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核心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科技強國仍任重道遠

2018-07-07
来源:香港商報

  中興通訊日前被美國政府發出制裁禁令,公司一度陷入困境。

  【香港商报网讯】美國制裁中興事件不僅讓國人看到了中國科技企業脆弱的一面,也讓國人看清了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受制於人、被人「卡脖子」的事實。在以清醒的頭腦評估中國科技實力的聲音中,最為引發輿論關注的是中國《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最近發表的一篇演說。劉亞東炮轟「新四大發明」、「全面趕超」、「主體超越」等論調既忽悠了領導,也忽悠了公眾,他認為中國的科技水平與美國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是常識,不是問題,中國應理性客觀地認識自身的不足,並努力解決制約科技發展的3個問題(缺乏科學的武裝、缺乏工匠精神、缺乏持之以恆的情懷)。香港商報記者 朱輝豪

  中國目前在超大電腦、載人深潛、運載火箭等諸多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宣傳雖鼓勁但不可浮誇

  今年3月初,一部講述中國在路橋工程、科技創新、互聯網等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在國內熱映,引發了國人極大的反響,激發了無數國人滿滿的民族自豪感。然而,這種對中國在先進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功引以為傲的樂觀情緒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4月中旬,美國出台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通訊出售敏感產品的禁令,讓這家在中國數一數二的電信設備製造商頓時陷入休克狀態。

  美國制裁中興事件之後,很多中國人方如夢初醒,發現原來中國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仍然受制於人,被人卡住了脖子,有很多領域亟待攻克。美國制裁中興事件不僅讓國人看清了中國科技企業有?脆弱的一面,也讓中國科技界看清了中國在科學技術上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存在的差距。一時間,呼籲中國科技界應以更加清醒的頭腦評估中國科技實力的聲音逐漸出現。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中國《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最近發表的一篇演說。

  劉亞東直言,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這本來是常識,不是問題。可是,國內偏偏有一些人,一會兒說「新四大發明」,一會兒說「全面趕超」、「主體超越」,「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都分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還算得有整有零,說得有鼻子有眼兒。明明是在別人的地基上蓋了房子,非說自己有完全、永久產權。如果只是鼓舞士氣也就罷了,可麻煩的是,發出這些論調的人忽悠了領導,忽悠了公眾,甚至忽悠了自己,這就成了問題。

  應正視自身不足之處

  在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以及指責中國企業竊取美國技術和知識產權之際,劉亞東的發言猶如一聲驚雷,在網絡上炸開了鍋。劉亞東呼籲理性客觀看待中國科技實力,以及認清中國科技力量不足之處的聲音,被外界認為是振聾發聵的。

  近年來,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漸進入到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的階段。眾多的國際評級機構和報告認為,中國在航天、載人深潛、量子通訊、高鐵超導、電子技術、核能、雷射等領域成果顯著,但同時在綠色能源、發動機、精密製造、自動化等領域上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這些舉世矚目的成績當然值得肯定,但是更應該看到差距和不足。」劉亞東說,「我們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飛機,人家半個多世紀前就有了。我們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關的重大項目,比如載人登月,美國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明年整整50年。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的差距。」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近日也表示,中國的科學技術正在快速進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離建成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還有比較大的差距。「這個差距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不是抓住一兩個痛點,攻克一下就可以。而且,我們在努力創新,別人也在創新,所以這個事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不是畢其功於一役的事。」杜祥琬說。

  諸多關鍵技術仍靠進口

  上述劉亞東提及的「新四大發明」指的是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與「四大發明」一樣,「新四大發明」在國內被許多人津津樂道並引以為傲。不過,也有批評者認為「新四大發明」的科技含量並不高,並不足以支撐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強的說法,而且也根本算不上是中國的原創產品。比如,中國的高鐵技術,雖然目前排在世界的前列,但使用的技術來自德國西門子公司、日本川崎重工業及其他外國公司,只不過是在這些技術基礎上加以改進,才擁有了目前在高鐵技術上較為領先的實力。

  美國制裁中興事件,讓國人看清了中國在晶片等技術所栽的跟頭,認清了中國在半導體整合電路技術上的欠缺和落後。根據聯合國貿易統計,中國在2017年進口了2601億美元的整合電路晶片,這個進口數額超過了中國的原油進口。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每年要花費數額驚人的費用購買外國晶片的事實,讓中國已是科技強國的論調陷入尷尬。

