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从葵花说开去,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嗑瓜子的?

2018-09-29
来源:青阅读

  我一朋友,从新疆旅游回来,跟我说起,在伊犁新源看到一望无际的葵花田足有15公里长,这一辈子都没看到过那么多的葵花。我听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对美景的向往,而是追问一句:“葵花?”跟着脑子里跳出来的是一首蒙童初学的宋诗,几乎人人会背: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随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宋·司马光《居洛初夏作》

  朋友看出我在迟疑,加一句说:“葵花呀!”我随即醒悟过来,他说的葵花是向日葵,而非我脑子里闪过的种种葵花。

  我想起来了,其实在我小时候,日常语境里的葵花,也是指的向日葵,并且在当时,都只说葵花。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有一部电影名叫《向阳院》,讲的是居委会管辖下的街道组织取名“向阳院”,负责居民的文体活动、文化生活。那时候电影少,一部电影上映每个人都看,电影是文化的风向标。上映之后,国内大中城市的街道都成立了向阳院,出墙报、黑板报,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很是热闹了一阵。既名向阳,刊头刊脚和栏边的装饰画便都是向日葵,这是我脑中最早的有关向日葵的记忆。

  过了几年,音乐舞蹈剧《东方红》复映,片中葵花代表着阳光,照耀着中华大地,葵花元素随处可见,由演员手里的绸扇和变化的阵形组成的葵花图案、大会堂穹顶的藻井也是葵花图案。

  《东方红》上映前后的十多二十年间,葵花向阳的特点被无限放大和重复,代表的是意识形态的高度浓缩。但向日葵简称葵花,倒不是从这时候起始,它其实非常早。汪曾祺先生在散文《葵与薤》中就写道他的家乡人只知道向日葵,他们那里叫作葵花。推算一下他说的时间段,估计上个世纪30年代便有此叫法。

向日葵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又名丈菊、迎阳花、朝阳花,菊科向日葵属一年生高大草本,高1-3米,头状花序极大,茎约10-30厘米,花期7-9月,果期8-9月。原产北美,世界各国均有栽培,种子含油量高,供食用。

  曾经葵花向阳的符号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了几十年,慢慢隐到了背景里,无意中被一句聊天时的闲语提起,背景图案像被施了彩绘,一朵一朵,勾线描色,浓墨重彩,又绽开在记忆里。

  葵花在古代,通常指的是蜀葵或黄蜀葵。蜀葵花色多变,有深红、浅红、紫、白、墨紫、深浅桃红,至黑者如墨、蓝者如靛等等,变幻莫测。花形又有单瓣、复瓣、重瓣、五心、重台、剪绒、锯口、细瓣、圆瓣等等,园艺品种数不胜数。黄蜀葵只得一种黄色,因得名黄蜀葵,并不是蜀葵中黄色的。

  蜀葵是两年生草本,先一年的植株地面部分枯死后,第二年春天在根部会重新长出侧枝,春末时长到一人高,夏初即开花,一直开到夏末八月。司马光在四月里看到的葵花,应是蜀葵。黄蜀葵七、八月开花,开到十月,因此黄蜀葵又名秋葵,宋人薛朋龟有《咏秋葵》诗:“黄存秋后色,赤抱日边心”。黄花秋开和向日的特点一个不落,是确定无误的黄蜀葵。


  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又名秋葵、黄葵花,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2米,花大,淡黄色,直径约12厘米,花期8-10月。

  黄蜀葵也叫黄葵花,唐朝李涉的《黄葵花》诗形容它是“新染鹅黄色未干”,它的黄色比较淡,因此是新染的,是鹅雏的嫩黄色。又因黄蜀葵的花形为五瓣重叠作喇叭形,开不大,即使是盛开时,也是一个大喇叭,从侧面像是一个斗笠形,李涉那首诗的下半联便由此生发:“好逐秋风上天去,紫阳宫女要头冠”。黄蜀葵花戴在头上,就是一顶浅金色的道家头冠。黄蜀花的花形从侧面看,像一只宋人喝茶的斗笠碗,因此又叫“侧金盏”。

