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內地醫藥市場亟需補齊短板

2018-07-09
来源:香港商報

资料图

  新片《我不是藥神》獲得外界一致好評,被譽為內地難得的現象級電影,上映4天票房突破10億。這部以現實主義題材為背景的影片,在感動了諸多觀影人士的同時,也將「看病貴」、「仿製藥」等話題帶入大眾的視野。

  如今,吃不起正版高價「救命藥」、只能通過代購他國低價仿製藥來維持生命的人群,仍然十分龐大。也就是說,高價「救命藥」仍在摧毀?無數罹患重病而無錢醫治的家庭和個人,「因病致貧」的故事仍在持續上演。

  醫藥市場存在短板

  電影不僅反映出內地醫保體系還不夠完善的一面,也反映出內地藥品市場存在很大的短板。這種短板既體現在新藥研發能力的不足,也體現在藥品管理體制上仍然存在很多制約性因素。從醫藥市場的角度而言,藥品的定價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研發新藥的經費,所以一味指責藥品定價過高並不十分公道。眾所周知,新藥的研發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成本高昂,一般中小型製藥公司並不具備研發新藥的能力。對內地而言,雖然可能在資金層面上不成問題,但欠缺研發的技術和人才。

  由於新藥創新能力整體不足,內地很多治療大病的藥品都需要進口。在國外定價很高的藥品,如果加上高額關稅和銷售等環節費用,那在國內市場賣得貴便是很自然的事情。而如果這種高價「救命藥」沒有納入醫保目錄,或者說如果政府沒有在這方面提供稅收減免和相關補貼,很多病人確實是吃不起的。所以為了存活,吃不起正版高價藥的他們,只能想方設法購買相應較為廉價的仿製藥來維持生命。但關鍵的問題在於,正版的新藥都存在專利保護期,如果沒有在法律制度上提供幫助,一個國家的製藥公司是不能隨隨便便仿製的。加上生產仿製藥也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至少就內地而言,仿製藥的研發生產能力仍然十分有限,無論是品類、療效還是價格都沒有優勢。

  中國應該有所作為

  從藥理和藥效上而言,仿製藥並不是假藥,也需要經過規範的研發、生產、審評等一系列的程序。內地將從國外代購回來的仿製藥定性為假藥,是出於對原研藥的專利保護,也是為了規範醫藥市場的管理。但現實中,一面是病人存在對廉價仿製藥的需求,一面是法律執行的嚴謹,所以就不可避免在法與情兩個層面上存在矛盾。

  《我不是藥神》大賣,一方面是內地很難出產這樣一部具有現實參考意義的電影,另一方面是人們希望國家在推動醫療制度改革上有所作為。就在昨日,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聲明稱,各有關部門正積極落實抗癌藥降稅後續措施,督促推動抗癌藥加快降價。這當然不能簡單理解為一部電影的推動,但在欣賞佳片的同時還能看到希望,應當算是雙重的收獲吧。

  朱輝豪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