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忍心這樣慘烈的犧牲——
涼山森林大火,27名消防隊員和3名地方干部群眾犧牲。他們中,3位70后(地方干部群眾),1位80后,24位90后,以及2位00后,最小者僅19歲,讓人痛心。
目前,在大火中犧牲的30位英雄,已經通過相關渠道申評烈士。他們的名字,將被這片大地及其人民永久銘記。
最近一段時間,一些數字令人傷痛。據不完全統計,僅3月25日至31日,一周時間,全國各地發生的各類安全生產事故就有52起,已致66人死亡、89人受傷、4人失蹤。
直面這一高傷亡危險情形的,就是消防隊員。
去年3月,党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出台,國家應急管理部掛牌成立。如今,地方各級的應急管理部門相繼組建,公安消防等各類專業救援隊員也划歸到了應急管理部。應該說,嚴峻的安全形勢,給新成立的應急管理部門提出了重大挑戰。
新形勢下,應急管理尤其是消防救援需要怎樣的變革?
就當前的幾起事故,結合在基層消防部門的調研,島叔嘗試分析了一下“安全中國”的形勢。
供需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現在的消防力量和應急救援需求之間,是否還存在差距?
島叔經過調研發現,差距有,還不小。
以島叔在一個地級市的消防支隊調研為例,和全國消防隊伍情況大體一致,當地合同制消防員和體制內消防員的人數大體相等。按既往的編制測算,大體是滿足應急救援需求的。
但有一個關鍵變量是,合同制消防員三班輪休,因此常態化缺編六分之一;再加上公差勤務等不可避免的因素,每個中隊每天實際在崗人員20人左右,除掉后勤、站崗、接警員外,能出警的人數大至15人左右。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戰力?其實就只能滿足出兩支水槍的戰力需求。說實在一點,就是可以滿足一個120平米左右的室內消防救援需求。這意味着什麼?大一點的火情,經常超出基層的消防救援能力。
島叔所在的城市,在編消防員2600人,合同制消防員2600多人,大概1:1;城市人口超過1300萬,面積8500平方公里;2018年全年出警28315起,其中火災不到10%,1900多起,也就是說,出警任務和在崗人數相差懸殊,大量時間花在路上,很難實現對火情的“滅早滅小”。
同時,長期以來,我國的消防隊伍主要從兵員入口,穩定的尖子骨干佔比不高;這幾年,全國各地城市都在迅速擴張,消防力量的配置也往往趕不上城市化的速度。
一方面,消防規划總是滯后于城市化發展。比如,消防規划一般並沒有納入城市規划里面,很多新區建成且居民入住以后,消防部門才着手消防規划。根據我們的調查,消防部門要做規划(包括建站、配備人員、配齊設施等),還得協調不少部門,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這就意味着,消防需求和救援力量之間普遍存在空檔。
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加快,也意味着消防需求多元化。比如,在很多農村地區,傳統的消防力量可能只是應對農村的消防安全問題,火情比較簡單。但如果建立了工業區,並且還有化工企業入駐,則消防的專業化需求就要高出很多等級。當地的應急管理和救援力量能不能跟得上,就是未知數。
專業化
面對不同的應急事故,消防救援的專業化建設如何?
比較有限。同樣以島叔調研的一個市消防支隊為例,如果按實戰需求,改革后的消防隊伍應結合轄區實際,建立各類事故的攻堅組。如果按這個需求,人員差額很大。這個市至少有十類常見事故,如果每個中隊建三個攻堅組,現有人員完全是杯水車薪。
比如,當地地處山區,隧道很多,現有的消防力量還沒有受到專業的隧道救援訓練,也沒有相關裝配,更談不上專門的攻堅組。換言之,如果當地出現隧道事故,消防隊伍其實是很難及時介入救援的。
與各位島友的想象不同的是,雖然都是消防隊伍,但應對不同類型的事故,專業要求很不一樣。中央專門成立應急管理部門,增強消防救援專業化建設,就是題中之義。
專業化建設之路並不容易。以最近江蘇響水化工企業爆炸為例,如何評估救援的復雜性和風險性,是否進入核心區救援,如何救援,這些都需要極其專業的消防救援隊伍才行。只有這樣,才既能保障消防員自身的安全,也能及時挽救爆炸的損害。
即便是傳統的火災救援,其實情況也發生了極大變化,依循傳統的救援方式已經不能有效開展了。
一個直觀的變化是,在農村,過去人口還比較多,山林的植被不一定那麼好,且易燃品(如枯樹枝、樹葉)都有人撿,撲救的風險不是特別高;但現在哪怕是有人居住的山林,人生活方式改變了,使得山林的狀況和原始森林差不多,極易造成爆燃,風險劇增。
這次涼山的山火,已經在原始森林里蔓延了,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但這次事故很難歸咎于專業化——“江寧婆婆”就指出,這種瞬間改變的風向、山火的猛烈程度,即便是美國的山火,最精銳的專業消防力量也全軍覆沒。有時候在大自然面前,人力終究是渺小的。我們能做的,是在不那麼完全不可抗力的面前,盡可能將損失減到最小。
基礎工作
其實,消防隊員對基層基礎工作的要求,一點也不亞于對專業化的需求。
