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僅剩倒數幾日,中美經貿磋商也到了最後衝刺的關鍵時刻,雙方能否在3月1日前達成協議牽動人心,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攪動市場敏感的神經。當地時間2月22日,正在華盛頓進行的第七輪磋商傳來積極信號,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會見劉鶴特使時表示,本輪高級別磋商取得巨大進展,同時仍有不少工作需要完成,雙方決定將本輪磋商延長兩天。從雙方釋放的消息來看,中美磋商正穩步向前推進——除特朗普表態屬正面外,美國鷹派人物迄今為止亦未發出明顯雜音,這讓人們對於中美貿易談判走向有了較為樂觀的判斷。接下來,中美元首能否如約會面,為中美貿易達成協議一錘定音,答案很快就要揭曉。香港商報記者 李穎
自去年12月1日中美元首在G20峰會上會晤,習近平主席與特朗普總統達成和談共識之後,中美重新回到談判桌上,就貿易問題進行緊鑼密鼓的磋商,如今行至第七輪進入最關鍵時刻。由習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領銜的中方代表團於本月21和22日在華盛頓與美方代表進行了高級別磋商,談判取得積極進展,雙方已決定將本輪磋商延長兩天至美國時間2月24日。最新消息指,中美經貿磋商已就多個問題縮窄分歧;劉鶴團隊將在當地時間25日離開華盛頓。而美國總統特朗普亦發推文指,「美中星期六的貿易談判非常有成效,今日(指星期日)會繼續」。當前,能否在3月1日前達成協議牽動人心,因談判結果將直接關係到美方會否如期向中方加徵25%關稅。
中美磋商學者表樂觀
「從大的格局來看,中美雙方就貿易問題達成協議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如是表示。在他看來,雖然中美之間在貿易問題上仍有分歧,但也有幾點達成了共識。根據劉鶴特使在與美國特朗普會面時所說,「兩天來,兩國經貿團隊進行了富有成效的談判,在貿易平衡、農業、技術轉讓、智慧財產權保護、金融服務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據沈建光分析,首先,對中國來說,中美經貿關係至關重要,所以中國願意作出努力去滿足美方提出的一些條件。事實上,有些條件對於中國自身是有利的,特別是對中國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如保護知識產權和國企改革等。所以,很多事情表面上看起來很難,實際上對雙方利益都是有好處的。
他表示,從美國方面來看,現時特朗普面臨來自內部的政治壓力也很大,如果美國跟中國貿易談判有妥協的結果,美國股市也會隨之大漲,特朗普在國內政治地位也就會更穩固,所以中美貿易談成的可能性很大。
談判或延兩月緩衝期
記者注意到,早前特朗普於推特稱,3月1日並不是一個好的日子,或考慮將中美貿易磋商延長兩個月。據此,沈建光判斷雙方談判延長的可能性在增加。從特朗普會見劉鶴時的表述來看,「本輪高級別磋商取得巨大進展,同時仍有不少工作需要完成」,顯然談判還有很多硬骨頭要啃。雙方分歧肯定還是存在的,比如美方可能緊盯中國的一些結構性、深層次的東西,如國企改革、互聯網監管等。
正因這些矛盾焦點存在,估計3月1日前雙方很難談妥。所以,極有可能的情況是,協議能達成多少是多少,然後爭取3月1日之後能像特朗普所說的「還有一個緩衝期」,然後雙方繼續談。「目前來看,我判斷3月1日美方不會向中方加徵關稅,很大可能會延後兩個月再談細則。如再延長幾個星期,為中美兩國元首會面創造條件,中美雙方在未來的習特會上達成協議,這個可能性我覺得是最大的。」沈建光說。
首都經貿大學副教授張智新對本報記者表示,從目前看到的有關報道和釋放的信息來看,雙方分歧應該是有所縮小,美方當初那種咄咄逼人的態勢有所緩和。雖然3月1日完全達成協議可能壓力較大,但3月1日極有可能暫停加徵關稅,然後延長談判期限,為後續協議達成提供空間。
縮減貿赤關鍵在美方
沈建光表示,中美雙方在削減貿易逆差上面是有共識的,惟中國不可能滿足美方所有要求。並且,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已經有巨大轉變,比如在鼓勵進口、開放金融市場、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都在身體力行,這些其實都為最終談成打好了基礎。雖然縮減美方貿易逆差是中美雙方的共識,但巨額逆差想要在短時間內縮減,並不單單取決於中國,其中美方如何處理更為關鍵。
張智新分析稱,在縮減中美貿易赤字方面,中國已做和可做的無非還是農產品。而僅僅是中國向美國進口農產品,這遠不足以彌補中美貿易巨大的逆差。真正能夠縮小逆差的,在於美國向中國出口其所需產品,包括部分能源產品和一些機電產品。而因應中方這部分需求,關鍵在美方。對於中國多年來一直想買的東西,美國那邊的障礙比中方要大得多。如果不眼於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包括部分高端製造業產品、裝備製造業產品,甚至有些敏感科技產品的話,僅僅通過農產品這樣一些常規產品,想要在短期內降低中美之間如此巨大的貿易赤字,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如果想要達成協議的話,就需雙方互相讓步和妥協,一味堅持己見對於雙方不利。
