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

【深度观察】宏達電之衰 台經濟之困 產業轉型變革喚「春燕」

2019-02-01
来源:香港商报

  業績不斷滑坡的宏達電,去年再次遭遇大幅衰退,原因還是產品缺乏競爭力,缺少新增長業務。宏達電好比近年持續低增長的台灣經濟的縮影,島內產業同樣面臨?產業競爭力下滑,轉型升級受阻,又沒有新興產業帶來動能。如果不能改善不斷惡化的營商環境,催生新的支持產業,重啟兩岸經合的引擎,台灣經濟低增長,甚至負增長,短期之內恐無法逆轉。

  香港商報記者 鍾智維

  台灣之光隕落:HTC連7年衰退

  又是大幅衰退!宏達電(2498.TW)日前公布去年12月自結合併營收13.5億元,月減8.24%,年減66.36%,終止連續2個月營收增溫的表現,累計去年全年合併營收237.4億元,年減61.78%,連續7年衰退,並寫下2003年以來新低,宏達電2003年當年營收為218.21億元。

  其實,宏達電的不景氣早已在市場顯現。2017年9月,谷歌宣布11億美元收購HTC手機業務。自那時起,市場上已經傳出HTC要放棄手機業務。而2018年12月24日,HTC將天貓旗艦店的所有商品全部下架,僅留下了一款手機與一根數據線,引發網友「HTC可能退出大陸市場」的猜測。

  數據顯示,HTC市場份額已由2011年的10.9%下降至如今的0.4%,被歸類為「Other」之中。即便在大本營台灣,宏達電手機去年的市佔率也僅僅6.36%,不及OPPO掉落第5名。相較於2017年度銷量66.6萬部,HTC手機去年度銷售量為38.4萬部,是前十大品牌之中,銷量衰退幅度最大的。

  王者變青銅僅需這兩點

  回看宏達電近十年,似乎都在衰退泥潭中掙扎,無法擺脫,反而越陷越深。有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今年HTC智能手機的出貨量預計在200萬左右,體量跟魅族、一加等中小廠商一樣,曾經的安卓手機界的王者、台灣的「股王」、美國市場佔有率曾高居第一,在新科技新時代與王者相差甚遠,甚至八竿子打不?。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HTC手機一步一步變成「青銅」?

  首當其衝的是產品缺乏競爭力。HTC手機在4G時代無論是性價比、用戶體驗與創新力度都與其它一線手機品牌存在差距。尤其是在性價比上,同樣的配置的手機,HTC需5000元,其它大陸品牌手機不到3000元就可買到,HTC競爭力明顯不足。用戶體驗更是差強人意,缺乏功能性與可玩性,便捷性上也輸給一眾對手。加上HTC的創新力不夠,守成心態嚴重。去年進入全屏時代,HTC最新款旗艦U12的設計還停留在2017年前全面屏時代的18:9,而同期的「OV華米」、蘋果、三星等都已經推出劉海屏、水滴屏、滑屏甚至是「魅眼屏」,HTC的競爭力持續處於劣勢也不足為奇了。

  HTC手機還有一大問題,就是產品定位不清晰。HTC的產品曾定位中高端,欲與「蘋果、三星」等品牌一決高下,因此放棄了低端產品線,全面發展中高端產品。但在英國著名諮詢公司Brand Finance2018年發布的最新《全球品牌價值500強榜單》中,三星排名全球第四,而HTC沒有登上此榜,其品牌價值根本不足以支撐全線發展高端產品,亦是銷量節節敗退的重要原因。

  似乎看清手機領域再創輝煌已不可能,宏達電近年尋求轉型,將戰略重心轉移至AR/VR。不過,AR/VR熱度降低,宏達電深耕的VR生態系已經將觸角伸向各大領域,但仍未對營收做出更多的貢獻。如此來看,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所期盼的春燕,近年恐怕還不會來。

  四小龍分色:台被陸快步趕超

  其實,宏達電的衰落,只是台灣品牌手機滑坡的縮影。以電腦起家的宏基手機、華碩手機也面臨虧損挑戰。而台灣手機行業的衰退,則是島內產業式微的縮影。台灣手機產業就像以前的PC、NB等電子產品一樣,將結束「黃金發展時代」。而一眾代工企業,也因iPhone銷售預冷遭砍單,鴻海、和碩等相關大廠,竟鼓勵員工正常休假「不加班」,此舉為iPhone問世10多年來罕見。

