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亞運之後的三個建議

2018-09-07
来源:香港商报

  趙陽

  雅加達亞運會,香港代表團共榮獲46枚獎牌,創出歷史佳績。同時,我在想:今次亞運會的成功實踐和良好示範,對於香港今後體育事業的發展有哪些啟示?我十分認同體操項目衛冕冠軍石偉雄的賽後發言:「知道不少本地家長不欲子女在體育發展,但放手讓子女做喜歡的事或追尋目標,才是最佳選擇。」這句話,道出了體育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持久動力。

  港運動員較倚重內生動力

  與內地不同,香港體育運動發展的內生動力更大程度上源於個人的興趣和愛好,較少受到「金牌指標」、「唯獎牌論英雄」的影響。被媒體譽為「香港最強大腿」的李慧詩曾說:「一開始是為了開心才開始,回想起這些開心的片段,便可克服辛苦,也就能捱過厭倦。」極少聽到香港的運動員分享入行經歷,是因為「被父母的期望所逼迫」或是羨慕哪一個體育巨星的商業成功和品牌價值。正是這種拋卻功利、讓體育回歸「力」與「美」的初心和純粹,讓香港的運動員在競技黃金期過後,比較容易憑藉自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積累,在社會上找到位置,更好地發展自己。李慧詩30歲後開始學習鋼琴,重拾童年夢想;即使沒有在國際大賽拿到獎項的專業運動員,也通過繼續深造後在政府部門、專業機構等持續實現人生價值。從這一點來看,原本職業體育發展所面臨的「運動員退役後怎麼辦」等難題,通過遵循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尊重個人的初心和選擇,就可以較大程度從源頭上解決。

  不過,正如石偉雄所擔心的,不少本地家長不希望孩子在體育方面發展,這就需要政府部門主動作為、創造條件,盡可能地讓家長打消顧慮,尊重並支持孩子對體育的興趣和特長,讓「心」跟愛一起走,追尋體育方面的發展。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的建議:

  優化硬件基建與軟件體制

  一是要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精準發力。香港用地緊張,但即使如此,政府在開展市政規劃時已經盡可能考慮社區的體育鍛煉所需,幾乎每一條街區都有公共健身場地,儘管大小不一,但對於普及全民健身的意識、建立全面健身的導向,其作用不可小覷。下一步,要在增強全民體制、激發體育興趣方面,加大基礎體育設施的投入力度,要有針對性地精準發力。比如,在條件適宜的郊野公園,增加體育公園的功效,吸引家長和孩子利用親子時間培養體育興趣。再比如,對於願意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的學校,政府可以給予精準補貼,以緩解公眾體育設施訂場難題。如港島和九龍網球場地訂場極其緊張,而筆者家附近的港大體育館,辦理社區卡要接近7000元一年,這還不算每次打球需要繳納的場地費,價格着實不菲。

  助雙軌發展 振體育文化

  二是要在學業與運動雙軌發展上大膽創新。香港教育大學已經在這方面作出了嘗試:自2010年起已「破格」放寬入學要求,招收精英運動員修讀教大課程。同時,全力支援運動員在學業及運動雙軌發展,例如提供額外網上教材及視頻供運動員上課,必要時又會專程提供補習,令他們能維持學業進度。政府部門應該協助香港各高校,從體制機制上大膽創新,以設立獎學金等各種形式,除了資助更多的精英運動員修讀碩士或博士課程,也要支持一定範圍的職業運動員修讀技能型專業課程,更好地打消家長們不希望孩子在體育方面發展的後顧之憂。

  三是大力弘揚體育文化中蘊藏的城市精神。香港運動員在亞運會上取得了驕人成績,媒體除了聚焦成績本身外,更要注重發掘運動員在競技體育中展現出的「力」與「美」,他們的拼搏故事,他們的心中大愛——愛祖國愛香港愛生活。記得李慧詩在里約奧運會跌倒後繼續參賽、奮力爭取名次,堅毅不屈的精神十分激勵人心。猶記得當年很多學生在作文中寫道:「這就是獅子山精神的代表」。大力弘揚體育文化中蘊藏的精神,對於我們這個城市的發展和未來,不僅必要,而且意義深遠。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