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隨著未來國內核電裝機規模的大幅增長,燃料需求的增加,中國需要擴大相關產能,同時也要緩解資金壓力,探索新的體制是大勢所趨。
核燃料產業對外資的逐步放開,探討多年,終於邁出了第一步。
近日,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發布《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與2017版負面清單相比,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由95條縮減至45條。
其中,與核領域相關的放射性礦產冶煉、加工,核燃料及核輻射加工相關制造業的限制全部解除,具體取消的條款分別為:禁止投資放射性礦產冶煉、加工;核燃料、核材料、鈾產品以及相關核技術的生產經營和進出口由具有資質的中央企業實行專營;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才可從事放射性固體廢物處置活動。
整個核燃料循環體系分為前端和後端,前端包含了天然鈾的開采、鈾的純化轉化、鈾濃縮、核燃料元件制造等環節;後端主要涉及乏燃料的儲存和處理等。
此次放開,除了依然禁止投資放射性礦產的勘查、開采、選礦,對於核燃料其他環節放開幅度較大。隨著未來國內核電裝機規模的大幅增長,燃料需求的增加,中國需要擴大相關產能,同時也要緩解資金壓力,探索新的體制是大勢所趨。
逐步開放
放射性礦產主要指由天然放射性元素鈾、釷等局部聚集形成的礦產資源,是生產核燃料的原料。核電燃料產業屬於典型的軍民結合領域,核燃料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市場正在逐步放開的過程。
根據我國此前對外商投資核電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在核電相關領域,鼓勵外商投資同位素、輻射及激光技術;限制外商投資核電站的建設、經營,投資需要由中方控股;禁止投資放射性礦產的勘查、開采、選礦、冶煉、加工,核燃料生產。
而且,即便是對國內企業的資質要求都非常嚴格,進入該領域者寥寥無幾。
其中,中核集團一家獨大,擁有中國唯一的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產業體系。其子公司中國核燃料有限公司是中核集團八大業務板塊之一,公司主要從事鈾轉化、鈾濃縮、燃料元件等領域的科研開發、建設、生產經營以及對外經濟合作業務,是國內唯一的核燃料專營供應商,並為我國所有投運核電站提供優質的核燃料。
目前國內核電機組所用燃料均由中核集團旗下燃料工廠(中核建中、中核北方)提供。中廣核於2008年和2009年獲得商務部和國資委授予的鈾資源開發和進出口貿易資質,可以涉足國內外鈾資源開發和天然鈾貿易業務,直到2016年,自主研發涉及的4組STEP-12核燃料組件,和4組CZ鋯合金樣品管組件正式裝入嶺澳核電站二期1號機組,才標志著中廣核電力全面掌握了核燃料組件的研究、設計、制造、試驗技術。
但在核燃料的供應上並不如中核集團自主,在國內並無核燃料加工制造能力,需要通過在哈薩克斯坦的相關工廠轉化、濃縮、加工成芯塊後運回國內再加工成核燃料組件。
此外,在核燃料領域,國電投和中核集團也有合作。但民企和外資在該領域的投資,暫時是空白。
實際上,2007年,就有報道稱,中國有關部門正在就核燃料產業向民資和外資開放的環節展開研究:中國核燃料循環管理體制將由計劃為主轉向更多地采用市場手段,不允許外資進入核燃料產業領域的政策也將適時安排研究,確定哪些環節可允許外資進入。
近幾年,在兩會期間也偶有代表、委員提及“核燃料產業主要從體制、資本、技術三個方面推進軍民深度融合”。從2017年5月開始,中國核燃料有限公司也一度被傳或成為第二批央企混改的試點。今年4月,中國原子能工業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兼後處理與鈾化工技術處經理張煒指出,核燃料生產全產業鏈中,最適合混改的環節是核燃料元件,但現階段鈾濃縮環節不宜進行混改,而後處理(中試廠)不具備混改條件。
核燃料項目機遇?
不過,目前核燃料相關領域的外資投資放開僅限於在自貿試驗區內。
能源專家林伯強向記者表示,“全國放開還是要等一陣子”,核燃料行業要求很高,在具體的投資方式上,以海外老牌企業與國內相關的企業進行合資的可能性更大,但也不排除會有其他方式進入。
他指出,總體來看,外資在自貿試驗區內的可發揮空間已經比較大了,核工業目前的市場基本上都在中國,這對於外資來說比較有吸引力,中國是一個新興的核電市場,也是最大的市場,發展潛力很大。
根據《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明確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將爭取提高到2020年的4000萬千瓦。並且指出要積極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逐步建立國家投入、銀行貸款、自籌資金和股權、債權融資相結合的投融資機制。
在核燃料領域,也逃不開對於資金的考量。但目前從鈾礦濃縮到燃料組件的生產較為分散,更不用說中廣核還涉及海外地區,其間涉及高額的運輸、儲存成本。
因此,國家原子能機構也在積極推進在核電相對集中的沿海地區建設核燃料產業園,打造“一站式”核燃料元件生產供應基地。不過原本選址廣東的產業園暫時中止。
另外,本次取消禁止的條例中還包含“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才可從事放射性固體廢物處置活動”,這也為此前擱淺的中法核循環項目合作的再次啟動落地提供了想象空間。
不論是核燃料產業園還是乏燃料處理廠,此前規劃的廠址都在沿海地區,而自貿試驗區中不少也分布在沿海,業內認為有可能是為某個項目鋪路。不過,記者采訪的幾位行業人士都表示暫時未有明確信息。
一位從事相關能源材料研發工作的人士告訴記者,在未來中國核燃料發展方面,還存在兩大需要突破的地方。
“首先是社會大環境,依然存在‘談核色變’,特別是在引進外資的情況下,科普要做得更好。”上述人士指出,在商業上,隨著相關投資,核燃料領域的新技術也逐步出現,特別是當市場主體更加多元之後,不僅在核電站領域,在核燃料領域的技術路線也會存在爭議,“傳統技術與新技術的博弈,老技術形成了完整產業鏈,有時對於新技術是不接納的”。
林伯強表示,外資剛進入會有一定的阻力,但是是一個較長的過程,這些阻力在不斷磨合的過程中會慢慢消失的。另外,能夠進入中國的外資應該都是核電方面是老牌企業,他們的介入可能會在安全的各個方面做得更完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