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駐美公使“武統台灣”表態意味啥?專家:清晰警告

2017-12-14
来源:环球网

  距離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有關“武統台灣”的表態過去好幾天了,但國際輿論尤其島內的關注仍未平息。不少分析人士先是對這一表態感到意外,隨後又做出種種猜測,但我覺得它的指向和用意其實非常清晰。

  一方面是警告美國。美國現在能對中國打的牌越來越少,比如軍事威懾,因為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快速推進而大為減弱;經濟制裁,因為中國經濟塊頭變大、中美經濟更加交融而不敢輕易啟用;挑動中國周邊外交摩擦的空間,也因中國把控周邊外交能力增強而越來越小;通過互聯網給中國國內輿論搗亂,現在也弄不出什么大名堂了。

  軍事、經濟、外交和輿論手段漸趨窮盡,使美國國內一些勢力想打“台灣牌”。美國總統特朗普剛簽署了國會通過的“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其中包括一些涉台附屬條款,比如強化美台夥伴和合作關系;邀請台軍參與軍演等。其中尤為敏感的一項內容,是考慮美台軍艦互停的適當性與可行性。

  雖然只是附加條款,法律位階弱於法案正文,而且對行政部門也是非強制性的,但畢竟還是法案組成部分,從性質上說比較嚴重。較之軍事、經濟等手段,美國打台灣牌直接觸動中國國家主權和民族感情,當然會受到大陸激烈回應。

  另一方面當然也是針對台灣當局。蔡英文執政以來對大陸的敵意很深,內政上推出不少“去中國化”政策,外交上進一步投靠美日,貿易上搞“新南向”以擺脫大陸影響。11日,她剛見了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表態台灣想參與“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足見“台獨”意識形態的頑固。

  美國國內和台灣方面最近發生的這些事情,構成了“武統”話題受到持續關注的直接原因。但除了這些,我們還需從更長期的視角看待台灣問題和“武統”警告。

  深層次看,台灣問題的產生源自以下原因。首先是地理和曆史層面。在地理上,它是一個距離大陸很近的島,處於陸權和海權交界處,容易隨著陸權和海權的強弱變化而發生歸屬變化。正因如此,曆史上台灣已被分離出去好幾次了。

  一開始是西方殖民勢力在島上建立據點,給台灣植入“分離基因”,連它曾經那個“福爾摩沙(美麗之島)”的名字都是洋名,後來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把它收了回來;接下來是清朝大一統後,鄭成功反清複明把台灣獨立出去,直到康熙帝時才被納入大清版圖;再往後是甲午戰敗遭到日本侵占,直到二戰後才又收複。最近的一次就是1949年國民黨逃到台灣導致台灣再次分離,直到現在。

  其次是國際層面原因,沒有冷戰和美國介入,台灣不會一直分離到現在。再者是近代文化原因,因為中國近代整體衰敗,台灣又先後在日本統治和國民黨占據下跟大陸分開很長時間,這導致台灣社會的民族向心力和自豪感下降。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兩岸在1949年後治權分離,但在兩岸同屬一中的主權和法理層面並未分離。只是後來隨著台灣民主化進程的推進,部分島內政治勢力開始利用“台獨”主張攫取特殊政治利益。同時也因為民主化,台灣成了西方的寵兒,當時在國際上一家獨大的西方在輿論上給予“台獨”支持。到了1996年台海危機時,兩岸關系最終由治權之爭變成了主權之爭。

  這些年來,大陸反對“台獨”的堅定立場從未改變,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成功遏制了“顯性台獨”。但因之前提到的深層原因,遏制島內社會心理方面的“台獨”化並不容易,近些年來“台獨”還是有所膨脹。不過,因為大陸總體發展很好,沒給“台獨”任何機會,仍維持了現狀。

  現在顯然到了一個新臨界點。二次執政的民進黨比2000年那次上台時更有經驗,“台獨”意識形態更堅決,推動“台獨”議程方面也更熟練。台灣當局清楚時間在大陸這邊,覺得時不我待,處心積慮想在“台獨”方向上實現突破。另外,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報告雖然涉台論述不長,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等表述,預示著大陸對台策略從“防獨”轉向“促統”,將以更主動的方式壓縮“台獨”空間,這使“台獨”勢力變得愈發焦慮。

  美國要打台灣牌,“台獨”勢力因為心急而動作增多,這些都是“武統”警告的深層背景。大陸實現國家統一的決心毋庸置疑,雖然始終堅持和平統一是優先選擇,但也從未放棄以強力手段解決台灣問題的選項。大陸已經實現工業化,這是當今世界最重要和最偉大的一個事實,也奠定了大陸粉碎“台獨”的強大實力。無論美國還是台灣當局,都應充分認識中國的決心、信心以及實力,不要固執推動“台獨”議程而讓大陸的警告變成現實。(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副院長)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