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郴州市委、市政府將莽山林管局徹底下放宜章縣管理。宜章縣以莽山林管局體制機制改革為契機,成立了「大莽山旅遊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積極推動莽山旅遊整體招商引資。2017年1月,宜章與北京中景信旅遊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擬投資30億元對景區及配套設施進行提質升級。這一項目落戶莽山,標誌着莽山將開啟以旅遊轉型升級為代表的「第三次創業」的新征程。
除了發展大莽山旅遊,宜章縣還立起「生態富農、精準扶貧」的旗杆,特色農業逐步形成,生態產業脫穎而出、異軍突起:臍橙20.3萬畝、茶葉6.2萬畝、油茶8萬畝。旅遊、臍橙、茶葉、油茶等「四大產業」初具規模,如一個個富民的「山頭綠色銀行」,帶動一批接一批的貧困戶「脫貧」。(李銀明 唐勇平 劉從武 陳星)
莽山-湘南粵北正在崛起的旅遊目的地
莽山集山水之神韻
莽山地形獨特,山峰尖削。
莽山以林海莽莽、蟒蛇出沒而得名。莽山位於湖南省最南端的宜章縣境內,南嶺山脈北麓,總面積2萬公頃,東、西、南與廣東省乳源、連州、陽山相鄰。莽山地形複雜,山峰尖削,溝壑縱橫,境內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50多座,是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這裏自然景觀獨特,集山水之神韻,掇幽林之深秀,令遊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宜章縣委書記王建球(左前)在莽山景區施工現場調研。
2017年1月12日,宜章縣人民政府與北京中景信旅遊投資集團公司簽訂《莽山文化旅遊產業開發合作協議》,總投資30億元的大項目成功落地莽山,計劃分兩期重點打造莽山景區,主要實施觀光索道、懸空棧道、垂直升降機、主題酒店等項目建設,力爭用3-5年的時間成功創建莽山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並將莽山景區打造成為湘粵首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山嶽型旅遊目的地。
正在建設中的莽山五指峰索道,採用世界頂級工藝,最新一代控制系統,是國內單線最長的全進口索道裝備。「我們將以此為標誌,配套完善各項旅遊設施,將莽山景區打造成湘粵首席、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旅遊目的地。」9月14日,中景信莽山景區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輝告訴記者,「中景信不僅擁有中信產業基金強大的資金支持,還匯集了一批來自黃山、張家界等全國5A景區以及大型旅遊集團的高層精英,同時還聘請了中國旅遊界頂級專家,為莽山景區項目的頂層設計和未來發展出謀劃策。」
9月23日,隨着廣深港高鐵的開通,香港市民乘坐高鐵到內地旅遊更加便捷,香港市民到莽山旅遊只需2個多小時車程。
臍橙龍頭引領 產業脫貧成效顯著
宜章縣發展臍橙種植,帶動農民脫貧增收。
宜章,地處五嶺之一的騎田嶺南面、羅霄山脈西面、南嶺山脈北面,有「楚粵孔道」之稱,山多地少水田更少,加之農民普遍缺致富路子、缺主導產業,許多家庭徘徊在貧困線邊緣。
「傳統農業只能糊口,規模農業投入大、見效慢、財稅貢獻小,但生態富民效果顯著、期限長,比如油茶,可採果80年以上,是可持續的、藏富於民的產業,同時生態效益好,可較長期讓貧困戶脫貧致富。」據宜章縣委書記王建球介紹,全縣800米以上山地面積約為15萬畝,全部規劃種植茶葉,800米以下山地面積約為40萬畝,規劃發展臍橙和油茶,這三大產業是目前重點扶持、推動、宣傳的產業,是綠色的生態產業與精準扶貧融合的扶貧項目,是促進農民脫貧增收致富的好產業。
2002年,該縣開始發展臍橙種植,並逐年擴大規模,先後獲評農博會金獎、中國健康食品A級產品、暢銷優質農產品金獎、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等,帶動農民脫貧增收。
位於宜章縣城郊區的宜章平樂山莊,是集臍橙、農家樂、鄉村旅遊一體發展的典範,該休閒農莊帶動了1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其中貧困戶陳傳波經公司推薦培訓,拿到游泳救生員資格證,不僅要管理好臍橙園,夏季還是山莊游泳池的專業救生員。
臍橙的成功,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思路:效益是根本,政府引導支持是保障。2017年3月,該縣強力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工作,農產品有機綠色化,進一步提升了品質;今年3月,一批10噸展翔公司綠色臍橙出口至香港。宜章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潤槐激動地說:「這一次的突破對於宜章臍橙的品牌創建和產業推動有着重要意義,我們已經邁出了開闊的第一步。」
目前,宜章臍橙年總產量10萬餘噸,產值達5億元以上,帶動2萬餘人就業,可輻射帶動約4.5萬人脫貧,產業效益明顯。
小小茶葉撐起農民致富路
一片小小的茶葉撐起了農民致富路。
近年來,郴州市宜章縣把茶葉產業作為現代農業、生態富民的綠色產業,按照紅茶帶、紅茶生產重點縣等發展要求,以南部率先、中部崛起、東部開發的思路,着力擴規模、提品質、創品牌,培育支持了一批茶葉產業和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通過三年的發展,宜章縣的莽山紅茶已然成為撐起農民致富的幸福之路。
