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優化中小企科技券資助

2017-09-13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中小企業總會會長 劉炳均

  創新及科技局為提升中小企科技水平而推出的「科技券」資助計劃,自去年11月接受申請以來,收到150宗申請,獲批核的有140宗,以數碼電子化技術為主。批出的2千萬元,只占是資助基金5億元的4%而已。「科技券」以2:1作配對資助,上限為20萬元,亦即申請業界要自行出資最多40萬元,其中現金不少於總金額的三分之一。「科技券」資助範圍包括科技顧問服務及購買軟硬件設備。申請的企業需要有香港商業登記、營運最少一年及符合香港中小企業定義,即制造業户員人數不多於100人而服務業不多於50人。同一單位可申請三個項目,即最高資助額可達60萬元。

  港府應加強科技宣傳

  「科技券」反應較為冷淡,根據創新及科技局楊偉雄局長的解釋,主要原因是70%的申請業界所遞交的申請文件不足,所以申請要撤回。筆者認為這只是冰山一角而事實是特區政府不了解中小企的現况,所以計劃不能切合中小企的需要而反應冷淡。筆者試從多角度分析這個現象并提出建議,優化「科技券」的成效。今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公布2017年《全球競爭力年報》,在全球63個經濟體系中,香港在總體競爭力繼續蟬聯首位但「數碼競爭力」排名僅第7位。這證明香港對數碼科技及重要性認知不足,所以對提升資訊及數碼科技,處之泰然。特區政府要加大力度宣傳,強調如何迎接「大數據」年代、電子商貿取代實體經濟及「智慧城市」的來臨。這新科技,會令傳統的經營方式落后,甚至令業績倒退及事業倒閉。所以特區政府要加強危機感及意識宣傳,業界才關注新科技的迫切性。

  分類別設立資助

  有關業務、設備及工作流程的改革,對中小企來說是一項大費周張的工程,因為中小企較注重户主與户員的關系,特別是一些家族式生意及歷史較久的商號,一些稱為「老臣子」的老户員是不能隨便調配或解户,而他們往往是不願意接受新科技及業務改革。根據筆者經驗,很多中小企因為人事變動很困難而放弃革新念頭。為增加「科技券」計劃的成效,筆者建議在審批申請時,優先批准一些非家族式經營及營運歷史較短的申請者,因為他們能省卻人事复雜的阻礙。

  香港的經濟發展以服務業為主。香港的生產總值約有93%來自服務業,而約90%的勞工也是跟服務業有關。中小企的服務業主要包括餐飲、進出口貿易、零售及中介服務等。服務業主要由人手提供服務,科技含量不高,所以「科技券」對中小企缺乏吸引力。筆者曾經光顧旺角一間茶餐廳,為提高科技應用及吸引顧客,茶餐廳從深圳引進了機械人充當侍應。但機械人活動範圍有限,只能依着軌道送餐。為了減輕意外危險,機械人不送熱飲及熱食。起初機械人的確增加營業額,尤其是針對喜歡新科技的小朋友。但熱潮一過,這個噱頭性的賣點已經起不了作用。這個例子說明香港的服務業實在不太受惠於新科技。相反,非服務業可以因新科技及新設備自動化來生產新穎產品及減輕成本,包括制造業、農業及建築業等。筆者認為「科技券」在資助上限應分類別,以照顧不同行業的資金需要。例如,服務業上限維持在20萬元而非服務業上限應提升到50萬元,其他條款不變。制造業及農業需要數碼化及自動化,而新進設備花費巨大,如果香港「再工業化」及經濟多元化,特區政府要提供多些資源,令業界可以應付未來新的挑戰。

  「科技券」起源於荷蘭,目的是將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轉移到中小企來應用。因為效果良好,很多國家都跟隨,包括英國、法國、意大利及其他歐洲國家。新加坡在2009年3月推出類似計劃,主要集中於創新技術領域。其后,其資助範圍更擴展至生產力、人力資源管理及財務管理。接受資助的制造業在生產及效率方面都有進步。香港如果要實現「再工業化」,新加坡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模式。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