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3

资质达摩克利斯之剑 华晨新能源自主雪上加霜

2018-12-04
来源:时代周报
 
  长年依赖合资品牌的华晨汽车,想在新能源领域做大自主品牌困难重重。
 
  日前,工信部发布关于《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第1批)》的公告,共计27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上榜,其中,华晨汽车、哈飞汽车、长安标致雪铁龙、万向电动汽车等赫然在列。
 
  据了解,这些车企至少已经连续12个月未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被工信部暂停受理新能源汽车新产品申报,他们要想再次生产新能源车产品前,必须重新经过工信部的准入条件核查,总计包括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等17项考核标准。
 
  在被通报的27家企业中,绝大部分是一些停工停产的边缘老企业,已经不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或者在售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量很小,处于淘汰边缘。不过,也有华晨汽车、奇瑞凯翼、长安标志雪铁龙、哈飞汽车等知名厂家。
 
  业内人士表示,工信部发布的这份特别公示名单,相当于将这些车企放入待定名单,如果未来两年不能重新达到准入要求,将失去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起步较早
 
  其实,华晨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起步并不晚。在华晨汽车集团自主品牌的发展规划中,新能源是重要部分。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10年,华晨汽车的业务触角便伸向新能源产品,推出了中华骏捷FSV新能源车纯电动版和混合动力版,之后又推出过大海狮电动车。但是,如今8年的时间过去了,华晨汽车不仅没能取得行业领先优势,而且完全被其他自主品牌远远甩开。
 
  在2016年北京车展上,华晨汽车还发布过中华H230EV和中华V3纯电动版。据悉,这两款车均是在燃油车的基础上做了动力改进。其中,中华H230EV基于中华H230普通版车型打造而来,续航里程为150km。
 
  然而,中华V3纯电动版被传计划于当年年底正式上市,可是时至今日还没有上市,而且毫无音信。时代周报记者查询华晨中华官网发现,目前,华晨汽车仅保留一款中华H230EV在上面展示。
 
  资料显示,这款2017款华晨中华H230EV,续航里程依然只有150km,这仍然属于几年前的整体水平。此外,中华H230EV还不具备快速充电功能,慢充则需要7个小时完成。不过,这款车的售价并不低,标示分别为16.98万元和17.98万元。相比之下,同价位北汽新能源EU5的续航里程已经达到500km。
 
  事实上,该车也已经成为挂在页面上的“摆设”,多家授权经销商向媒体表示,华晨旗下暂时没有乘用电动车在售。业内人士分析称,两年来,该车始终保持150km的续航里程,那么,在当今产品力非常丰富的新能源车市场,完全不占优势,被淘汰的车型自然在经销店中看不见踪影。而且,华晨汽车此次被列入工信部特别公示名单,表明中华H230EV早就停产了。
 
  在自主这条路上,华车汽车一直希望弯道超车和捷径超车,可是,看看所有行业车企作为发展重中之重的新能源领域,比亚迪、吉利等的布局不仅已经开花,而且结果成熟了,华晨却未能赶上整体发展步伐。
 
  新能源步伐缓慢
 
  华晨汽车旗下包括“中华”“金杯”“华颂”三大自主品牌以及“华晨宝马”“华晨雷诺”合资品牌,尽管产品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全领域,但在新能源车领域始终未见有清晰的产品线。
 
  此次华晨汽车被工信部列入特别公示名单,华晨汽车集团相关负责人也向媒体透露过,“到年末就会申请回来”。
 
  该负责人表示,华晨汽车正在走工信部的准入条件审查流程,年底便可通过审查。可是,对于华晨汽车在新能源产品方面的具体规划和最新研发进展,华晨汽车集团方面只是表示,“按照企业整体规划,华晨汽车新能源产品正在有序开发进行中,将按原计划正常量产”。
 
  华晨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祁玉民在诸多场合曾介绍:“我们已经把M8X这个平台建立起来了,在该平台上我们将打造5-6款智能化车型,覆盖燃油车、混动车、纯电动车各个细分市场,助力中华品牌厚积薄发。”不过,具体车型和时间表,至今还没有明确。
 
  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提高了新能源车电池密度和续航里程的要求。华晨汽车究竟能推出怎样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业界非常关注,华晨汽车自身却讳莫如深。就在前不久刚刚落幕的广州车展上,华晨汽车相关负责人再次透露,未来华晨中华将会有新能源产品,但依然没有阐述具体的产品规划。
 
  其实,华晨汽车还在试图通过另一条战略路线同步助力自主新能源车产品破局。华晨汽车分别在今年6月和8月,与北汽集团和新日集团签订了新能源汽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其中,北汽集团与华晨集团签署的协议显示,双方将在新能源公务用车、出租车、网约车、速递物流车等领域展开合作,共同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在沈阳乃至东北市场的示范推广,而且未来进一步拓展至全国市场。但是,至今华也没见具体的合作协议落地,华晨汽车也没有公布任何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推出规划。
 
  政策倒逼车企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张志勇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由于近两年华晨汽车忙于内部整合,新能源业务被冷落,同时研发部门将大量资金用于中华V6、V7的研发上面,导致对新能源产品的投入很少,错失了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发展机会。如今,华晨汽车被列入特殊名单,就相当于接到了生死令。因此,现在资质资源这么紧张,如果已经具备资质的车企不珍惜,基本的技术研发跟不上、产品力不被市场接受,那么,资质资源就会被夺回,留给更需要机会的企业。
 
  2018年,被行业视为新势力造车企业的“量产交付年”。蔚来、威马等车企已经实现交付,前途、小鹏、奇点、爱驰等车企也已经实现首款车型的量产下线,而除了前途汽车之外,其余车企都只能依靠合作车企的资质来让新车上市销售。缺乏生产资质,仍是摆在新造车企业面前的一道坎。
 
  截至目前,已注册的新能源车企达到230余家,包括传统车企的新能源项目和众多造车新势力,拿到发改委项目核准的仅有16家,拿到“双资质”的企业更少,只有10家,大多数企业被拦在资质门外。
 
  按目前国家规定,新能源企业需要获得两个部门认可才能建厂和投入生产,并最终产品上路。这两部分分别是发改委负责的新建新能源项目审批和工信部负责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名单,这也被称为新能源造车的“双资质”。
 
  目前,发改委的审批早已停止,而工信部的审批也极其缓慢,新能源的造车新资质申请难度较大,在60多家新势力造车企业中,只有前途汽车、江苏敏安、速达几家企业拿到了生产资质,这使得目前拥有资质的车企更加稀缺,迫使拜腾汽车、威马汽车等不得不花费高达数亿元的资金去购买“资质壳”。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工信部公示的清单,将倒逼有些企业加快产品研发和生产,同时肃清一部分不作为的企业,将资源向有实力的企业倾斜。
[责任编辑:李振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