是英国殖民主义时代的遗迹。这对印度既是外交财富,也是一个沉重的战略包袱。这使得印度难以在主权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邻国之间的关系。要么是敌对关系,要么是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平等伙伴关系很少见。
力量与目标之间的不匹配
印度从英国继承了大国雄心,但是没有继承与此相匹配的大国能力。这导致印度对外行为的两个特征:一方面,印度偏爱以“说不”来体现战略重要性。因为发挥建设性功能所需要的力量,要远远多于发展破坏性功能对力量的需求。印度对南亚邻国,基本上是用说不的方法来实现主导权的。在国际舞台上,印度也经常体现出这一特征。2014年,印度突然反对此前已承诺将通过的《贸易便利化协议》,让世界贸易组织面临严重困难,很多国际人士因此认为印度是多边机制的毒药。
另一方面,印度偏爱投机性行为。1974年,印度进行秘密核试验,代号为“佛祖的微笑”。很明显,印度既不愿意放下和平非暴力形象,还想享有核武器所带来的权力加持。这个微笑也太另类了,不知佛祖有灵,会做何想?1998年的印度核试验,又是印度躲避美国监控、闯关成功的一个案例。一名美国高官事后公开表示:“我们上了印度人的当,我们一直认为在没有仔细权衡下,印度不会采取任何冒险的行动。”这次洞朗对峙,我们又可以看到印度对外行为中乐于投机、冒险的一面。
缺乏大国斗争的经验
印度长期是国际政治中的宠儿,是冷战时期唯一能同时从美国和苏联获得援助的大国。这既是印度的外交胜利,也导致印度难以形成独立自主的外交体系。
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界进入中国洞朗并强力中断中国修路工作已近2个月,因印方迟迟不肯撤兵,双方军队仍在对峙。
在这次对峙中,印度有两个主要假定:一是中国不会真动手,二是美国会支持印度。这种从最佳可能去制定政策的逻辑,与常规的大国斗争逻辑区别很大。
简而言之,印度人精于战术设计,善于从大国博弈中谋利,精于以夷制夷的策略。这一方面使印度可以用较好的国际环境,来从事一些一般大国不方便从事的行为;但同时也使印度产生路径依赖,难以发展出全方位、全面的大国力量,难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力量中心。当有一天,印度不再说“我哥会帮我”时,就真正地具备大国心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