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學者警示:中國金融發展已過度

2017-08-28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网訊】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王小卒日前撰文指出,中央金融會議提出了治理中國金融的金融亂象,強調金融監管、風險控制、金融服務實體,無疑有利於金融穩定和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但是所有這些問題可能是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帶來的,那就是中國近年金融發展規模和速度都過度了。

  金融過度發展拖累經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2015年的一份報告,根據多國經濟數據分析,得出結論:金融服務對經濟的作用呈倒U字型,在一定規模內(私營部門信貸與GDP之比100%左右)為正,超過了則為副作用。以美國為例,其金融過度發展拖累了經濟增長,降低了GDP增速2%。國際清算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則發現,過大的金融服務業對整個經濟的效率有副作用。學術界關於金融過度的擔心,由來已久。經濟學家凱恩斯就懷疑金融業的發展會獨立於實體經濟:「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有利可圖的投資和對社會有益的投資這兩者存在一致性。」明斯基則明確斷言信用過度發達會導致金融危機。遠在金融危機前,198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主托賓就觀察到,「就金融市場交易量而言,很少部分和實體投資直接相關。」全球金融危機后,很多經濟學家都同意金融發展過度是金融危機的根源,也是美國經濟的一個病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教授大聲疾呼要降低金融業的比重,把金融業變得「平淡乏味」,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金融學會會長路易吉曾伽雷斯在2015年美國金融學會年會做會長演說時,就以「金融有益於社會嗎?」為題對美國金融的過度發展提出質疑。

  中國存在金融過度發展危機

  說中國有金融過度,聽起來可能有點像是說窮人有富裕病一樣,因為人們印象中中國的金融很不發達。其實,剛富裕起來的人是最容易營養過度的。金融總量過度和金融不發達并不一定矛盾,我們在實體經濟中見到的大而不強在金融也會存在,簡單的重復建設一樣可以造成金融服務的供給過度。再者,中國總體的金融服務,在過去十多年有了飛速的發展,就金融業對GDP貢獻而言,中國已經與公認的金融最發達國家美國相當。

  2008年金融危機前,美國金融業的GDP占比達到8%,中國在2015年就超過了8%。如果看發展速度,中國更加驚人。美國1960年代金融業GDP占比4%,半個多世紀后才達到8%,中國1987年達到4%,過了僅十多年就達到了8%。美國紐約大學菲利蓬教授研究發現,美國金融業GDP占比6%就足以提供美國經濟所需服務。大概不是巧合,上次美國金融業達到GDP的8%,是大蕭條前的1929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金融業是為全球服務的,而中國金融業基本是為國內服務的。由於美國金融市場的發達,全球投資者,包括中國政府,都要到美國投資,這就促進了美國金融業的發展。而且,因為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美國金融業也需要為全球美元業務服務。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筆從上海中國銀行到香港永隆銀行的美元匯款,就需要經過美國的富國銀行才能達成。相比之下,中國金融業為國際投資者的此類服務微乎其微。如果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懷疑:中國的金融業是不是發展過度了?

  不鼓勵金融中心遍地開花

  金融服務業,會隨著經濟發展而擴張,沒有必要去刺激或補貼。就像經濟學家瓊羅賓遜所言,「企業先行,金融隨后」。基於其他發達國家金融過度的教訓,金融業需要總量上的限制,應當放棄把金融當成經濟增長點的想法。除了少數金融中心服務於全國,不應該鼓勵金融中心遍地開花。縱觀世界,多數發達國家,不管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金融業GDP占比都不高;把金融當成經濟增長點的多是因為滿足外國投資者需求,如美國、英國、新加坡。

  在目前金融亂象出現以前,中國簡單的金融體系支持了幾十年中國經濟的高增長,盡管在資金配置上效率上可能不足,但沒有發生重大危機,在效率和穩定間找到了一個比較好的均衡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能獨善其身,是不是部分地應該歸功於我們金融體系的「落后」?聽從習近平總書記「四個自信」的號召,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點中國金融制度自信?

  許多金融亂象,看似監管不嚴、風控不足、管理不善,實則是金融過度的產物。簡單的、透明的、適度的金融才是好的金融,才可能真正服務於實體經濟而不是金融業本身,金融行業要由大變小才能脫虛向實。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