  除去今年討論比較多的「晶片之痛」,中國在其他科技領域實力不足的情況也非常明顯。比如,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大國,卻無法實現一個小小零件的完全自主研發和生產,甚至連原子筆筆頭上的「圓珠」都需要靠進口。再比如,作為現代工業的基礎材料的微球,中國也需要大量進口,僅微電子領域,中國每年就要進口價值幾百億元人民幣的微球。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杭州舉行的第二十屆中國科協年會上表示,中國在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方面還有一些新的挑戰,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問題沒得到根本解決,有局部的突破。王志剛稱,未來中國科技創新面臨的新挑戰,比如中國獨立前瞻研判科技發展前沿方向的能力,引導動員全社會創新資源的組織方式,主導定制新技術新產業發展標準規則的能力等。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預測所所長王革表示,通過梳理從美國進口的100項高技術產品,結合中國科技發展和產業發展現狀,中國面臨的短板主要集中在製造、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生物醫藥等六大領域。

  多個因素制約科技發展

  為何中國有那麼多的技術亟待攻克,是否有共性原因阻礙了中國發展這些核心技術呢?劉亞東認為這當中有三種因素:一是缺科學的武裝;二是缺乏工匠精神;三是缺乏持之以恆的情懷。劉亞東指出,科學和技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們之間有聯繫。正是由於缺乏科學的指引,阻礙了中國的技術發展和進步。「中國自古以來只有技術傳統,而沒有科學傳統。技術發明靠的是經驗的積累,或許還有靈機一動。而科學發現是建立在系統的研究、專業訓練的基礎上。」

  「其次,中國缺乏工匠精神。中國人多,但傳統文化裏瞧不起匠人,輕視操作和輕視實踐的思想根深蒂固。」劉亞東說,再次,中國缺乏持之以恆的情懷。浮躁、浮誇是中國科技界的瘟疫。中國很多科研工作者坐不了冷板凳,耐不住寂寞,總寄希望於走捷徑,彎道超車。總結別人的經驗,吸取別人的經驗,少走彎路是對的,也是應該做的,但更多情況下彎道超車是偽命題,往往成了投機取巧的代名詞。

  在制約中國科技發展的眾多因素中,有分析人士認為體制和文化因素也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刻板的教育體制對人才的培養的制約,對中國學生創新能力形成扼殺。此外,中國大專的科研實力不強,對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夠重視,加上「官本位」意識深入人心,研究人員比較急功近利,對科研投入的精力不夠,這些都是最根本的原因。

  需在多個層面解決問題

  那中國應該如何克服在科技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和破除不利的制約因素呢?杜祥琬認為,突破一系列核心技術,應以創新驅動高品質的發展,要求科技工作者做出高水平的工作。他指出,中國的社會治理、科研管理體制機制、科技評價體系等,要有利於科技工作者無後顧之憂,集中精力來做學問。而對科技工作者本身來說,高水平的工作常常是長期努力的結果,需要堅韌不拔的精神,要坐得住冷板凳,力戒浮誇和驕躁。再困難也不要氣餒,不要妄自菲薄;再有成就也不要自滿,不要自以為了不起。

  「為了高水平的工作,還需要創造寧靜的、乾淨的環境,寧靜是利於創新的環境特徵,寧靜才能致遠。同時,需要一種為實現科技強國偉大目標不懈奮鬥的精神動力。」杜祥琬說,「最近常常說到名利雙收,我認為名利雙收是合理政策的結果,不應該是科技工作者內生動力。老一輩的成就告訴我們,以民族振興為己任的奮鬥精神才能真正靠得住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推動科技創新強大的力量源泉,國內外的成功範例都證明了這一點。精神建設是建設科技強國的文化保障。

  杜祥琬認為,科學的發現和技術的創新靠的都是人才,人才創造未來。而源源不斷的創新型人才來自於教育,所以要深度改革中國的教育,解決錢學森之問。「當我們能夠培養出一代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人才,而且能吸引世界各地的高水平人才的時候,我們必將贏得未來。」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關鍵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麼多年來,中國一直將科技創新看得很重,也在努力革新國家科技戰略,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分析人士指出,自主創新被作為一個戰略性的口號提出,意在改變中國缺乏自主知識產權、雖有龐大的製造業但在核心技術方面依然仰賴外國的局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呂薇認為,與世界主要科技大國相比,中國的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偏低,投入來源單一,缺乏具有影響力的科學成果,原始創新能力薄弱,技術供給難以滿足企業對前沿技術創新的需求。對此,中國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進而提高中國的原始創新能力。

  「最近對『卡脖子』的討論比較多,這不是新問題。歷史上,買不來、淘不來的核心技術常常會使得我們自己下大決心搞出來。反之,買得來的常常自己做不出來。」杜祥琬說,在中國,尖端儀器設備多半靠進口。這些技術也有人做,但要想走向規模化的應用,中國要有好的生態。例如,應提倡使用國產儀器設備,儘管它會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這些毛病只有用才能發現,只有用才能改進,只有用得夠多才能趕上世界最好的、品質最高的儀器。

  「在產業層面,中國引進為主,消化吸收不足;在評價體系方面,創新在經濟中的貢獻導向不足。」王革認為,大部分核心技術的源頭來自國外,中國推進自主創新,要明確主攻方向,優化重點產業技術創新生態。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要支持依託企業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