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從馬拉松看香港精神

2018-01-26
来源:香港商報

  趙燕玲

  一年一度的香港馬拉松於上周日在港成功舉行,果然又成為了城中一大盛事,吸引了逾7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跑手。筆者雖然不是跑步愛好者,但也從各路媒體精彩紛呈的報道中感受到了熱鬧又激勵人心的現場氛圍,身邊不少朋友甚至都紛紛參跑。於是仔細查閱了一下香港馬拉松的來源與歷史進程,似乎終於明白香港馬拉松為何有如今這麼大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它不僅承載了香港回歸20年來的歷史記憶,也體現這座城市和這座城市中人的精神。

  見證香港20年風雨

  香港馬拉松全稱渣打香港馬拉松,由香港業餘田徑總會主辦,因為一直是渣打銀行冠名贊助,因此又俗稱為「渣馬」,第一屆便是從回歸1997年開始舉辦,至今已經連續走過20個年頭。可以說,「渣馬」的20年也見證了香港回歸這20年裏城市的發展與變遷,走過的風風雨雨。舉辦的第一年正值回歸,賽道便設置為由上水開始經過落馬洲皇崗,最終跑到深圳,寓意香港正式回歸祖國懷抱;1998年位於赤?角的香港國際機場落成,大賽便設在國際機場和青馬大橋舉行;2003年,沙士襲港,香港馬拉松堅持舉行,仍有逾1萬8千名市民無懼病菌參加,象徵信心與勇氣;2009年,本港經歷金融海嘯風暴,在當日舉辦的賽事上,千名商戶一起推出一元奶茶等優惠為市民和香港打氣。

  發展至今,香港馬拉松已成為本港最大型的公路長跑比賽,也成為享譽國際的知名長跑賽事,每年都會有眾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跑友們來港參加,其中不乏專業選手。例如今年就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報名,全馬男子冠軍由肯尼亞老將蒙格拉獲得,女子冠軍由埃塞俄比亞的杜莉莎斬獲,男子半程冠軍則是內地選手李春暉獲得。看到賽場上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籍、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跑步者,就如看到香港這座城市的縮影和精神魅力:國際化、包容、自由。

  凝聚香港精神

  回顧歷史,長跑這項運動最初是由西方傳港,也有很悠久的歷史了,香港有紀錄的長跑比賽最早是在1910年,也是由當時的香港業餘田徑總會舉辦,而香港馬拉松賽事由最開始的的只有幾十人參與逐步壯大至今日的數萬名,就如香港和港人不斷拼搏向上,創造了今日的「東方之珠」。馬拉松之所以在港能受到歡迎和延續,大抵是因為馬拉松精神正好也凝聚香港和港人的精神氣質吧:努力拼搏、專注、永不言棄。

  如今的香港特區正是壯年之際,也處於歷史轉折點,過去的20年間創造了輝煌成績,也走過曲折,陷入過迷茫與爭執,但正如香港馬拉松,在20年裏遇到了諸多的挑戰與困擾也未曾間斷賽事,正如賽場上的跑手咬牙都要堅持跑向終點,只要本港和每一位港人依然堅守馬拉松式拼搏向上、永不言棄、國際化和專業化的精神,認清未來發展的方向,走出迷茫的香港將繼續勇敢向前,再次騰飛。唯願香港莫要再跑回頭路,莫要陷入政治爭執和阻撓而忘記前行的步伐,時刻跑向前方,才能知道目標在哪裏,終點在哪裏。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