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中国制造业要打一场“持久战”

2018-06-20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王文

  2015年3月5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按此计划,中国要力争用十年时间,从制造业大国最终升级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然而,从去年底开始,随着美国在外部对华贸易施压以及国内转型升级压力加大,“中国制造2025”实现的难度在增大。距2025年还有八年时间,中国制造业要打一场像“抗日战争”那样的“持久战”。

  回首1938,沉思2018

  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境遇,多少与1938年时的中国国运有几分相似之处。一是均面临着外敌的巨大压力。当年日军全面入侵,仅一年左右就占据华北、华东大片领土,东北则完全沦为殖民地。现在,中国制造业同样面临来自美欧等传统制造业强国的竞争压力,国内一些产业(如日化)被外资主导,大量核心技术(如芯业、发动机)均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更糟糕的是,“中国制造2025”明确成为美国打压中国发展的首要目标。在数轮中美贸易谈判中,美方均蛮横地提出,中国应立刻停止“中国制造2025”战略。2018年5月底,美国出尔反尔,悍然采取措施,加强对获取美国工业重大技术的相关中国个人和实体实施出口管制与投资限制,还针对总值500亿美元含有重要工业技术价值的中国产品征收25%的关税。这些凶狠的对华措施无异于将“中国制造2025”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如当年“南京大屠杀”般残忍,招招见血,直涉“中国制造2025”之生死存亡。

  二是均面临着国内舆论的复杂分歧。1938年,国内流传着“亡国论”和“速胜论”,或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或认为大战会随着美法英苏的干涉而迅速结束。这些思潮直接消磨当时国人对抗外敌的意志,缺乏长期性、艰苦性的思想准备。同样,目前就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也存在“绝症论”与“决战论”两类思潮。前者认为,中国制造业存在巨婴病、文盲病、模式病、牛人病、老板病等各种绝症,正在死亡边缘垂死挣扎,转型升级无望;后者则认为,中国应与美国进行一场殊死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哪怕贸易归零,也不能在美国面前妥协。

  1938年5月底,针对当时国内外复杂的抗战形式与未来走向,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发表了《论持久战》等,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步骤,一一回应了困扰当时人们思想的种种焦虑与彷惶,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70年后的今天,中国制造业同样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客观分析形势,戒骄戒躁,不气不馁,突破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既定的战略发展目标。

  中国制造业“持久战”的四个敌人

  中国制造业要准备打一场“持久战”,就必须认清阻碍“中国制造2025”目标实现的几大敌人。只有逐个击破,才能保证“中国制造2015”这场战役取得最终胜利。

  一是核心技术的落后者。在高铁、大型工程机械设备、冶金与采矿等效率驱动型工业领域,中国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认识到,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顶端的许多核心技术储备方面,特别是前沿行业中的商业航空器、半导体、生物机器、特种化工和系统软件等领域,中国依然处于一个追赶者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也是买不来的。要解决制造业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需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在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这些技术落后领域无疑像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实现的“敌人”,各级政府、产业与科研人士需要全神贯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陷阱,才得获得最终的胜利。

  二是外部技术的防堵者。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引发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焦虑与不满。他们指责中国有计划地通过补贴、强迫技术转让、并购、“网络窃取”等方式从发达国家获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迅速壮大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欧美国家不仅在高新科技领域进行了严格限制,同时也会周期性运用经济制裁等手段对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进行围追堵截。最典型的莫过于2018年美国针对中国发起的301调查,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在参议院作证时列出了征收关税可能覆盖的十大高科技产业,它们均来自中国政府为实现制造业强国而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而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围追堵截”,也反映出了对美国领先的技术优势可能被中国赶超的焦虑和不甘。消除这些防堵者,是中国制造业壮大绕不开的任务。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