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网讯】记者黄裕勇报道:在碧桂园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转型之作---潼湖科技小镇,25日迸发出新型城镇化的思想火花,一众在中国城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大咖,齐聚2018中国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发展(广东)论坛,献策中国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
碧桂园案例具样本意义
此次论坛由经济日报主办,碧桂园集团、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协办。会上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从省域层面专题研究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发展的蓝皮书——《广东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发展报告(蓝皮书)》,该报告以碧桂园为案例调研后提出:碧桂园改善人居环境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
来自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发展研究院、中国房地产行业协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委党校的专家学者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身体力行者——碧桂园集团的负责人等政府、学界、企业界人士齐聚2018中国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发展(广东)论坛,献策中国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
城镇化、逆城镇化为产城融合提供新空间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下广东团审议时提出,城镇化、逆城镇化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被视为是中央今后城镇化建设工作新的纲领,得到社会广泛解读。与会专家也结合各自研究,对这一城镇化发展的新风向进行了剖析,认为逆城镇化有望打破过去一味强调城镇化而造成的产业发展局限。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改革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指出,工业企业远郊区化是国际城镇化进程的普遍规律,美国微软、苹果公司都在郊区小镇,法国、德国的大企业也在郊区。
“中国也避免不了”,李铁说,碧桂园潼湖科技小镇是在一片未开发的空白区域进行建设的,随着逆城镇化的兴起,应允许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到小城镇和村庄落户。“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增加污染和成本的条件下,形成企业发展的空间。”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看来,目前资本已开始下乡,下一步就是人和土地。“过去15%的农村劳动力往城市发展,现在人开始回流,土地双向配置,集体土地流转松动,这些都是产业破局的希望”。
用创新破除“千镇一面”
特色小镇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载体和房企转型的工具,其建设近年来方兴未艾。很多小镇都号称“智慧小镇”,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认为, 当前智慧小镇,千镇一面,什么都往里面装,关键要做出特色,植入产业。“小镇在其他方面的创新都比较难,只有科技创新比较靠谱”。
刘士林建议,致力于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产业新城的碧桂园潼湖科技小镇,在引入科技企业和科研单位时,要有主打,选择一两个主打产业,形成规模,就可以解决小镇前期开发投入大的问题。
产城融合 碧桂园的市场化探索
潼湖科技小镇是碧桂园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转型之作,也是广东省发改委认定的唯一一个以“科技”命名的特色小镇,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该项目的设计开发和运营理念是成功的,或将实现智慧城市科技、管理和人文三要素的统一。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要案例方,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兼产城事业部总经理向俊波认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化程度高,潼湖科技小镇就是碧桂园利用市场化,自下而上的解决中国城镇化问题的探索和尝试。
“包括地价在内,碧桂园在该项目上总投入将近30亿元。”向俊波透露,碧桂园集团主席杨国强并不设投入产出比,也不要求快速销售回笼资金,而是乐意为产城融合吃螃蟹。据了解,今年9月潼湖科技小镇开园,届时会有20多家上市企业入住园区,园区逐渐开放,首期2平方公里园区的产值大概是150亿元左右,税收大概在10亿元左右。
郑光兴认为,当前房地产进入转型发展期,结合新型城镇化,房地产资本也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对于碧桂园这类成熟、专注于城镇开发的产业资本,通过参与乡村振兴,让城镇的技术、资本、人才、信息下乡,不仅使企业获得发展机会,同时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应该走的、可以探索的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