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是一個無法定義的名詞。
傳統女性生兒育女,賢良淑德;職業女性披荊斬棘,光芒四射。女性,有萬千可能。女性,不僅是女性,更是人。獻給女性的書單,也是獻給所有人類的書單。
這份書單里,不僅有文學、愛情,更有歷史、經濟,也不只有大女主。在到來的節日,願每一位女性因強大而寬容,因自由而無所畏懼;希望有一天,女性不必以抗爭者和受害者的姿態出現,她可青春,可衰老,她充滿自信、姿態蹁躚,且有無限可能。
1、推薦書目:《朗讀者》董卿
或許書的本身,不夠深刻,但背後所傳遞的中式文化和血脈,值得珍惜和審視。在泛濫的綜藝節目中,《朗讀者》在文化和娛樂、宣揚和思考之間做到了平衡,董卿也詮釋了文化類綜藝節目主持人的應有姿態。或許她沒有驚世駭俗的觀點,亦無超凡脫俗的作品,或許她的光芒背後有所爭議,但勇于承擔聚光燈下的壓力,以溫柔的姿態成為連接社會的重要橋梁,我們最需要的,正是這樣的女性。
2、推薦書目:余秀華《我們愛過又忘記》
像余秀華那樣折騰生活。
《詩刊》編輯劉寧曾說:“余秀華的詩,放在中國女詩人的詩歌中,就像把殺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閨秀里一樣醒目——別人穿戴整齊、塗着脂粉、噴着香水,白紙黑字,聞不出一點汗味,唯獨她煙熏火燎、泥沙俱下,字與字之間,還有明顯的血污。”
這是余秀華出版的第三本詩集,詩人敏感的內心觸覺開始朝更加廣闊的視域伸張。在最初的兩本詩集里,我們看到的是詩人生活的單一世界,那里是橫店這個仿佛永遠也走不出的小農村。這一次,更加豐盈的是讀者從詩歌里感受到的詩人內心里更多、更復雜的變化,她的文字,依然強健狡黠,又带鋒芒,宛如利刃,不斷觸碰着我們,刺痛着我們。
3、推薦書目: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女人為什麼不能讀歷史?
萬歷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症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眼中,其間的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
《萬歷十五年》既是歷史初學者最好的入門讀本,亦是歷史研究者探索、分析明代歷史的另一種視角。歷史背後,是風云變幻的情節,不斷涌動的社會變革和思想潮流。讀一本史書,既能理解社會,更能認清自我。
4、推薦書目:本杰明·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
女性也要善于投資賺錢。
即將80歲之際,格雷厄姆向一位朋友表達了他的想法:希望每天都做一些傻事、有創造性的事和慷慨的事。只有堅持格雷厄姆的所謂“安全性”原則——無論一筆投資看起來多麼令人神往,永遠都不要支付過高的價格——你才能使犯錯誤的幾率最小化。
“股神”巴菲特是格雷厄姆的忠實讀者,他在序言中這樣寫:“投資成功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尋常的經濟眼光、或是內幕消息,所需要的只是在做出投資決策時的正確思維模式,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緒破壞理性的思考。”格雷厄姆的思想在今天看來或許稍顯老派,但他在書中傳遞的思維方式,和對投資學的深入研究,使本書跨越歲月的河流而熠熠生輝。
5、推薦書目:林達《带一本書去巴黎》
女人比男人更愛看世界,巴黎是她的一站,一個熱愛藝術的人不可不去的藝術之都。去巴黎的時候,带上這本《带一本書去巴黎》,會在巴黎得到更多。作者對巴黎的掌故和歷史了如指掌。從西岱島最古老的橋的名字為什麼是“新橋”,到協和廣場上為何豎立着埃及的方尖碑,這些“旅游熱點”,作者用歷史故事和法國的革命、制憲歷程串起來,比看旅行指南更有趣,也更讓人理解法國三色旗的三色所代表的:自由、平等、博愛。
6、推薦書目:劉昊然《見風》
女性要去欣賞生活。
20歲的劉昊然在書中誠摯地寫:“我很感謝這些風,它讓我比自己想象中走得更快,有時候簡直是要飛了起來,但我也希望自己的腳步能夠始終緊貼在大地上。我需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比起往前跑,更重要的是在風中能夠靠自己的重量停下來,而不是被刮到山谷里去。”
“遠處的山是我的理想,我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演員,用自己的表演去塑造更多的角色,體驗更多不同的人生。”這樣朴素和真誠的文字,如何不為他打動?
7、推薦書目:謝麗爾·桑德伯格《向前一步》
如果一個女人想生娃做飯,相夫教子,沒有人會說她“不思進取,沒有追求”,相反,如果一個女人在一心為事業和金錢努力的時候,也不會說她“大逆不道,行屍走肉”。這是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寫到的。
這本書並不只是關于女性成長,很大的篇幅也在討論性別平等的問題。發揮女性的力量,既需要女性個人的意願,也需要社會環境以及親人領導的支持。這個社會對女性有多少偏見,對男性就有多少壓力,當兩性真正平等,獲得解放的不只是女性,男性也同樣受益,只有在一個真正平等的社會,每個人才真正享有選擇的自由,而不會被偏見與指責束縛。
8、推薦書目:羅蘭·米勒/丹尼爾·波爾曼《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是女性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有關親密關系的書很多,但是從科學角度去研究的很少。隨着身體的覺醒與意識的覺察,一生中我們總會與某些人形成羈絆,親密關系的深刻與強烈,其關系的建立、維系與破裂會決定一個人的歡愉與痛苦。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完美舒適的親密關系,來滋養健康的生活方式與人生歷程,但是獲得親密關系是困難的。本書作者,羅蘭·米勒和丹尼爾·波爾曼是從事親密關系教學與家庭問題研究超過三十年的心理學、社會學教授,對想要終生學習愛的真諦的人,提供了一本參考手冊。
9、推薦書目:王小波《紅拂夜奔》
獻給女性的自由之書。“在我們這里,智慧被超越,變成了‘曖昧不清’;性愛被超越,變成了‘思無邪’;有趣被超越之後,就會變成莊嚴滯重。”王小波在小說的前言和結尾都提到了“有趣”這個命題,它隱含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存在,就是真實地、不矯揉造作地“活着”。
剝離了“有趣”,剝離了想入非非的權利的升華和淨化是可恥的,使生活變得僵硬而失去活力。不能只期待受到教育,我們享受的是生活本身,而不是被文明異化了的現實。
10、推薦書目: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
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台離開歐洲,返回台灣,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着媽媽。
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系,但龍應台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台“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母愛是持久的命題,即便事業有成如龍應台,也會在親子關系中遇到困惑,這本書推薦給所有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