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香港情 青年缘

2018-04-22
来源: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

  香港情 青年缘

  (2007年6月)

  王志民

  【编者按】本文是王志民主任担任中联办副秘书长兼青年工作部部长期间写的,荣获中联办员工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暨中联办(原新华社香港分社)成立60周年征文比赛优秀作品奖。至2015年4月结束第二轮在港任职,他一直从事与香港青年有关的工作,从未间断。2017年9月,他三度来港工作,担任中联办主任,依然十分关心香港青年工作。在“中联办开放日”首次举办前夕,特将此文刊出,与各位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分享,以期再续香港情、青年缘。

  1996年,王志民在香港各界青年国庆活动上致辞。(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每个人都在见证历史和参与历史,当一个人的人生融入重大历史事件时,其中每个闪光的镜头都会使你终生难忘。和许多同龄者一样,我曾上山下乡,当过知青,也做过修建山区水电站的农民工,应征入伍当了十年兵后,又转业到福建省委机关工作八年。但我从未想到之后的人生经历会如此紧密地与香港回归、与青年工作、与“一国两制”紧密相连,会有如此深厚的香港工作情缘。即使在我调回内地,先后任职厦门市市长助理和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的八、九年间与香港依然“情丝相连”。可以说,从我35岁到现在50岁乃至今后更长的人生年华,“香港情、青年缘”是我人生经历的重要印记!

  我与香港工作结缘始于1992年。当时我35岁,担任福建省委办公厅秘书一处处长,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人生历程的选择,同时面临在省里继续发展和来港工作机会,我毅然选择了来港工作,由此开始了我伴随一生的香港情缘!当年,适逢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我深信我们这代人今后的成长环境一定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相伴,这是大势!尽管我转业后在省里工作已经十分适应,发展前途也很明朗,但我强烈地感觉到,如果能到面临回归祖国的香港一线工作和生活几年,亲身参与把“一国两制”构想变成现实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增加这种对同龄人而言极富挑战性的人生阅历,无疑对自己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乃至今后再回内地工作都是极为难得的机遇和人生积累。于是,我以有“舍”才有“得”的平常心作出了选择,实现了来港的愿望,并先后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办公厅联络处、秘书处和妇女与青年工作部工作,直至1998年8月“回归”内地。这就是我与香港的第一段工作情缘。但怎么也没想到,在回内地九年后,去年我又“二次来港”。这使我有机会亲身感受和参与香港回归十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组织给予的这个莫大荣幸,使我开始了又一段香港工作情缘。

  实际上,从1998至2006年,我在内地的工作和学习经历依然与香港有着割舍不断的“情丝”,可以称之为一段异地香港情缘。先说说内地学习的香港情缘,主要体现在我在中央党校第15期中青班和福建师大经济学考博学习期间形成的“四篇论文一本书”中。第一篇哲学论文《“一国两制”与求同存异》(中央党校《理论前沿》第15期),使我有机会对在港工作七年间的一些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和思考,从理论思维层面上去感悟“一国两制”所蕴含的“求同存异”哲学思想。第二、三篇论文是《关于“广信”事件的情况与思考》(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1436期)和《香港中资企业发展问题的分析与建议》(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1453期),对香港因遭遇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于1998年10月爆发“广信事件”及大批中资企业从峰顶跌入谷底这一重要历史过程,进行调研思考和对策分析,既提出中资企业的大量“负资产”也是“国有资产”,如果“一破了之”,不仅对中资企业群体本身,而且对刚刚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严重冲击的香港银行体系乃至整个经济,都将是一场“雪上加霜”的灾难等鲜明观点,还进一步提出应适时对中资企业存在的政企不分、滥用政府信用等计划体制遗留弊病,从制度层面上加以改革和重组等对策建议。这些观点和建议得到了中央党校的重视并直接上报中央领导,引起了有关领导同志及港澳办、商务部等方面重视并获肯定和采纳。第四篇即经济学博士论文《论“走出去”战略与制度创新》,我以这篇论文为基础完成了《“走出去”战略与制度创新》一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再版发行。该书把“走出去”发展战略,放在我国“入市”(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入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大发展进程的同步有机结合中,去研究和思考。其中,就有专门篇章把香港中资企业作为我国最先“走出去”发展的特殊企业群体,加以重点研究和借鉴,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有人形容香港是一本大书,而我的这些学研成果,则与香港这本大书的某些章节息息相关。

