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811

【国际锐评】“酸葡萄心理”难挡中非务实合作的步伐

2018-09-05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

  中非合作论坛这两天在北京迎来“成人礼”。18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和媒体始终对中非合作抱着观望、质疑甚至抹黑的态度,但是中非也始终迈着坚定步伐,不断收获务实合作的成果。就在本次北京峰会前后,人们注意到,一些过去对中非合作唱反调的西方媒体和智库,开始发出客观报道,发布理性的分析报告。

  所谓“债务陷阱”问题,是西方媒体对中国在非洲投资的主要质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中国非洲研究项目在2015年曾“敲响警钟”,称非洲国家可能无法偿还中国的贷款。然而,不久前该研究项目发布报告认为,中国贷款不是非洲债务问题的主要诱因,非洲国家的债务来自众多国际金融机构,并不是哪一家直接导致的。

  所谓“中国投资项目不给非洲创造就业”的报道,也常见诸西方媒体。对此,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最近援引麦肯锡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在非洲大陆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近三分之二的中国公司还给当地员工提供技能培训。该报告调查了8个非洲国家1000多家中国公司,结果显示这些公司89%的员工是非洲人。

  所谓“中国模式不适合非洲”这一观点,近日又在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发的文章中出现。与之相左的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中国模式”在非洲大陆有很多重要的拥趸者。BBC援引非洲开发银行行长阿德西纳的话称,“很多人对中国感到焦虑,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中国是非洲的朋友”。它还引述加纳投资专家科图的话,称“非洲在与中国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达成了一些真正的双赢项目,而且,这些项目不必像历史上和西方国家的合作一样要接受附加条件。”

  科图的话印证了中国在对非合作中一向遵循的“五不”原则,即: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虽然西方对中非合作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中国坚信“中非合作好不好,只有中非人民最有发言权,任何人都不能以想象和臆测否定中非合作的显著成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对中国在非洲做出的努力的批评,纯粹是“酸葡萄心理”。

  非洲被誉为“希望的大陆”。当摆脱战乱、饥饿、贫困和落后的非洲开始走上发展之路时,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高度重视与非洲的合作,除中非合作论坛、欧非峰会之外,阿拉伯—非洲峰会、南美洲—非洲峰会、美非峰会、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土耳其—非洲合作峰会等也应运而生。对于外界与非洲的不同合作模式、合作内容,中国从来持开放态度,乐见非洲在国际合作中发展。

  中非合作已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既坚持中非合作的“五不”原则、“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也重视改善民生、重视发挥民间投资引领、重视增强非洲国家造血功能。当前,基础设施落后、资金匮乏、人才短缺是制约非洲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瓶颈。谁帮助非洲解决了三大瓶颈,谁就是非洲的真正朋友和可靠的发展伙伴。

  正是应非洲发展之亟需,在全面落实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确定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基础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峰会上提出,未来三年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对非合作将重点实施涵盖产业促进、设施联通、绿色发展、和平安全等领域的“八大行动”。无疑,这些行动将助力非洲增强造血能力,打破发展瓶颈,开拓独立自主发展的新空间,推动中非合作进入又快又好的发展轨道。难怪南非国家电视台评论称,中国对非合作看得见、摸得着,不开空头支票。

  今天,迎来“成人礼”的中非合作论坛,体现出中国与非洲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致行动。中非人口加起来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只有中非实现和平发展、共同繁荣,人民的福祉得到提升,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看,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活水”,为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改善国际秩序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注入不竭的活力,也为多边合作树立了典范。正如尼日利亚《先锋报》所指出的,中国通过行动,身体力行地维护全球秩序;与殖民者及西方的新殖民主义不同,中国人告诉人们,蜡烛不会因点燃其他蜡烛而失去亮度,而是让世界变得更加光明。(作者:国际锐评评论员)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