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4

智库:“芯片事件”没那么简单 中国面临历史抉择

2018-06-01
来源: 瞭望智库

  文 | 王亚宏 瞭望智库国际观察员

  从北京磋商的“坦诚、高效、富有建设性”,到华盛顿磋商的“积极、务实、富有建设性和成果”,中美双方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

  显而易见,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已经起了“化学反应”,成功避免了一次双输。

  但在这次屡屡放狠话、拉清单的对峙背后,人们应该会想,如果下一次类似情况发生怎么办?毕竟这种对峙像是一次体检,暴露出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

  缺“芯”之痛剥去了一层关于“中国制造”骄傲的新衣,也让人意识到单靠共享单车和在线外卖难以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飞上云霄的房地产和金融业没法应对制造短板。

  而在“扎芯时间”前十年,中国由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也曾出现“八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窘境。

  芯片是小个子的“国之重器”,如果不能掌握这方面的生产能力,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制于人。

  然而,仍然有不少人认为,在目前的国际贸易规则下有可能以低成本的方式买到芯片,自主研发费时费力。

  究竟是是自主研发还是低成本进口,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其实是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两种发展思路之争。

  1

  进口替代一度折戟,出口导向也非万应良药

  对于立志经济起飞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工业化一度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拉美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曾普遍采用进口替代战略,比如,从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巴西就一直采取这种发展模式。尤其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拉美不少经济体的发展速度都超过了西方工业化国家。不过进口替代战略的美誉没能一直持续,随着上世纪80年代后拉美国家陆续跌入中等收入陷阱,进口替代战略遭到不少诟病,也被认为是造成拉美失落十年的罪魁祸首。

  进口替代战略致力于通过国有化、对农业和发电等重要行业提供补贴、增加税收以及高度保护贸易政策,带动经济发展,但这些措施由于成本高且效率低而广为诟病。

  相形之下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做得较好,它们选择的是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在发展经济学中,出口导向是指利用国外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以生产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无论是战后亚洲最先崛起的日本,还是最后沿着“雁阵模式”实现腾飞的“亚洲四小龙”,再到越南和泰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都遵循这一发展路径取得成功。

  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后,东亚和拉美在经济发展方面差距被拉大,这让不少人得出结论——“开放、外向型的”出口导向模式要优于“封闭、内向型的”进口替代模式。这一论断甚至还获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官方认可”。

  1989年,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急需进行国内经济改革。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系统地提出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各项主张,包括实行紧缩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统一汇率、取消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等,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

  威廉姆森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已与上述各机构达成共识的十条政策措施,由于国际机构的总部和美国财政部都在华盛顿,加之会议就在华盛顿召开,因此这也被称作“华盛顿共识”。

  从那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坚持向后发国家“推销”以全球市场为导向的全球市场自由化结构调整方案,出口导向也成为新兴市场的“成功模板”。

  但是,后来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经济转轨政策的失败,证明以出口导向为指引的“华盛顿共识”并非万应良药。

  十年后,在美国次贷危机、全球信贷危机愈演愈烈背景下的2009年,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在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上干脆称“旧有的华盛顿共识已经终结”。

  而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先后做出了退出TPP、重新审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违反WTO规则对别国发动贸易战等一系列举措,破坏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市场规则。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最严峻的挑战。

  2

  “出口导向”对中国四十年产业发展卓有成效

  就中国来说,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主要实施出口导向发展的四十年。这期间出口一直是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利用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的优势,逐步打造出影响力巨大的“世界工厂”,成为全球贸易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在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之初,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型产业成了很多地方政府引进外资的主要目标。尤其是本世纪初加入WTO后,中国一方面享受“入世红利”,一方面也减少外资进入国内市场的限制,方便外资投资办厂,同时出台出口导向的配套政策来吸引外资。中国每年的贸易顺差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在低工资、低人民币汇率和退税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出口导向产业发展卓有成效。

  当前,中国经济要怎么发展,如何避免走弯路,是需要直面的问题。

  比贸易顺差更引人瞩目的是宏观经济数据。1978年到2017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4.41万亿美元,由世界第22位跃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13位上升到第2位。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史上堪称奇迹。其增速之快、增长持续时间之长,证明中国借助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行之有效,中国分享了全球化的经济红利,是自由贸易的受益者。

  当然,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后,外贸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已经开始减弱,因此中国逐步推进产业升级和扩大内需,以培养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这既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贸易形势恶化的客观需求。