  再说说内地工作的香港情缘,主要体现在任职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七八年间的日常业务和突发事件处理中。福建与香港的经贸往来十分密切,港资一直占福建吸收的境外投资五成以上,每天通过福建11个一类、22个二类口岸进出境的大量物流、人流有相当比例往来香港。这期间我虽在内地,却常常处理大量涉港业务。2002年底,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历经150多天艰苦努力,依法退运73个货柜经香港等地转口进境的环控严重超标废纸,这是我国首次成功对西方大国退运大宗“洋垃圾”,受到中央多位领导的批示肯定和国家质检总局的通报表扬,这项重大执法成果也得益于香港特区执法部门的支持。2003年一些地方先后爆发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我不仅在日常业务工作中与香港同胞感同身受,而且在担任福建省抗疫指挥部交通检疫组组长期间,有机会直接与香港特区政府有关方面联络配合,共同防控SARS、禽流感疫情传播,应急处置闽港往来疑似染疫个案等重要突发事件。回福建工作后,我也与香港一些老朋友保持联系和友谊,记得2004年七、八月间,有立法会议员及工联会、青联会等几位老朋友还从香港“自驾游”到福建度假并“顺道”看望我这个“老友”,可能是当时鲜有香港两地牌照车来福建,他们入闽时还因车牌“可疑”被交通警察截查盘问,向我“求救”,回想起来十分有趣,也很亲切。与这段异地情缘相联系的许多“香港记忆”历久弥新,难以忘怀。