宜章是湘南優質紅茶帶、湖南紅茶重點生產縣。談到茶葉,宜章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李進勇說:「以前宜章都是種綠茶,這些年根據市場需求,圍繞提質增效,提升經濟效益,我們經多次測試,加工成紅茶更有品質優勢,莽山紅茶系列產品,在湖南省紅茶中嶄露頭角。宜章茶葉現以紅茶為主、綠茶為輔,產品主要銷往粵港澳、郴州、長沙等地,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天塘紅茶基地,眼所及之處一大片梯形茶田,頗為壯觀。「這裏生態、土質、交通條件好,氣候氣溫也和廣東英德很接近,」和宜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東亮笑談道。英紅九號是一個成熟的品種和品牌,四大紅茶之一。
據統計,該縣共有龍頭茶葉企業8家、茶葉專業合作社26家(其中一家國家級合作社)、16家大中型茶館,其中多家企業獲QS認證、健康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多個產品獲湖南省著名商標、湖南省馳名商標;連續多年全縣多個茶樣獲「中茶盃」全國名優茶評比紅、綠茶類獎項,入選《2015年度、2017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
茶葉產業的蓬勃發展,與政府明確的思路和有力的政策引導密不可分。2008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把茶產業的發展作為調整縣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貧困山區茶農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為此還專門成立了莽山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和宜章茶業協會,先後投入4000多萬元引導獎勵茶葉開發。
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茶業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1帶N」的方式與貧困戶結成聯股、聯利共同體。已簽約貧困戶5000多戶,帶動1.5萬貧困人口脫貧,全縣茶葉產業收益農戶上萬戶。
「有了茶基地,我既有了土地承包費收入,又有每月2500多元打工收入,還可以照顧好家庭,很快能脫貧了!」天塘鎮滿堂村村民林石華說。
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6.2萬畝,2017年全縣茶葉產量1580噸,產值近5億元,市場前景非常廣闊,一片小小的茶葉撐起了農民致富路。
油茶再煥生機 打造生態致富格局
宜章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潤槐(左三)在油茶基地現場指導。
油茶已成為宜章農民增收重要產業之一。
相比臍橙和茶葉,宜章的油茶產業起步較晚,發展卻有井噴之勢。宜章縣林業局負責人介紹,油茶本就是宜章的傳統經濟作物,但上世紀80年代末逐步消失,隨着植物油需求的興起,油茶種植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都十分突出,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是目前形勢下最好的選擇。
「煤二代」黃勇,2009年投資300萬元,在漿水鄉溫塘坳的1600畝荒山上種油茶,成立皓翔農林產業有限公司,2014年迎來了首次豐收;去年,油茶基地還通過了國家的有機認證。脫下產煤重點鄉鎮灰暗的「黑大衣」,現在的漿水鄉,滿眼望去都是綠意。
2016年3月,黃江富等12位縣人大代表提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我縣油茶產業發展的議案》,縣林業局、縣商務局、縣經科局深入山頭實地察看,與部分縣人大代表、油茶種植加工戶座談,了解油茶產業發展情況、聽取意見建議,並先後赴永興、常寧、耒陽考察學習油茶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縣政府從2016年開始,每年安排1200萬元財政預算扶持油茶產業發展。
位於漿水鄉的泰豐農業開發科技生態園,記者了解到,該生態園佔地面積8000餘畝,計劃總投資10100萬元。公司在2013年種植油茶2400畝,2017年新造油茶2300畝,現油茶種植面積達到4700畝。生態園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綠化了荒山野嶺,種植高效果林,實現貧瘠土地的價值重構。同時,泰豐農業開發科技生態園以建立農業經濟合作社為己任,給當地村民提供了廣闊的就業致富平台,並幫扶對接貧困戶159戶,共計544人受益。
「近兩年來油茶新造面積擴展迅速,僅2017年新造油茶林1.1萬畝,公司+農戶、種植大戶、公司+基地+農戶等形式都有。」宜章油茶協會會長黃曉宏說。
目前,全縣油茶種植面積達8萬畝,油茶種植企業8家,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44家,油茶加工作坊54家。去年全縣產茶油量1600多噸,實現產值1.6億元,幫助貧困戶約1.1萬人實現就業,油茶已成為農民增收重要產業之一。
四大綠色產業,充分利用閒置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保持良好生態,有效解決貧困戶就地務工,助推貧困戶增收脫貧,逐步走上了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