  宋人多写过咏黄蜀葵花是侧金盏的诗,如姜特立的《侧金盏》:“浅浅娇黄向日开,枝头斜挂几金杯。细详名字并花意,不醉花间不得回。”花黄、侧盏、向日几个特点一一点明,不会弄错。又如姚孝锡的《蜀葵》诗,咏的是蜀葵,说的是黄蜀葵:“倾心知向日,布叶解承阴。空侧黄金盏,谁人与对斟。”既曰侧金盏,可知是黄蜀葵。

  抓重点是定种的依据,比如晏殊的这首词,连个名字都没有,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说的黄葵是黄蜀葵:

  秋花最是黄葵好,天然嫩态迎秋早。染得道家衣,淡妆梳洗时。

  晓来清露滴,一一金杯侧。插向绿云鬓,便随王母仙。

  ——宋·晏殊《菩萨蛮 其二》

  秋花、黄葵、侧金盏、黄道冠,几乎把黄蜀葵所有的特点一网打尽了。可见在宋时,秋葵、黄葵、黄蜀葵、侧金盏几个名字通用,也包括葵花。如刘敞的《葵花》诗:“白露清风催八月,紫兰红叶共凄凉。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太阳。”时节已是白露霜,黄花依旧向太阳。


  蜀葵Althaea rosea,又名蜀季花、一丈红,锦葵科蜀葵属二年生直立草本,高达2米,花大,直径约6-10厘米,花有多色,花期2-8月。

  但葵花向阳这个概念,本来是借来的,最早说的是葵叶向日,《左传》中记载孔子说的“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便是。鲍庄子是齐灵公的大臣,齐灵公的母亲声孟子和庆克有私情,庆克着女装在宫中出入,被鲍牵发现,庆克羞惭,久不入宫,声孟子怀恨在心。齐灵公八年伐郑,命高无咎、鲍牵守国。灵公班师,兵至城下,高无咎、鲍牵关闭城门,一一盘查进城之人。声孟子趁机说高鲍二人有不臣之心,想立太子为新君。齐灵公一听,不问青红皂白便砍了鲍牵的脚,驱逐了高无咎。因此孔子说鲍牵的智力还不如葵,葵还能使叶向阳,卫护根足。

  葵叶向日不是特例,植物为了能多受日照,最大程度进行光合作用,叶子会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而左右转动,不独葵叶使然。但葵叶大,向日性肯定比细长的韭菜叶更为明显。

  葵原是百菜之王,北宋时,长于江南的小白菜(青菜、油菜)和来自西亚的芜菁杂交,培育出了大白菜。大白菜基因里带了芜菁耐寒抗冻的优点,可露天越冬,广泛种植于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百菜之王的名号慢慢移到了大白菜头上,葵菜悄悄退到了西南一角,渐渐消失在历史书中。到了明朝李时珍撰《本草纲目》,索性把葵从菜部移到了草部,估计他是没有吃过了。随着葵的隐退,它几个特点被移植到了别的植物身上。一是葵倾日,成为蜀葵、秋葵的标志,只是葵叶换成了葵花;二是葵叶滑,凡是煮后叶滑糯腻的菜都有葵名,如落葵(木耳菜)、凫葵(莼菜)、龙葵等;三是葵叶多歧,蒲葵、天竺葵、鱼尾葵、散尾葵等被命名为葵便是为此。


  冬葵Malva crispa,又名葵菜、冬寒菜,锦葵科蜀葵属一年生草本,高1米;花小,白色,直径约6毫米,花期6-9月。

  葵叶多分歧这一点在黄蜀葵上凡为明显,黄蜀葵的叶子掌状深裂,有5-9个分歧。唐朝张祜有一首《黄蜀葵花》的诗,第一句是“名花八叶嫩黄金”,八叶是指它的叶子分歧多,一片叶子有八个尖角。如果不看花,单看叶,黄蜀葵的叶子和掌状全裂的大麻叶有些像。有一年我在屋前种了几棵黄蜀葵,才长齐叶子,还没等到看“唯有葵花向日倾”的美好秋日,就被巡查的片警看到,马上拔个干净,一边拔一边说:“居然有人在小区里种大麻!”