  我与青年工作也结缘于1992年。实际上,早在1990年我就曾与青年工作擦肩而过,当时福建团省委面临来年换届,曾经酝酿调我去任职,但因我在省委办公厅工作一时走不开,未实现,可能是“缘分未到”吧。不曾想到,与青年工作真正结缘竟在香港。1992年到港不久,正值第一个在社团章程中打正爱国爱港旗帜、拥护香港回归祖国的青年团体——香港青年联会正式成立,这在香港社会尤其是众多青年团体和机构中是独树一帜的“新生儿”。随后,我在一些交往场合,逐步与霍震寰、王敏刚、王䓪鸣、黄定光、孙大伦、李宗德、马逢国、张明敏、李秀恒、黄英豪、龙子明、容永祺、黄富荣、余国樑等香港青年团体领袖相识相熟。1994年底新华社香港分社妇女与青年工作部成立,组织决定调我任副部长并专责青年工作,由此与香港青年工作开始了不解之缘。1996年“香港各界青年国庆活动筹委会”成立,并第一次在爱国爱港旗帜下举行了由100多个青年团体、2万多青少年参加的国庆活动。这是香港各界青少年团体在国庆主题下的第一次“大联合、大团结”,也是众多青少年团体打出各自团体旗号、横幅第一次集体“大巡游”,同时也是在政府大球场第一次举办国庆活动,香港电视媒体第一次进行了录播。通过这个大型国庆活动,以青年联会为代表的传统爱国爱港背景的青年团体在香港100多个青少年团体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并由此确定了其牵头举办香港各界青年大型活动的“龙头”地位和独特影响力。当周南社长看到大球场上万名青少年挥动国旗的壮观场面时,激动地说,这是他来港工作以来“最高兴、最兴奋的一天”。应邀来港出席庆祝活动的全国青联刘鹏主席也十分感慨地说,活动太成功了,在内地即使是由我们全国青联来举办这样大型的活动,也不容易。当晚两位领导亲切交流、开怀畅谈的热烈场景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不曾想到,2006年我又“回归”香港,时隔八、九年后再续香港青年工作情缘。这次回港,我是抱着一种“二次入伍、重当新兵”的心态。到港后,我有两个特别的感受。一个是“特殊的亲切感”。这不仅仅是因为“重操旧业”而产生的熟悉和亲切感,更是从多位领导与我谈话和关心安排中感受到的组织温暖和亲切关怀,也从楼内时常见到过去同事熟悉面孔的笑容中,从部内同事到兄弟部门的关心支持中,感受到中联办大家庭新老同事的亲切感,还有在港不久又见到霍震寰、王敏刚、王䓪鸣、黄定光、孙大伦、李宗德等“资深青年”“老饼老友”中感受到的“怀旧感”和特殊亲切情感。再一个是“特别的新鲜感”。这不仅是从新领导、新大楼和许许多多的新面孔新同事中感受到新,更是从“崭新课题”赋予的新使命和中央对港新思路新举措中,从中联办员工在港要做“好市民、好伙伴、好朋友”的殷切期望中感受到新,还有从社会交往的新面孔新青年领袖和新团体中,从一些青年“老饼老友”纷纷对他们已成才立业的子女介绍中感受到“新青年、新朋友”的蓬勃朝气。这种资深青年的“亲切感”和青年新朋友的“新鲜感”也促使我更快地融入了香港的特殊工作环境,对新形势下的香港青年工作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去年以来,我们青年部团队按照“团结、发展、服务”的要求,积极探索香港青年学生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新机制,形成与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在青年学生工作方面的支持合作关系,并与内地有关方面形成服务香港青年学生的合力。主要取得几方面重要进展。如,与特区政府共同支持合办“香港五四青年节活动”,同时依托国家民委、全国青联的力量在港举办了“民族文化周”等精彩圆满的系列活动,掀起了香港庆祝回归十周年系列活动的第一个高潮,得到了特区政府和内地有关方面的高度认同和赞誉。5月6日那天,当我“旧地重游”来到香港大球场,看到2万多青年学生又一次在大球场挥舞旗帜、欢歌高唱时,不由自主想起了1996年9月28日的场景,更深刻地体验着“香港情、青年缘”的炽热与绵延。同时,也更激励我们紧锣密鼓地筹备将于7月1日晚上在深圳世界之窗举办的“深港青少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万人大联欢活动”,这将是中央电视台直播的两地青少年共庆香港回归的重要活动,令人十分期待。

  “深港青少年万人联欢主题晚会”上有用烟火砌成的“10”字,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图片来源:文汇报)

  过几天,就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的纪念日。十年前,我有幸作为新华社香港分社回归庆典活动筹备工作的一份子并担任三个接待组组长之一,与几十位同事共同担负多位领导人下榻的君悦酒店接待组工作。那些日子,我们几乎是天天通宵、夜夜未眠,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和亢奋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庆典活动和接待工作中。在政权交接仪式现场,我有幸亲眼见证英国米字旗徐徐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能够亲身经历并见证这一洗刷中华民族百年耻辱的重大历史时刻,不禁心潮澎湃,深深体会到什么叫“难忘今宵”、什么是“一生荣幸”!回归庆典之后,我就因之前筹备工作高度紧张忙碌、身体“透支”而病倒,回内地住院了几个月。但我无怨无悔,始终感到能够亲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进程,是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一生的崇高荣耀。十年后,我又有幸成为庆祝回归十周年活动小组的一员并担任其中一个工作组组长,有幸亲身参与并经历又一重要历史时刻,这是组织上给予的莫大信任和荣幸,我当万分珍惜、一生感怀!

  一幕幕珍贵的历史镜头已经珍藏,一扇扇香港新起点的大门正在开启,这一切都启示着、感动着和鞭策着我们,香港情未尽,香港缘未了。这份与我们生命中的华章交织的香港情缘,有着超越时空、催人奋进的力量。我们青年部团队将忠诚于“崭新课题”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倍加珍惜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怀香港“始终有你”的激情,继续为“一国两制”的伟大事业再谱新篇!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