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族祭礼”方阵庄严华丽、规模宏大。
龙队方阵群龙共舞,气势恢宏。
喜庆欢乐、本土气息浓郁的斗门水上婚嫁方阵。
云南怒江福贡傈僳欢乐多呈现最炫民族风韵。
中山民间醉龙舞。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陆绍龙报道:3月3日上午,珠海市“斗门第十四届民间艺术大巡游暨第五届市民文化节”在斗门井岸隆重举行。据悉,此次参演人数超千人,方阵绝大部分为国家、广东省、市、区级非遗名录,其中包括广东省内国家级非遗斗门水上婚嫁、中山醉龙、连南瑶族长鼓舞等精彩表演,以及云南怒江福贡傈僳欢乐多、化州跳花棚。
据了解,本届民间艺术大巡游活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再创历届之最。广东省、珠海市内外民俗特色节目荟萃,看点纷呈,美不胜收。巡游路线全程约2700米,共设3个表演区。参演人数超千人,方阵绝大部分为国家、省、市、区级非遗名录,市内方阵和外请的市外方阵共有14个表演方阵,其中省、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中山醉龙、皇族祭礼、印象水乡、戏曲飘色、锣鼓柜、斗门水上婚嫁、连南瑶族长鼓舞、徐闻藤牌功班舞、云南福贡傈僳欢乐多、化州跳花棚。云南福贡傈僳欢乐多方阵,是此次民间艺术大巡游唯一一支省外方阵,来自珠海对口扶贫的云南省怒江州,该方阵演员达50多人。舞蹈动感优美,呈现了最炫的民族风韵。
首先亮相的是阵容鼎盛的龙队方阵,群龙共舞,气势恢宏,表演在整个龙队方阵中,由金、银龙担任点睛任务,三种不同类型的龙互相穿插,真可谓龙腾霞蔚,气势如虹。其中,莲洲舞火龙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月三十装路香”中的一项习俗,迄今流传了260多年历史。醉龙舞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源起宋代,盛于明清,流传于中山长洲、张溪、沙溪、大涌、濠头等地,并传至澳门,迄今已流传了700多年。2008年6月,醉龙舞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香港中山文化节、广东国际旅游节等。
“皇族祭礼”方阵庄严华丽、规模宏大。皇族祭礼仪式是宋朝皇族赵氏的传统祭祖仪式,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皇朝起,距今已有长达1055年的历史。经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多次整理、完善、创编,该项目于201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方阵由旗手、灯笼手、开道员、锣手、皇爷皇妃、撑罗伞人、三牲、宫女、祭司、文武官、舞姬、书生、新郎、新娘构成,演员人数近200人。和历届巡游相比,该方阵在原有78名演员的基础上,增加20名旗手和20名灯笼手,新郎、新娘共40人扩大方阵阵容,重新设计和制作音乐,将方阵介绍和祭词融入音乐之中,充分体现整个皇族婚礼的庄严感和仪式感,生动再现了宋皇族后裔婚礼祭祖的盛大场景,充分体现了整个皇族祭礼的庄严感、仪式感和喜庆感,再现了昔日皇家气派。
喜庆欢乐、本土气息浓郁的斗门水上婚嫁方阵由白蕉镇表演。“斗门水上婚嫁”习俗是国家级非遗名录。该方阵由新郎、新娘、大妗姐、伴郎、伴娘、船家、婚童等构成,演员达160多人。表演形式:由20条旱船组成,每一条船都按水上婚嫁花船设计。船上站新娘,大妗姐撑红伞,伴郎手提鸡鸭,伴娘手提礼品篮,船家手提椰子,船边新郎、婚童手拿小灯笼和鞭炮。现在,花船、新郎、新娘、大衿姐和民歌手正在花船上表演祭龙王、拜高堂等场景,船下有20名闹婚的小孩子。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活动,尽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内容地方特色更强烈,乡土风情更浓郁,是珠海经济、文化、民俗活动的艺术化展示,也是斗门特有的乡情的物化和形象化,是时代的镜面,折射出了珠海人对生活的感受。在缤纷的巡游中,可以看到珠海和各地厚重的民俗文化史,可以领略到珠海人的气质和斗门特有的风貌。据不完全统计,当日共有10万人次欣赏了这一民俗文化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