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擊敗《三體》獲得星雲獎的《湮滅》,到底好在哪裏?

2018-05-02
来源:澎湃新闻

  從國內知名度上來說,《湮滅》絕不可與《三體》同日而語。於是,聰明的編輯趕忙在圖書腰封上注明:《湮滅》擊敗《三體》獲得美國科幻星雲獎。末了,還得添上:劉慈欣驚歎推薦。雖然無法向大劉本人求證,但我仍對此表示懷疑。因為,除了同被歸類為科幻文學外,這兩部小說幾無共通之處。

  如果有哪位讀者在領略過《三體》神鬼莫測、蕩氣回腸的宏大敘事後,抱著同樣的期待視野來閱讀《湮滅》,結果大概只能是失望至極。《湮滅》的情節和《三體》相比,簡單得“過分”:地球某處突然出現了一片被稱為X區域的神秘地帶,四位女科學家前往勘察。她們已經是政府派遣出的第十二支勘探隊,前十一支均以失敗告終。第十一支勘探隊成員在消失一年後,離奇出現在家中,不久紛紛死於癌症。這其中,就包括女主角的丈夫。

  電影《湮滅》劇照

  乍看之下,這部科幻小說充滿懸念,似乎能讓讀者擁有閱讀偵探小說時的快感。但事實是,作者似乎沒有為讀者解惑的熱情,也沒有設置精彩情節的興趣。翻開《湮滅》,隨處可見的是主人公絮絮叨叨的自言自語和勘探隊員間無休止的相互猜忌。這不由令人聯想到不久前同樣被改編為電影的《你一生的故事》。易讓人昏昏欲睡,是這兩部科幻小說的共通點。

  如此說來,《湮滅》擊敗《三體》獲得星雲獎豈非咄咄怪事?與其這么想,倒不如捫心自問:我們真的“讀懂”了《湮滅》與《三體》嗎?

  《三體》,象征著高度發達的工業文明。其敘事邏輯的內核是現實的、物理的、理性的、實證的。早在2007 年中國國際科幻·奇幻大會上,劉慈欣就旗幟鮮明地宣告:“我是一個瘋狂的技術主義者,我個人堅信技術能解決一切問題。”該論點看似驚世駭俗,實際上並不新鮮。在五四時期高舉“德先生”“賽先生”大旗的熱血青年,想必會將劉慈欣引為知己。從本質上來說,“黑暗森林”也好,“降維攻擊”也罷,遵從的都是弱肉強食的科學達爾文主義。

  科學真的萬能嗎?《湮滅》恰恰對此抱有深深的懷疑。在勘探隊出發時,主人公生物學家就發現,“我們沒有移動電話和衛星電話,沒有電腦和錄像機,除了腰帶上奇怪的黑菏澤,也沒有複雜的測量儀器。”在那邊神秘的X區域中,人類的科學技術毫無用武之地。雖然四位勘探隊員都是相關科學領域的專家,但讓讀者印象深刻的卻是她們在人性上的弱點。

  拿主人公生物學家來說,她的最大敵人並非是X區域的神秘,而是其與丈夫的隔閡。在不斷穿插著的回憶中,生物學家不斷反思自己的生活,逐漸意識到問題的關鍵在於“我愛他,但不需要他,我覺得這很正常”。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生物學家從前未能領悟“除了外表喜好交際,我丈夫還有一個內在的自我”。而在小說的結尾處,生物學家“不得不承認,我對自己也一無所知”。盡管生活在科學昌明的時代,但要認識自身仍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正是《湮滅》拋給所有讀者的疑問。

  《遺落的南境1:湮滅》

  電影《湮滅》用更通俗的方式表達了這一觀念。影片伊始,娜塔莉·波特曼飾演的女主角在丈夫失蹤的一年間表現得生無可戀、悲痛欲絕。隨著情節的推進,觀眾赫然發現,原來她早就背叛了自己的丈夫,長期與同事偷情。她究竟愛不愛丈夫?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她與丈夫間的感情?這些問題顯示出的,是人性的複雜和幽暗之處。

  劉慈欣對人性的看法則要樂觀得多。從《鄉村教師》中的鄉村教師,《球狀閃電》中的林雲,到《三體》三部曲中的持劍人,大劉的作品中永遠不缺舍己救蒼生的英雄。在法國哲學家利奧塔看來,隨著宏大敘事正在不斷被消解,具有有限性的“小敘事”將會繁榮,賦予人類新的意義價值。在當今西方文壇,擁有超人的意志、超人的智商、超人的手腕,能夠在生死關頭挺身而出,拯救整個地球,甚至整個宇宙的英雄主人公早已難覓蹤影,黯然退出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卡夫卡筆下莫名其妙被審判的K,是加繆筆下不知所措的“局外人”,也是穆齊爾筆下“沒有個性的人”。這不禁讓人聯想起《湮滅》裏生物學家的感歎:“這瘋狂的世界就是要將你占領。由裏及外,逼迫你接受現實。”看來,這位主人公是他們的同路人,和劉慈欣筆下的英雄則不會有多少共同語言。

  劉慈欣與《湮滅》,哪一方對人性、對世界的看法才是正確的?在尼采宣告“上帝已死”之後,一切價值取向都陷入了被懷疑、被解構的泥潭,但事實證明,人類社會仍不能缺少信仰的支撐。畢竟,沒有人願意生活在艾略特的“荒原”之中。劉慈欣用科學構建的新型神話,不失為一條可以嘗試的進路。但另一方面,對於科學萬能的迷信也可能是危險的。《湮滅》所描述的X區域裏有兩座塔:一座是向下延伸的“地下塔”,一座是廢棄的燈塔。燈塔是明確真實的,地下塔卻給人以魔幻的超現實感。這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實一虛無疑構成了小說最為重要的隱喻。人性的黑暗面以及人類的潛意識,正如那座地下塔,至今難以被清楚地認識。又或者說,X區域本身就象征著科學力量的局限性。

  電影中的燈塔

  由此可見,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斷才是最糟糕的選擇。可不幸的是,這似乎正是我們所要面對的現實。在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湮滅》末尾,附有一篇名為《湮滅:忠實記錄女子探險隊覆滅始末》的書評。這位署名為鄭重的作者,將小說情節描述為“探險隊英勇犧牲”,將主旨概括為“科學家勇於奉獻”,認為小說贊揚了生物學家與隊友間的“戰友情”。這篇書評的離題千裏而人懷疑這位作者是否讀懂了小說,而其字裏行間所透露出的簡單化思維,更令人擔憂。事實上,主人公生物學家既沒有拯救全人類的思想覺悟,也沒有關心他人的溫暖性格,而她志願進入X區域只是為了找尋丈夫留下的痕跡以及逃避現實世界的煩惱。至於出版社為何會讓這篇莫名其妙的書評通過審核,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莫非,只有《三體》式的進步主義哲學,才能被確認為科幻文學的權威話語?

  劉慈欣曾說,主流文學過於關注人性,因此,它的衰落“順理成章”。而科幻文學是文學“再一次睜開眼睛的努力”,它讓文學與宇宙重新聯接起來,從而超越傳統文學的“自戀”。而在《湮滅》的封底,記錄著劉慈欣的語錄:“本書在美國科幻星雲獎上戰勝《三體》,看過之後認同這個結果。”可是,認為科學遠高於人性的他真的會認同這個結果嗎?

[责任编辑:仇佩姿]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