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行程录音录像不是“用隐私换安全”

2018-05-18
来源:潇湘晨报

  在5月6日“空姐遇害案”之后,滴滴顺风车饱受舆论质疑———审核不严、客服不力、社交模式问题突出。在5月12日零点滴滴下线顺风车服务后,滴滴5月16日再发布整改方案。

  在整改措施之外,滴滴就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出疑问,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疑问之一就是,是否在明确告知用户并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对行程进行录音录像。

  行程录音录像,显然也是从安全着想,之所以让滴滴“存疑”,是因为这牵涉到另外一个重要问题——个人隐私。如果允许录音录像,必然意味着个人隐私的让渡。根据媒体的调查,有近七成受访者支持“为了安全需要让渡部分隐私”,还有三成网友则反对,认为此举是对人身安全和信息安全“拆东墙补西墙”。

  “为了安全需要让渡部分隐私”,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不久引起争议的“以隐私换效率”,当时,百度的李彦宏称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效率,引来舆论的强烈反弹。从某种意义上讲,“用隐私换安全”与“以隐私换效率”,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为什么这一次会得到近七成的支持率呢?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受访者对人身安全缺乏保障的焦虑。换句话说,这刺到了许多人的痛点。

  无论是安全还是效率,回到最本质的问题,它们与隐私,是否存在二元对立的关系呢?更进一步说,是不是说“行程录音录像”就必然会牺牲隐私呢?让渡一些个人信息,只是来提高社会效率,并不意味着隐私的流失,就像录音录像,只要资料没有流出去,没有遭遇非法使用,并不会造成隐私问题。换句话说,允许对行程录音录像,并不等于要“用隐私来换安全”。在隐私和安全上,并不是二选一,而是可以实现良性平衡——合理、安全的隐私让渡,是可以接受的。

  其实,滴滴就是否在行程中录音录像的疑虑,基本可以简化为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乘客在录音录像中,是否掌握了主动权?虽然滴滴表示会在“告知用户并授权的情况下进行”,但是如果在操作上没有让乘客掌握主动权,所谓的告知和授权,很可能像此前那样成为摆设,甚至是“合理侵权”的新托辞。第二,对于录音录像,滴滴如何实现信息安全保障?产生隐私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音视频流出。这肯定不是乘客的原因,问题的制造者要么是司机,要么便是客户端后台,无论是哪方面,大多可归咎为平台的责任。当然,提高信息安全性,意味着滴滴成本的提升,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滴滴是否愿意为这样的安全保障成本买单?第三,当乘客隐私权成为公共问题,并且成为全民焦虑时,有关管理部门能否及时介入,从社会公共利益的层面,提供必要的服务支持或管理规范?出行乃民生,出行安全更是民生,有关部门在“隐私和安全”的平衡上应当有所作为。

  当然,还是要为滴滴的积极整改拍掌叫好,尤其是愿意从“公众意见”求解“疑问”的态度,值得赞赏。但是,千万别在议题设置上弄错了方向,尤其不要对真问题选择性失明。(作者:高亚洲)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