  幾大產業的式微,更像是台灣整體經濟滑坡的縮影。曾幾何時,台灣的經濟奇跡曾傲世全球,GDP更是大幅領先大陸各地。尤其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香港、新加坡和韓國推行出口導向型經濟戰略,主要開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工業,在廉價勞動力的推波助瀾下,加上一系列獎勵投資條例,鼓勵民間儲蓄,對外銷廠商實行稅收和融資等優惠政策下,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全亞洲興隆富裕的區域,這些區域又稱為「亞洲四小龍」。

  占陸GDP比重掉剩5%

  而蔣經國主導的十大建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致力於高科技產業發展,更奠定了經濟騰飛的基礎。憑藉強大的半導體產業鏈,台灣孕育出了一批在全球範圍內頗具知名度的科技公司,其中就包括華碩、HTC等品牌公司,以及和碩、廣達等代工廠商。在隨後高速發展中,科學工業園區曾創造了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輝煌,台灣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毫不誇張地說,新竹科學園區的一次大停電可影響到北京中關村甚至全球電子產品價格與市場供應的波動。在經濟最高峰時,也就是在1991年,台灣GDP已經高於1800億美元,而那個時候的大陸GDP才4000億美元,佔大陸總GDP的45%之多。而且,這樣一個情況一直維持了3年之久。

  然而,台灣現如今能拿出手的,有也只有科技產業,且面臨?優勢縮小、陸韓等產業崛起競爭等挑戰。更重要的是,台灣經濟近年持續低迷,僅僅維持1%到3%之間的低檔增長,薪資水平倒退17年,投資、消費均不見起色。而日前公布的評判經濟發展景氣對策信號,更是轉呈「衰退」的藍燈,是2016年3月以來首次亮起藍燈,也是蔡英文執政以來首盞藍燈。

  台灣如今不僅早被其他「三小龍」拋在後面,也被大陸快步趕上,更慘的是,還遭到多地「狠甩」……在2017年的數據中,台灣全年的GDP總值大概是在3.5萬元億人民幣左右,大陸則是超過82萬億,2018年更是突破90萬億。大陸已有包括深圳、蘇州、無錫、珠海與廣州5座城市的人均GDP跑贏了台灣;南京、北京、上海與天津則步步進逼。

  台灣《旺報》估計,大陸這些人均GDP尚不及台灣的城市,若每年保守以6%的GDP成長率估算,「相信不到幾年內, 台灣將會遠遠落後於大陸的重點城市」。

  作為典型的淺碟型、外向經濟體的台灣經濟,世界經濟增長大幅下滑,也給台灣經濟埋下極大隱憂。尤其是大陸與美國這兩大出口市場,雙邊貿易摩擦仍在拉鋸,加之兩地經濟發展都面臨下行壓力,讓以全球貿易自由化為重要發展基礎的台灣經濟更加嚴峻。據中華經濟研究院估計,台灣地區2019年GDP增長恐因貿易摩擦減少0.5個百分點。年底本應為傳統出口旺季,但2018年12月台灣地區外銷訂單大幅衰退10.5%,創下近32個月來新低。就目前形勢看,2019年上半年台灣地區對外出口難有起色。

  癥結:缺新引擎 營商環境惡化

  台灣科技產業之所以成功,業內人士直言,政府參與成為重要推手。「台灣半導體工業市政府策略性扶持的產業,是政府有計劃地讓產業萌芽茁壯。」儘管台灣面板、PC及周邊產業的成功看似與企業的商業嗅覺有直接聯繫,但在最初發展IBM兼容機時,政府主導的工業技術研究院也曾參與相關技術研究。而從台灣抓住出口導向型經濟風口、抓住科技產業發展先機,甚至是大興土木發展基礎建設,都要歸功於台當局一眾官員的眼見和政府引導。

  政府從推手變成拖累

  但如今,不管是陳水扁、馬英九還是蔡英文,從新十大建設、愛台十二項建設,還是前瞻基礎建設計劃,試圖複製十大建設的輝煌,實則徒有其名。阿扁熱衷「金錢外交」,馬英九雖清廉但也對經濟困境束手無策,蔡英文端出所謂的新南向政策,除了依靠補貼拉來一些東南亞遊客,似乎毫無實際成效。因此,作為政策制定者、經濟大方向的把控方,台當局歷屆領導團隊缺乏經濟眼光,缺乏政策遠見,無法給新創企業更多的指導和支持,對優勢產業面臨周邊經濟體崛起爭食更袖手旁觀。畢竟,研發創新能力持續不斷的台積電只有一家,從代工帝國轉向非消費性電子領域,像機器人、電動車、甚至醫療器材、大數據的鴻海也僅此一家,更多的台灣企業固守本業不知如何轉型升級,或者轉型不成功,只能祈禱國際環境回暖、只能祈禱躲過關稅大棒、只能祈禱兩岸經合穩定、只能祈禱政府祭惠救助。

