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2日晚,華為在2017年德國柏林IFA 2017(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發布華為首款人工智能(AI)芯片——麒麟970,這也是全球首款內置神經元網絡單元(NPU)的智能芯片。
余承東透露,麒麟970將率先搭載在華為Mate 10上,Mate 10將于10月16日在德國慕尼黑發布,華為對德國也是愛得深刻。
其實早在IFA之前,關于華為將發布首款AI芯片的消息就不脛而走。余承東之前在朋友圈曬了一張圖說自己會在IFA期間做一個主旨演講,算是為發布麒麟970預熱了。
麒麟970采用了臺積電的10nm工藝制程,終于與高通、聯發科看齊,高通驍龍835、聯發科X30均采用了10nm工藝。
在近1cm?的面積內,麒麟970集成了55億顆晶體管(驍龍835是31億顆、蘋果A10是33億顆),內置了八核CPU,運用了Mali-G72MP12全新一代GPU以及全新升級自研ISP等。
麒麟970在核心配置上采用4*Cortex-A73+4*Cortex-A53的大小核設計,其中A73大核主頻為2.4GHz,A53小核主頻為1.8GHz。之所以使用的是ARM的Cortex-A73,而不是Cortex-A75,可能主要是基于成本的考量。
GPU為Mali-G72 MP12,在視頻方面首次支持HDR10,支持4K@60fps視頻解碼,4K@30fps視頻編碼。相機雙ISP,支持人工智能場景識別、人臉追焦、智能運動場景檢測,夜拍效果得到加強。
基帶方面,麒麟970支持Cat 18,最高下載速度達到1.2Gbps(驍龍835為1Gbps),它將搭載嵌入式安全引擎,支持TEE和inSE。
麒麟970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首次集成NPU(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專用硬件處理單元,設計了HiAI移動計算架構,華為稱其AI性能密度大幅優于CPU和GPU,“相較于四個Cortex-A73核心,在處理同樣的AI應用任務時,新的異構計算架構擁有大約50倍能效和25倍性能優勢。”
一個直觀的感受是,在余承東演示的PPT中,在圖像處理速度方面,麒麟970一分鐘能處理2005張(沒有NPU的情況下只能處理97張)。同時,它也遠超iPhone 7 Plus的487張/分鐘、三星S8的95張。
有了NPU加持,當你舉起手機拍照的時候,對焦速度更快,另外對照片美化的處理也可以同步進行,也就是說,你拍照結束,美化結束。
余承東在發布會結束后,發了一條朋友圈說:“那些所謂跑分軟件,還無法支持NPU跑分計算,如果能夠支持,那跑分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NPU處理器AI處理性能比CPU高25倍,能效比高50%!”
根據外界猜測,麒麟970未來或許不僅僅用于手機,還可能用在自動駕駛、AR等領域,它可能把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圖像處理的API接口開放給第三方平臺。
余承東在演講中首次全面闡釋了華為在AI方面的戰略和理念:“未來的智慧終端想要不斷的發展,相應的人工智能體系一定既要充分發揮終端自身的能力和價值,也要結合大數據和云技術帶來的海量信息、服務和超強計算力,人工智能在未來終端上的實現必須通過端云協同,這也是我們當前戰略布局的重點。”
余承東提出Mobile AI=On-Device AI + Cloud AI,他認為人工智能在未來終端上的實現必須通過端云協同,這樣能有效解決實時、隨時、穩定性和隱私方面的問題,實現端側智能與云端智能的優勢互補。
他表示,AI技術的核心是對海量數據進行處理,當前以CPU/GPU/DSP為核心的傳統計算架構已經不能夠適應AI時代對計算性能的海量需求。在手機端,由于具備隨時性、實時性和隱私性等重要特點,AI本地處理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當前手機端的性能問題已經成為阻礙移動AI技術發展的最大掣肘。與服務器端AI設計不同的是,麒麟970選擇了具有高能效的異構計算架構來大幅提升AI的算力,以應對與數據中心完全不同的挑戰。
或許這也就部分解釋了日前華為把Cloud BU提升至與三大BG并行的戰略高度的用意了,通過自家的端側先來驗證可行性,通過不斷優化提升華為在云計算方面的能力,最終從內部使用到外部推廣。
回到麒麟970身上,關于它的性能如何目前都還限于紙上談兵,只有等到10月16日華為Mate 10發布后才能見真章。考慮到蘋果將于9月12日發布iPhone 8,或許一個月后,余承東又要修改PPT,吊打iPhone 8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