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1

千年古驛道煥發新活力 促乳源大橋古村鄉村游熱

2019-04-30
来源:香港商报网

  西京古驛道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李芳 通訊員蔡仁銀、林遙軒報道: 近年因為央視的多次關注,沉寂了千年的乳源大橋鎮西京古道一下子熱鬧了起來,成為了喜歡戶外活動的珠三角遊客們的打卡網紅聖地,古道邊的古村落大橋村也隨之被越來越多的遊客發現和喜愛。

  西京古道的中心位於大橋鎮大橋村,始建於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由五嶺之一的騎田嶺南下至湖南宜章,經今廣東樂昌、乳源、曲江至英德浛洸,全程500餘里,被譽為「古代的京珠高速公路",是歷史上嶺南連接中原,用於傳遞文書、運輸物資和人員往來的重要通路,成為廣東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2018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古道」之一。

  大橋村位於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西京古道和京港澳高速公路縱貫村內,清澈的大橋河環繞村邊,滋養着世代村民。大橋村因旁有通濟橋,鄉民稱之為大橋而得名。據有保存完整的《許氏族譜》記載,該村建村於明朝初年,村中均為許姓,相傳許氏一族於明朝初年從福建遷於此地,輾轉幾百年形成當前村落。2018年大橋村已成功列入國家住建部、文化部等部門認定的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目錄。

大橋村古村落

  古村人文厚重文風蔚然

  大橋村村內古迹眾多,保存完整,全村古民居約有130間,分佈為四橫排,一縱列,形成方形格局。古道、古橋、古書院、古祠等古容貌隨處可見,古建築里的雕樑畫棟及石刻圖騰,與村落內風水塘相映成趣,處處體現客家人的生活智慧。在西京古道活化利用中,該村完善古道標識系統,完成通濟橋、觀瀾書院等遺址修繕,通過在觀瀾書院布置國學展、書畫展、攝影展等,不斷增強古驛道特色歷史文化吸引力。

  觀瀾書院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大小房間50間,2012年與西京古道同時列入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坐落在大橋河畔,正方前方一覽滔滔奔流的大橋河水,波濤後浪推前浪,波瀾起伏,滾滾向前,故取名為「觀瀾」。書院建築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磚木結構的懸山頂兩層樓房:一進拱秀門,門樓築成風火牆式,三防用轉砌成菱形和方形牆欞,頂端攜「拱秀門」三字,拱秀門樓內牆,全賺砌成兩邊拱中間圓的「紫微門」。二進觀瀾門,門楣懸掛清乾隆五十八(1793年)書院落成時立的「觀瀾書院」木匾,匾長180厘米,寬50厘米,紅色地,金色浮雕字,「觀瀾書院」四字為楷書,筆力雄渾凝重。三進明德堂,前後木柱隔扇,天花為藻井。四進資深堂,前系木柱隔扇,正面為貼牆木書櫃,正中設神龕安放孔子牌位。建築分三個院墀:一進院墀地板鋪鵝卵石,二三進院墀分別鑲青石板。廊樓、戲樓欄杆用藝術木雕裝飾,雕有「仙鶴靈芝」、「靈猴摘桃」、「魚躍龍門」、「龍風麋鹿」。明德堂與資深堂之間院墀謂之「芸香院」,兩邊樓廊欄杆雕有花草鳥雀和圓形篆刻「福、祿、壽、全」等字,篆體字採用偏旁變位法,構思巧妙。明德堂前門隔扇兩邊分為有「書藏二酉,學富五車」題字(「二酉」是指大小酉山,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有人將書藏在山中石室,避地隱學,「書藏二酉」寓意書多而又只是豐富)。

保存完整的觀瀾書院

  觀瀾書院建成後,羅集全村子弟入泮讀書,為當地的文化教育事業發揮過巨大作用。大橋村自明朝宣德年間立居以來,人丁旺盛,清代有一首詠大橋八景詩云:「溪江橫帶曉雲霞,曲折繞村數百家。水秀山清稱盛地,卜居斯土福邇遐。」當時,有數百戶人家的大橋村,人文蔚起,大興文教之風,其秀者敦詩書尚禮義,有才智的勤奮求學讀書,尊儒重教之風相延,歷代人才背出。到民國初,秀才、舉人、大學生共計150餘人。

  人居環境改善助力鄉村游

  大橋鎮鎮委書記陳文忠向記者介紹,大橋村緊緊抓住西京古道活化利用契機,以古驛道保護利用和試點示範村建設為突破口,完善基礎設施,推進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為鄉村旅遊發展注入新動能。投入近1000萬元基本完成村巷道修整、排水排污設施、外立面整治和部分公共設施建設。對大橋村及農家樂按照「粵北民居」風格進行整體風貌改造,蓋小青瓦,做坡屋面,統一牆面色調,畫穿斗結構圖案,白粉牆、座脊、色檐,萬字格門窗,牆壁貼半圓木,提升古村形象。

  去年舉辦了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第四站·韶關乳源)、禾花魚節、古書院文化展等古驛道系列活動,大力宣傳當地特色小吃、原生態農副產品及古道文化旅遊。據統計,僅2018年8月,古驛道文化旅遊節已吸引遊客5萬多人,創造經濟收益2500多萬元,成為當地鄉村振興新動能。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