  可惜,台灣的政治環境不斷惡化,民主進程似乎越走越歪,政黨惡鬥已到了民生經濟擺兩邊,選票、政權放中間的地步,為了選而選,為了反而反,拼經濟成了島內政客最大的謊言。在此情況下,台灣只能吃老本,根本無法發展新的支柱產業,更無法開闢有領先優勢的新興領域,企業也只能自求多福。相反,韓國有汽車、手機、半導體,香港有金融、觀光、購物,內地有新興經濟、高科技、製造業。缺少新引擎補充動能,台灣經濟自然止不住滑坡。

  政治惡鬥還直接導致島內營商環境的惡化,這是台灣經濟衰退的另一重要因素。台灣經濟騰飛年代,不缺人、不缺地、不缺水、不缺電、不缺優惠政策,不僅催生一大批自由品牌,還吸引很多海外企業入島。現如今,台灣投資環境出現嚴重的「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才)+缺德(主要指政治環境的藍綠惡鬥等)的「六缺」問題,還有嚴苛的環評審核以及各種政策限制。結果不僅讓一眾本地大企紛紛出走,遠赴大陸內陸、東南亞等地,還讓外資望而卻步。企業外流以及低薪也引發人才出走,經濟不景直接打擊企業加薪動力,導致消費動能年年降低,形成惡性循環。

  當然,民進黨上台破壞兩岸關係,也加劇了台灣經濟窒息,讓原本可以分享的和平紅利,可以搭乘的大陸發展快車,可以優先進入的大陸市場,可以藉助大陸開闢的全球市場,變成看得到吃不到,台灣經濟不差才怪。

  藥方:鞏固優勢 開闢新動能

  退一步來講,正是有了前面多次經濟起飛的經歷,給台灣產業累積很多財富,面板業、PC業、半導體等都有完整的產業鏈,這些產業還都保有不錯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只是,正如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所言,台灣產業病了,充滿了困難與危機,如果想恢復過去的ICT(資通訊)時代的輝煌成績,就要下猛藥。

  給產業加上互聯網的翅膀

  那麼,什麼是解決台灣經濟困境的良藥?由於地理因素導致資源有限,台灣科技產業應選擇聚焦深耕的模式,尋求關鍵技術的突破,延續產學研三者的互動;其次,應鼓勵企業加強品牌形象塑造,提升產品市場影響力,並結合其對全球供應鏈的運籌能力,提升自身市場競爭能力;第三,系統並有計劃地推動跨產業領域的互補,使得原有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得以提升。只有不斷向前邁進,才能不懼競爭對手趕超。

  尤其是在台灣產業欠缺的軟件方面,被稱為台灣「硅谷」的科學工業園區,更像是沒有互聯網基因的「中關村」。大多數企業都習慣了硬件製造,沒能推動軟硬件整合,實現軟件驅動硬件創新能量、利益最大化。因此,無論是PC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台灣應該孕育出有競爭力的企業。解決互聯網產業的短板,是台灣科技產業變革的一大關鍵。

  而作為政府,還應全力推動經濟改革及結構調整,特別是要注入新活力與動能,以提振包括產業界及台灣整體的國際競爭力。例如蔡英文提出的五大創新研發計劃,不能流於口號,要從評估、標準、預算、落實細則等全盤端出,才能改變目前全面撒網,修修補補的無用浪費。

  應重談兩岸貨貿

  針對投資環境惡化,台灣需積極開拓新能源,全盤檢討被視為投資絆腳石的環評制度,在人才、土地等方面出台優惠措施。外資不來,就先全面動員產業界進行投資,繼而帶動就業,促進產業發展,薪資水平才能提升,消費才能提振,同時推動經濟發展。

  當然,兩岸經合是台灣永遠繞不開的話題。台灣屬小型經濟體系,本身人口少,市場小,資源匱乏,必須通過與大陸的市場進行有機整合?融入到大陸經濟體系當中,才能夠尋找到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空間。而2008年後的幾年,兩岸建立了一種良好的合作分工關係,台灣從大陸的經濟發展中受益良多。台當局應該反思搞政治對抗、人為割裂兩岸經合的錯誤路徑,應該重新思考落實兩岸服貿,重啟兩岸貨貿談判,給台灣經濟注入新的動能。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