在張智新看來,中美之間能否達成協議,還取決於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之間,及「府」「院」之間——即國會跟白宮之間的博弈。這一方面,美國國內面臨的難度不小,其內部政治上的一些僵局是很難於短期內打破的。目前,美方很難做到完全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進而放鬆對一些敏感科技產品對華出口的管制或壁壘,這樣就很難扭轉美國貿易逆差。
穩定匯率符中方利益
對有外媒報道稱,美方要求將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作為中美經貿磋商協議的一部分,要求中方承諾人民幣不貶值。2月2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回應時已重申中國不搞競爭性貨幣貶值,中國不會將人民幣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同時也希望美方能夠尊重市場規律,不要把匯率問題政治化。對此,沈建光表示,人民幣不貶值也是中國自己的需求,「2018年在巨大經濟壓力下,人民幣都沒有破7;我覺得以後更不會破7,這完全不是問題,因為人民幣穩定對中國金融穩定至關重要。」
對於市場不乏人民幣不貶值將會對出口行業造成抑制的說法,沈建光表示,縮減利差也是中國自身的目標。自2002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人民幣從2005年一路升值,到2008年已升值20%多,但那段時間是中國出口增長卻是歷史最好、增長水平最高的,所以說外界可能高估了匯率對出口的作用。要看到科技進步以及基礎建設供應鏈,這些因素對出口產生的作用要比匯率大得多。在他看來,如對中美之間的貿易協議有一個比較正常預期的話,中國的出口還是有競爭力的。
結構改革須有緩衝期
據外界報道,中美經貿磋商一大分歧在於美方提出的中國進行結構性改革的目標能否完成,比如對國企和新能源等創新產業減少補貼等。對此,沈建光分析稱,雖然這些長期性的結構性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但從長遠來說,達到這些目標也是中國自身的需求。正如此次磋商中方代表團成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所提到的「國企競爭中性」問題,所謂競爭中性,就是要改變中國現有國有企業體系,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
「從這個意義上說,結構性改革與中國長遠目標是一致,但這個長遠目標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馬上解決。所以,在談判最後衝刺階段,可能需要雙方都互有妥協。」在沈建光看來,美方的妥協尤其體現在時間節點的延長上,雙方商量是否可用幾年時間逐漸向此方向邁進。
對於美方提出的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沈建光認為這也是中國自身目標所在,與中國長遠需求一致,做到這些是最沒有問題的。事實上,中國已加強杜絕強制技術轉讓的規定:一是出台了兩個新的外商投資條款,明確規定不可強制實行技術轉讓;二是成立了專門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庭。「這些,都顯示了中國很大的誠意」。
沈建光指,中美之間沒有貿易戰就是最大的雙贏。事實上,美國已經看到,向中國加徵關稅對美國自己的一些產業也造成了很大損害,「向中國加徵關稅對美國自己沒好處」。
中美雙方互信正提升
現在離3月1日僅有數天時間,中美雙方能否達成「一攬子」協定,張智新不感樂觀。惟他認為,經過數輪談判後,中美之間出現了一些好苗頭,如一些被短期政治因素驅動的漫天要價,以及種種不友好的氛圍和語氣暫時有所緩和。美國鷹派代表性人物至今未有釋放一些過激言論,沒有出現一些明顯的「雜音」,這是目前中美磋商背景下所呈現的積極一面。
張智新認為,通過談判,中美雙方互信度在提升。過去,特朗普方面,尤其是其外交和貿易政策團隊,都顯示出比較強硬的態度,對中國認知較少正面判斷,現在這種過激聲音在減弱,包括此輪磋商兩個談判主將——美國貿易政策代表萊特希澤和財政部長鉧欽,一個是強硬鷹派,一個則相對平和,近段時間以來兩人並無發出不友好的聲音。
談到中美談判走向,張智新認為,一方面是「止血」,暫緩或暫停一些敵對的貿易戰措施,「這可能是一個樂觀預期的方向」;另一方面,雙方談判細節正朝可妥協、可退讓的方向在走,而不像以前那樣,雙方覺得沒法談,「這也是累積起來的一些好的苗頭和趨勢」。
張智新表示,對美方來說,儘管美國經濟數據較好,但觀察背後的一些細節仍有一些值得警惕的地方,如幾項指數所顯示的投資人信心下滑,以及對於中美貿易戰或中美貿易協議無法及早達成的憂慮,都是美方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對此,特朗普將不能不予以考慮」。加之現在到他謀求連任的時間越來越近,特朗普有強烈的衝動和欲望讓美國經濟基本面穩住並向好,「這會為他連任爭取一個好的經濟氛圍」。從這點上來說,美方應該也有達成貿易協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