黄蜀葵

  明朝是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原产于北美洲的向日葵被西班牙探险家于1510年带往欧洲,一百年后大明朝刊印的《植品》中便有了记载:“又有向日菊者,万历间西番僧携种入中国。干高七八尺至丈余,上作大花如盘,随日所向。花大开则盘重,不能复转。”比《植品》稍晚的《群芳谱》中把它叫作丈菊、西番菊、迎阳花,还描写了花盘,“只生一花,大如盘盂,单瓣色黄,心皆作窠,如蜂房状,至秋渐紫黑而坚,取其子中之甚易生。”现代人从小见惯了向日葵,一点没意识到这硕大如盆的葵花原来是一朵菊花,倒是明朝人初见此花,一眼就看出它的本来面目,但这时候还没说可以取子为食。

  向日葵之名,始见于明末文震亨的《长物志》:“一曰向日,别名西番葵。”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花镜》中,可以知道当时人是怎么看向日葵的:“向日葵亦名西番葵。六月开花,每干顶上只一花,黄瓣大心,其形如盘,随太阳回转,如日东升则花朝东,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日西沉则花朝西。结子最繁,状如蓖麻子而扁。只堪备负,无大意味,但取其随日之异耳。”

  看作者这样细细描写向日葵,觉得很是有趣。对现在的人来说,向日葵是再熟悉不过的花,嗑葵瓜子,吃葵花籽油,还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向日葵的无限崇拜和图腾,向日葵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品,可是清初人说它“只堪备负,无大意味,但取其随日之异耳”,把向日葵当成了一件新鲜玩意儿,既不说它花大花美,又不说它瓜子好吃,只是取它向日而倾的特异性和趣味性,在花园中聊备几株,以充玩赏,还觉得“无大意味”,实在是有趣得很。要到道光年间,才有吃葵瓜子的记载。


  向日葵作为油料植物被人倍加重视要到1716年,英国人从葵花籽中榨取油脂成功,从此世界上开始有了葵花籽油。中国要到1950年代中期,从苏联引进油用型品种的向日葵,种植面积和产量才大有发展和提高。此前300年虽有栽培,主要当作观赏植物,和成熟后嗑食种子。向日葵的种子简称瓜子,若单说瓜子,只能是葵花子,而不是西瓜子、南瓜子。有趣的是,向日葵连瓜都不是,它是一朵菊花。当《笑傲江湖》里令狐冲初遇武当派三位道长,被说了一句“令狐瓜子?为什么不叫阿猫阿狗?瓜子花生,难听得紧”时,我想金庸写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瓜子一定是葵花子而非西瓜子。

  唐朝韩偓有《黄蜀葵赋》,开篇第一句是“色配中央,心倾太阳”,光看这两句,用来描写向日葵那是恰如其分,即使放到《东方红》的年代也找不出任何毛病。有了向日葵的存在,再看这句形容黄蜀葵倒觉得有点名不附实了。宋朝人在把蜀葵和“葵倾日”、黄蜀葵和“葵向阳”画上等号之时,大抵是想不到几百年后向日葵会成为葵花一名的专属持有者,黄蜀葵则被彻底遗忘。现在若是有人指着黄蜀葵说这是葵花,肯定要被旁人笑掉大牙。

  当杜甫写“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时,也不会想到秋天的肥滑葵菜在后世变成了“lady's finger”,一种原产西非和埃塞俄比亚、直译为“美人指”的秋葵,因果荚富含多糖不被人体吸收,而成为都市人的减肥食物大受欢迎。

秋葵

  文| 蓝紫青灰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