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熱門話題

在婦女節,很遺憾看到“女職工懷孕被解雇”

2019-03-08
來源:新京報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但《勞動報》的一則報道,卻讓人有些心塞:上海吳女士在懷孕期間被公司解聘,于是將公司告上法庭。法院一審判決吳女士勝訴,該公司向吳女士賠償八千余元。

  但該公司不服提出上訴,理由是:在應聘階段,公司即發現吳女士處于婚嫁年齡,為規避“風險”,本沒有打算錄用,但吳女士保證“連男朋友都沒有,幾年內不會談婚論嫁”,公司這才留用。不料,吳女士入職半年就請了婚假,且在婚假期間發現懷孕。最后,經二審法院詳細釋法,該公司撤回了上訴。

  復盤這場訴訟會發現,其中沒有真正的贏家:解聘女員工的企業敗訴、賠錢;吳女士失去了工作,還在網上受到了很多網友的聲討——“入職半年懷孕休假,確實對公司不負責任”“這就是公司不想要未婚女員工的原因,公司又不是冤大頭”……

  許多網友指責吳女士“不守信”,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企業違法在先。我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規定:各單位在錄用女職工時……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中不得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的內容。不久前,人社部等九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規范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更是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不得詢問婦女婚育情況、不得將限制生育作為錄用條件等。

  但類似的案件放在輿論場上,常常是違法者被同情,受害者卻被指責。這也很典型地折射出女性權益保護的尷尬境地。即使有國家法律作“后盾”,仍然擋不住職場或其他場合的隱形歧視。女性由于所承擔的生育職責,或多或少都會遭遇事業上的阻礙。非但如此,輿論對她們也不包容。

  類似的新聞層出不窮,也總讓人感慨,女性的婚姻和生育,仍很難由自己說了算。在生育成本分擔體系中,用人單位雖然要為女性產假期間的用人成本埋單,但跟整個成本比,其實只是小頭,更主要的生育成本是由女性自己來承擔的。正因如此,這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女性意識到生育對職業生涯的嚴重影響,因而更多地選擇了少生甚至不生,由此生成了“不招女生-不願生娃-人口縮減”的傳導鏈條。到頭來,職場性別歧視看起來是針對女性的,最終后果卻是全社會共同承擔的。

  婦女節的設立,源于20世紀初,歐美各國婦女爭取平權的一系列斗爭,她們通過抗爭最終獲得了縮短工時、提高待遇、享有選舉權等權利,更重要的是,樹立起“性別平等”的理念,為自己贏得了尊重。可我們遺憾地發現,這條平權之路經歷百年,依舊道阻且長。

  我希望,社會對女性的尊重不只是在這兩天,也不只是表現在“條幅”上;而是把“男女平等”作為常識予以踐行——最起碼別逼着育齡女性靠“不婚承諾”才能找工作。拿該事件來說,輿論批女員工“不守承諾”,顯然就跑偏了——那樣带歧視意味的承諾,憑什麼要守?

[責任編輯:蔣琳]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