事實上,長期以來,我國的應急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基層組織。基層基礎工作紮實,可以極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基層組織力量往往比較及時,容易將災害消除在萌芽狀態;同時可以塑造風險共擔意識,這其實是極其重要的防災機制。而且,基層基礎工作做好了,其實也在無形中進行了安全教育。
島叔的家鄉是山區,小時候每年都會發生森林火災。曾記得,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當地的主要救援力量仍然是基層干部群眾。因基層組織有力,大多數山火在剛發生時,就可以及時救援。這次涼山事故我們也看到,犧牲者中有一位的身份,就是當地村莊的“撲火隊員”。
有一次,島叔的親戚不慎點着了山火,整個家族的人首先自發前去撲火;村委會也及時動員組織村民去救火。在林業站的工作人員達到之前,村民們已經按照經驗找到了方案——根據風向、地形,計算滅火的力量,找到了合適的山溝,割開一道“火路”,把過火面積控制在小范圍內。
而現在一些地方,鄉村兩級組織基本不再承擔消防救援工作。這固然有一些客觀原因,比如人口流動過大,留守人口都是老弱病殘,沒法參與救火;但基層組織和動員群眾的能力薄弱,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問題是,專業隊伍離現場總是有一段距離,等到他們到達現場,或許災情已經擴大化了。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如果不重建基層基礎工作體系,消防救援體系就不可能完整、有效。
消防安全教育和預防同樣離不開基層基礎工作。實際上,從專業角度看,許多消防事故出問題都是因為基礎工作不紮實。
比如島叔生活的城市,這幾年雖然沒有過大的消防事故,小事故卻也不斷。這一方面說明消防部門在控制大的安全事故上比較成功,對重點場所的安全措施比較到位,但也說明,涉及到千家萬戶的安全教育和預防,僅僅靠專業部門,還不夠。
舉例而言,大多數人在沒有經歷消防事故時,一般都習慣于將事故視作是“小概率”、“偶發”的事件,並不上心。尤其是我們的進城農民,消防意識並不強。根據我們在武漢市消防部門的調研,相當部分室內起火,都是隨子女進城的老年人用電不慎引起的。類似消防安全教育這種針對千家萬戶的瑣碎工作,必須依靠基層才能完成。
一位消防員告訴島叔,城市消防和森林消防差別很大。國外有一部電影叫做《勇往直前》,跟這次涼山火災類似,可以看看。但從城市消防角度看,不是消防員多麼專業、多麼英雄,其實消防救援人員的基本要求是體能和勇敢,他們之所以敢去滅火、敢去犧牲,是因為真的是在災害面前有為人民奉獻的精神在支撐。
這位消防員說,如果所有老百姓懂得最基本的防火知識,所有的男同志都具備最基本的逃生自救和滅火常識,能熟練掌握滅火器和消防栓的使用方法,很多城市火情就能第一時間被控制,不至于蔓延和擴大。
他建議,必須把應急救援的觸角伸入最末端,才能真正“滅小滅早”。如果僅依靠專業救援力量,不夠。“防大于滅”,滅應該是最后一道屏障。
要求
說一千道一萬,擺問題重要,但提出解決辦法更重要。將應急管理改革提升到戰略高度自不多言,還要有一些細致、長遠和務實的規划。
首先要做好規划。應急管理應該是國家安全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需要統籌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之間的關系。舉例而言,各地的產業布局應該和應急管理的要求相匹配。布局什麼樣的產業,就得配套怎麼樣的應急隊伍。
規划層面尤其需要做幾個方面的基礎工作:
一是對應急事故做一個普查,全國有應急事故的分布地圖,各地也需要繪制更為詳細的“地圖”;二是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尤其需要有專業人員參與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應急管理體系;三是明確應急管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位置,應急管理做什麼,如何做——不僅僅是職能定位問題,更是其戰略定位問題。
規划做好了,方向也同為重要。應急管理歸根到底是專業性和社會性兼具的工作,不能片面強調專業化而忽視基層基礎工作;也不能因為現實條件約束,而忽視了專業化建設。
現如今,最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建立一個穩定而具有戰斗力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
過去,我們主要靠部隊體制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改制以后,如何尋找一個合適的體制來解決待遇、晉升、榮譽等問題,還任重道遠。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基層基礎工作的短板如何補上?這也許需要在規划層面加以解決。
最后,應急管理也要將預防和救援並重。現實中,當前的預防管理措施極其有限,基本上只能依靠“一票否決”等問責倒逼管理。以至于應急管理往往始于防災、救災,終于問責檢查,忽視了調查和預防的關鍵作用。
某種意義上說,應急管理部門成立后,在提升災害調查的地位上下功夫,並使之與規划工作結合,才能真正的為國家謀安全。(來源:俠客島 文/呂德文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