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上周三(8月22日)於華盛頓重啟貿易談判,一如所料於23日低調結束,沒有達成任何成果。事實上雙方之前都對此次談判不抱幻想,派出的談判代表層級也遠低於此前的談判,顯示這大概只是一次摸底和溝通性質的談判,雙方都想探探對方的底線而已。談判後有媒體報道說,有中國官員表示11月美國中期選舉前都不會再有談判,為貿易戰的快速解決蒙上了一層陰影。
談判結束的當日,中美兩國按原定計劃再向對方的16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關稅,貿易戰逐步升級的趨勢沒有變化。
從雙方的態度看,雙方都在等待對方頂不住壓力向自己妥協,比如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就認為美國比中國有更多子彈(可徵稅商品),經濟也更強勁,因而會在對峙中佔據上風.。中國方面則認為,美國的要求涉及經濟主權,不能妥協,只有打到傷害足夠大,泰國願意妥協的才是出路。
根據雙方的取態,貿易戰短期有轉機的可能不大,只能等到接近年底看雙方的內部壓力是否會令其政府的態度有所轉變。對金融市場而言,就是貿易戰對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壓力將長期存在。
據媒體報道,8月20日中國政府相關資金進入A股市場干預近期跌勢,買入大盤藍籌股,以支持股市。報道指,相關資金入市只是為了維護市場穩定,並非為了推高股價。從股市走勢看,上周A股明顯開始轉強,走勢趨於穩定,初步扭轉了之前持續下跌、不知底在何處的恐慌心態,令近期的疲弱走勢有見底可能。
政府相關資金入市是穩定股市的其中關鍵一步,近期內地和香港股市在中美貿易戰的負面衝擊和經濟放緩的壓力下,走勢看上去似乎進入了負面循環,對經濟的悲觀預期→各路資金拋售→引起跟風沽空和斬倉→加劇股市跌勢和悲觀心態→進一步惡性拋售,如果沒有政府相關資金入市穩定市場,吸納那些恐慌性拋盤和沽空盤,打斷跌勢的惡性循環,股市自身很有可能走出大幅偏離經濟基調的跌跌不休走勢,影響經濟和金融的穩定。
另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8月24日表示,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重啟逆周期因數,消息刺激人民幣離岸匯價大升約630點子,升幅接近1%。對投資者來說,逆周期因數最直觀的作用就是打斷人民幣匯價下跌和悲觀預期之間互相加強的關係,令悲觀預期無法直接轉化為匯價下跌,使得看淡人民幣的投機資金的投機難度大增;也會令人民幣中間價相對穩定,增加人民幣持有者的信心,對金融市場穩定有利。
由於人民幣匯率的下跌常常與資金外流有一定聯繫,因此疲弱的人民幣通常會對金融市場穩定有負面影響,股市的投資者容易因擔心資金外流而信心不足,導致股市疲弱;債市的投資者同樣會因擔心資金外流而離開債市,影響債市的穩定。
逆周期因數的引入,客觀上有穩定匯價的作用,而穩定的匯價又在一定程度上會產生穩定投資者預期的效果,對穩定內地和香港股市有利。
重啟逆周期因子效果顯著
我們認為,中國政府近期採取的政府相關資金入市支持股市和重啟逆周期因子穩定人民幣匯率的兩招,抓住了近期金融市場波動的牛鼻子,有機會扭轉前一段時間股市持續疲弱的現象,令股市找到階段性底部。
貿易戰以來,中國政府為穩定經濟和金融採取了不少措施,但在股市方面效果明顯差強人意,就連美國特朗普總統也用內地股市大跌作為美國在貿易戰中佔有優勢的證據。股市不穩定的原因,關鍵之一就在缺乏長線資金買入,而本應作為市場主力的各類機構,出於各種各樣的考慮和自身利益,很難承擔維護市場穩定的重任(當然政府也很難要求它們放棄自身利益去維護市場穩定)。如果沒有政府相關資金入市穩定市場,慣於追漲殺跌的各路資金有極大的可能會按其悲觀預期繼續沽空,將市場殺到嚴重偏離經濟基本面的位置,對政府穩定經濟和金融的努力造成負面影響。
在市場出現極度悲觀和恐慌的時候,指望市場利用自身的力量恢復正常,可能性不大;在極度悲觀和恐慌的情況下,市場有更大的可能會發生非理性的惡性拋售,令投資者產生重大的財富損失,進而影響經濟和金融的穩定。因此,在市場出現非理性恐慌的時候,政府有必要動用長線資金入市穩定市場,而且政府的入市維穩不應是一次性的權宜之計,否則一次性維穩之後,市場仍然會重蹈覆轍、再次下跌,而應該是一個持續的策略,一直維持到投資者的信心完全恢復,市場恢復正常運行才停止。政府維穩資金也不應急於退出,否則在市場尚未完全穩定下的匆忙退出,又將帶給市場重大壓力、甚至導致前功盡棄。
現在政府動用相關資金進入股市維穩和重啟逆周期因數,為市場提供了長線做多資金,又穩定了資金外流的預期,對穩定股市有極大幫助,由於政府相關資金理論上只要有需要就可以無限供應,因此股市看淡沽空的力量將會因為勝算不高而收斂,而願意長線買入的投資者則會受到鼓舞,有利於股市在政府資金入市水平附近形成階段性底部。
參考歐美和日本救市經驗,政府相關資金(央行資金)入市除了在市場恐慌時起到穩定市場、保護投資者財富的作用,還可以有以下效果:
首先是向實體經濟注入資金,由於上市公司一般是實體經濟中經營較好的企業,政府資金入市購買優質上市公司股票和企業債,相當於將資金通過上市公司注入了實體經濟,方便了上市公司融資,帶動了股市穩定。而股市活躍、走勢健康,可以令更多的上市公司融資得益,協助實體經濟發展。內地經濟長期存在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管道不暢的問題,股市長期走熊,明顯限制了企業利用股市融資、吸引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功能,因此,政府相關資金入市,推動股市健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會有助於解決向實體經濟注入資金的問題。
政府應助擴大內需
其次是製造財富效應,擴大內需。政府相關資金入市,購買優質上市公司股票和企業債,推動股市健康發展,可以製造財富效應,改善內需。內地經濟的成功轉型、降低對出口的依賴,有賴於一個持續增長的內需市場,而持續增長的內需則需要持續增長的財富支持,在股市本身創造財富能力不足時,利用政府相關資金入市,推動股市健康發展,增加股市創造財富效應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協助改善內需。內地的股市投資者是內地消費能力最強的一批人,如果能夠有長期的正財富效應,必定會顯著增加內需消費。美國經濟金融海嘯後的復蘇增長就在相對程度上依賴股市製造的財富效應,持續走牛的股市製造的財富效應,推動了美國的內需增長,進而推動了經濟復蘇,這個經驗值得關注。
政府相關資金(或央行資金)入市穩定市場,進而推動股市健康發展、製造財富效應、增加內需,是很多發達國家金融海嘯後行之有效的經驗,也是中國政府推動內需、發展實體經濟,可以考慮選擇的方向之一。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楊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