  尤其是近来特朗普频繁挥动“301大棒”更让中国感到出口导向的危机和转变发展模式的必要。特朗普扎下“贸易藩篱”的行为让世界瞠目结舌,他不仅热衷于在美国边界筑墙,也积极在自由贸易领域添加障碍。其一次次单边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已经严重伤害了世界贸易组织的通行原则,挥舞“301”大棒并屡次提高对华贸易战的威胁调门,更是置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正常的贸易往来于不顾。

  美国的制裁清单瞄准《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领域,但却没有能力像《三体》里的“智子”一样为中国的发展加上“科技锁”。近两年经济结构转型让中国在应对这类威胁时更有底气。

  当然,面对特朗普竖起“贸易藩篱”的行为,中国最有力的应对方式还是更加开放。虽然国际贸易环境遭遇逆流,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会动摇,开放的大门也只会越开越大。用更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这都会让中国受益,也会让中国的贸易伙伴受益。

  与美国破坏贸易规则的单边主义行径相比,中国负责任的行为对维护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维护经济全球化进程至关重要。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开放会让世界变得更平,但是,用制裁清单构建“贸易藩篱”的人会被拒之门外。

  3

  中国在重要领域实行“进口替代”如何少走弯路?

  十多年前,全球化大踏步向前推进时,全球主义者热捧之下,不少人欣喜地宣布世界是平的。毕竟自由贸易规则带来了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世界各国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过,事实证明欢呼声来得有些太早。贸易保护主义回潮,出口导向的贸易环境恶化,让一度被打入冷宫的进口替代战略也被重新反思。

  对中小型经济体来说,完全依赖国际市场与国际分工确实可以获得发展的动力。但是,大型经济体却还是要两条腿走路才稳妥。因此,中国一直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而且由于“巴统”(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简称,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正式名称为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禁运始终存在,也迫使中国在注重出口的同时,一直没有放松本国的产业升级,在一些重要领域注重研发填补进口的不足。

  经过“市场换技术”这一弯路之后,中国本土供应商对外国出口商的替代效应正在增多。比如,经过精心培养,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铁和核反应堆,已经成为“中国制造”新的名片。即使在相对落后的汽车行业,在毫米波雷达等一些细分领域,中国技术也已经逐渐形成突破,并从之前的国际供应商手中慢慢抢下市场。

  注:“市场换技术”是过去30多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导策略。这一思路本意是让外国技术随同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缩短走完“学习曲线”所需要的时间来提高技术能力,但事实上市场培育出来了,技术却没有都学到。

  在这次中兴的“扎芯事件”前十年,中国其实也遭遇过类似尴尬。当时,由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出现了“八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窘境。

  还好,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进。如果已见眉目的C919大飞机成功实现量产,就意味着中国“用八亿件衬衫才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尴尬将彻底终结,同时也将打破长期由欧美垄断的大飞机市场。虽然有人质疑,C919的核心发动机等部件全都来自“进口”,不算“国产货”。但目前C919飞机整体国产化率可达50%以上,其中包括国内企业和国内外合资企业在国内的本土化生产,而且国产化率还会不断提高。

  中国的大飞机进口替代花了10多年时间,打造“中国芯”可能要花更长的时间。但在此类关键领域,无论时间还是资金投入都不会成为障碍。这一过程中困难的不仅是研发与技术积累,还有如何从总体上避免当年拉美国家在进口替代方面走过的一些弯路。

  第一,应该明确技术升级转型并非一帆风顺,除了技术积累外,还面临来自国外的封锁甚至打压,对困难要充分估计,才能坚持得出成果。

  《中国制造2025》要在先进微芯片、无人驾驶汽车和机器人等行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参与者,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去年9月在一次有关技术信息的发言中直接指出:“有一些美国公司太倾向于向我们潜在的敌对国家分享技术。”他的这一发言被认为是针对中国。面对此类言论和行为,只有在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加持下,才能不半途而废,完成艰苦的进口替代目标。

  第二,要将长远利益和短期收益结合起来制定计划。

  进口替代战略追求的是长期的利益,即为了经济上的自力更生,摆脱对国外市场的经济依赖。但是,这种战略不能很好地照顾和利用短期内的比较优势,往往不考虑完备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条件就上马一些新兴产业项目,其短期内的社会代价和经济代价是高昂的。而且,即使形成技术突破,在形成规模效益前也还需要精心培育。当然,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有助于缩减规模效益产生的时间。

  第三,积极完成进口替代的同时,也继续重视开放和国外市场。

  中国是真正希望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而且,中国也不会关起门来搞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全球化课题中的一部分,这样有助于世界分享中国产业升级后的发展成果,实现互利共赢。从这个角度讲,当“中国芯”成功出现后,市场的力量也会积极推动其成为“世界芯”。

[责任编辑:鍾智维]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