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央视罕见地曝光了火箭军某地下“秘密基地”,分析认为,地下基地可以大幅提升火箭军战时生存能力。
将指挥枢纽的决战利器藏于地下,并非只有我国如此为之。只不过,由于我国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那么如何扛过敌人第一波核打击并实施战略反击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些曾经一直存在于传说中的地下工程在军迷口中有一个外号,“地下长城”。
隧道可容纳发射车并排而过
视频报道中,对于“地下长城”的展现并不全面。但从寥寥几个镜头中可以看出,火箭军地下洞库内不仅有完备的生活保障设施,还具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帮助火箭军随时反击。
视频中的通道内,可以轻松地容纳两辆导弹发射车并排而过,地下洞库的规模可见一斑。
视频中,央视援引外媒的评价称:“中国的导弹阵地异常坚固,需要几十万吨的钻地核弹,才能将其击穿。”
扬长避短的“地下长城”
实际上,这并非官方第一次曝光相关设施。
政知圈注意到,2009年底,中国国防报同样对原二炮部队修建地下洞库情况进行了部分披露。扬子晚报在后来的转述中还联系到1995年夏天军报的一条不起眼的消息:“数万名二炮官兵经过10多年浴血奋战,终于完成某项重大国防工程。”
历经十数年建设,“地下长城”被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政知圈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分析人士认为,牢固而隐蔽的“地下长城”是中国保存“二次核打击”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中国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如何确保最低威慑数量的洲际导弹在躲过敌方攻击后仍能成功发射,成为火箭军(原二炮部队)最重要的任务。
有媒体指出,中国第一种洲际导弹——东风-5采用加固的发射井方式部署。中国在1979年开始部署东风-5型导弹时,其真假发射井共计24个,但这些保护措施在越来越精密的侦察卫星和越来越精确的防区外导弹攻击面前显得不再有效。如果加固发射井不能确保导弹安全,那么将整个发射阵地完全埋入数百米的地下,显然被原二炮部队认为是可行的方案。
相较之下,美俄两个核大国的核武库建设时间比较早,它们的陆基核力量更多地选择公路机动发射方式。这种随时机动随时发射的“无依托”发射方式,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要远远高于固定发射井。因此,我国在几十年前机动发射技术不成熟之时,打造“地下长城”过程中也有无奈的成分。
时至今日,我国的东风-31AG、东风-41等机动发射弹道导弹已经可以跻身世界先进,是不是就不再需要“地下长城”了?答案没有那么简单。
专家指出,无依托机动发射的弹道导弹打击精度明显低于从固定发射阵地发射的导弹,如俄罗斯白杨-M洲际导弹从井下发射时的命中精度约260米,但是在公路机动时则增至450米。而将机动发射的安全性和固定发射的准确性融为一体的“深埋部署”方式,可以将二者的优点囊括。
据美国“全球安全”网站介绍,所谓“深埋部署”,就是平时为战略核导弹开凿深达数百米的“地下长城”,战时可依托地下网状走廊由轨道车或重型拖车运送导弹、设备和人员至固定地点就位发射,而这一切仅从地面上观察无法发现。
由唯一军级工程部队打造
军改后,二炮部队更名火箭军。
更名后不久,国际在线便刊文披露称,这些地下工事正出自被誉为“导弹筑巢人”的火箭军某工程部队,它是全军唯一一支军级建制的工程部队,担负火箭军所有导弹阵地和部分军委、战区地下指挥工程施工任务。
上述的任务描述不难想象,这支部队所执行任务多为军事机密。因此,作为工程部队虽然在军内级别最高,但是他们却必须保持隐姓埋名的低调。
更有意思的是,在美国五角大楼,有一个机构专门负责收集并评估中国“地下长城”的情报信息,火箭军工程部队的行踪更是美国人盯梢的重点。因此,这支部队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部队挺进何方,都不能告诉亲人;无论官兵在做什么,都不允许公之于众。
被隐藏的不仅是涉密任务,还有这些“筑巢人”的辛酸。
在少有的媒体专访中,上述部队中一名普通的工程兵袒露了心声:“等工程竣工了,我一定要躺在太阳底下晒上三天。”由于常年身居地下加上坑道潮湿,许多战士都患有程度不一的关节炎、风湿病以及皮癣等职业病。
更令人心痛的是,在过去五十多年的时间里,火箭军工程部队累计有近4000名官兵因公伤残,510名官兵因公牺牲,318名被评为烈士。在这些默默无闻的“地下工作者”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平时就是战时,施工就是打仗”。
美国都有哪些地下指挥部?
正如开头所言,将战略力量、战时指挥部深藏于地下,是各国通行的做法。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先进的,莫过于美国的防空司令部——夏延山核掩体。同时,这里也是世界上惟一的全天候负责监视太空中围绕地球运行的8000多个人造物体的监控中心。有趣的是,十八大后,中国前国防部长常万全还曾受邀参观过上述司令部。
事实上,这座隐藏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夏延山山洞内的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现代的军事指挥中心是冷战“核阴云”催生的产物。1958年5月,美国和加拿大签订协议,成立了用于监视和警戒苏联洲际导弹和远程轰炸机的“北美防空司令部”,监视网设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境内,数据处理中心依照靠山隐蔽、易防御、难摧毁的原则选在了夏延山山体内。
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曾向媒体介绍,整座大山已被“掏空”,内部建有15座高楼。整个北美防空司令部都由30毫米厚的钢板拼焊而成,底部由近百枚大型弹簧支起,以便于承受住天然地震或遭到核攻击时的强烈震动。顶部和四周都被厚达数百米的花岗岩包围,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掩体。通往外界的大门厚达2米、由钢筋混凝土制成,一旦关闭后则“与世隔绝”。此外,上述司令部内常备有大量水、食物甚至是空气,可供近千人在不更新补给的情况下工作30天。
实际上,在冷战期间,包括前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国家都有大量的军用核掩体。而除了夏延山掩体,美国还拥有白宫地下指挥中心、战略空军司令部等诸多地下掩体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