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0

印度能夠趕超中國嗎?

2017-09-02
来源:香港商报

网络图片

  這是個經常被人提起的問題,自從中國經濟在世界上地位越來越引人注目後,印度能否趕超中國的話題就一再被提起,有很多專家學者,特別是一些西方學者,長期預測印度將趕超中國。

  他們其中幾個重要論據是:首先印度是一個實行類似歐美民主政體的國家,而民主政體國家必定勝過類似中國這樣非西方民主政體的國家;其次,中國經濟主要靠外國投資和技術驅動,而印度主要靠國內儲蓄和創業精神驅動,所以中國的增長不可持續;第三,印度人口中年輕人比例高,有人口紅利,而中國人口逐漸走向老齡化,會導致印度經濟趕超中國;第四,英語是印度的通用語言,更熟悉英語的優勢將助印度趕超中國,等等。

  金融科技發展遜於中國

  仔細分析,其實這幾條論據都有問題,很難依靠這樣不可靠的論據得出經得起檢驗的結論。

  第一個論據強調民主政體的重要性,似乎政治體制決定一切,有了和西方差不多的政體,就自然有了高增長。這個論據與現實世界有極大的偏差。實際上在現實世界中,這個政治體制決定一切的說法,完全行不通,菲律賓據說是照抄美國體制的國家,結果菲律賓是亞洲最大的女傭輸出國;南美多數國家的體制也類似歐美,基本全部沒有發展起來,等等。而中國用自己近30年的高速增長,證明了一個另類於西方政體的大型經濟體的持續增長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個論據也是想當然居多,中國是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西方的技術確大量湧入中國,但據此得出中國的發展主要依賴外資和西方技術推動的結論,就太片面了。

  當今中國,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的是國有企業,外資和外國技術的影響總體不大,國企的技術積累也主要來自自我研發;民營企業中,頂尖的企業像華為,其專利技術水準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世界一流的蘋果和三星,而以騰訊(700)、百度、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很多技術也已成為西方企業的學習對象,在近年熱門的金融科技方面,中國的發展水準已成為世界領先。

  反觀印度,給外界印象最深的無非是外包服務業,從西方國家承攬了大量客戶服務和軟件開發工作,其他方面就乏善足陳,從工業、資訊科技、金融科技到軍事等,沒有見到印度有引人注目的技術和產品,所以這個想當然的論據完全不符合事實。

  基礎教育未見普及化

  第三個論據印度年輕人多、中國人口開始老化倒是符合事實,但是年輕人多,不代表合乎大工業生產要求的勞動力多。若一個年輕人未經適當訓練、不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不但不會是一個合格的勞動力,反會成為社會的包袱和不穩定因素,而印度恰恰可能是這種情況。應該說,印度在精英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很多學生都進入世界一流的大學,但印度教育普及化,卻與中國有較大差距。

  中國90%以上的年輕人都接受了基礎的文化教育,具備了成為合格勞動力的必要條件,而印度因基礎教育的混亂,教育普及率可能僅及中國的一半,品質也較差,所以,印度年輕人雖多,卻未必可轉化為合格勞動力,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至於第四個英語較好的論據,更是無稽之談,英語較好最多是令印度與歐美國家交往時多些便利,從不是根本性因素,且現在中國年輕一代的英語水準也較過去有明顯提升。在這方面,印度略有優勢,但意義不大。

  推動基建能力差

  印度在1947年從英國統治下獨立建國,比新中國早兩年,在新中國1949年成立時,中國的經濟發展水準低於印度,但到了2016年,中國的GDP總量和人均已接近印度的5倍,並且有望在不遠的未來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兩國的差距從開始時相差不遠,經過60多年的長跑,中國現在遠遠的超過印度,造成這種差距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

  經濟學一般認為,經濟發展的主要要素包括:土地、勞動、資本,一個經濟體能否得到比較好的發展,取決於如何能夠更有效率的使用這些要素。

  在土地方面,中國推動了大規模的土地革命,先是打土豪分田地、將地分給農民,後來又將土地收歸集體,將土地的所有權從成千上萬的地主、小個體經營者手中拿到了集體和國家手裏,正是土地由集體和國家擁有的制度保證了建設需要的土地在可以合理的時間內快速取得,保證了徵用土地的速度,中國才具備了大規模快速發展工業的基礎。

  反觀印度,土地基本屬於大量的大大小小地主,各地主可用千奇百怪的理由拖延甚至阻礙建設項目的推進,所以,迄今印度想推動任何基建項目仍非常困難,很多項目遷延多年。

  勞動力方面,中國和印度都有廣大的人口,這些人口既可變成推動經濟發展所需的合格勞動力,也可成為缺乏工作技能的社會包袱,能否有效地利用這些廣大人口為工業化出力,是一個落後國家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

  未能如中國般解放婦女勞動力

  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另一個成果是對人的解放,特別是將婦女從家庭中解放了出來,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至今,中國婦女的就業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超過很多發達國家。相反,印度是一個舊文化、舊傳統嚴重的國家,印度的種姓制度雖然在名義上已經被廢除,但由於沒有經過大的洗禮,這個制度在社會上名亡實存,照樣統治社會、制約普通百姓的行為規範。

  資本方面,中國解決了國家與單個農民交易所面臨的巨大成本問題,集體化也為國家早期工業生產的不成熟產品提供了市場,是在缺乏資本情況下依賴自身力量發展的唯一出路。

  反觀印度,雖然有比中國好得多的外部環境,美國以及前蘇聯也對印度有大量的援助,但由於缺乏組織能力,始終沒有形成一個依賴自身能力進行積累,並將積累用於工業投資的模式,因而在發展工業的路上就一直舉步維艱、發展不快

  綜上所述,在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土地、勞動和資本的使用效率上,中國都要遠遠超出印度。在這種情況下,在可見的未來,印度趕超中國希望渺茫。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楊玉川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