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856

「五四」與香港

2019-05-09
来源:香港商報

  要說「五四」和香港的關係,表面看來似乎有些遠。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以「反對巴黎和會出賣中國利益」為訴求的大規模學生運動,當時在香港,部分學生聯名向當時的北洋政府發出通電,聲援北京的學生運動,之後有部分香港學生、市民和商家發起抵制日貨行動。

  延宕至今,對於「五四」在香港,大多數人可能了解不多。其實,從1919年的「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三十年的時間,中國人民的救亡圖存運動終於初步有了一個結果。「五四」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其最大的意義是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對人民的思想進行了一次廣泛的動員,對舊思想、舊文化的基礎進行了一次勇猛地衝擊,把新思想的種子撒在了祖國大地上。

  五四與啟蒙

  「五四」運動的主題大致而言有兩個:啟蒙與救亡。為什麼要啟蒙和救亡?因為如果不能動員全國大多數人的力量,僅靠一小部分的精英,是無法完成救亡重任的。而要動員大多數人的力量,首先就要對他們啟蒙,要讓大多數老百姓明白,這個國家不只是皇帝的國家,而是我們老百姓的國家,不能漠不關心。如果這個國家在列強的壓迫下亡了,不是像過去一樣換個皇帝,而是會變成列強的殖民地,直接影響到中國文化的傳承和民族的繁衍生存。所以,為了個人和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必須團結起來共救國家於危亡之中。

  啟蒙的第一步,實際上是打破舊思想的桎梏,要去掉舊思想的框框,清掃舊思想的垃圾,讓團結、勇於擔當、努力學習、不怕犧牲的精神,與民主與科學的新思想代替普通人的舊思想。只有新思想慢慢為大眾接受了,信服的人越來越多了,影響越來越大了,具有新思想的新人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了,救亡才有成功的可能。因為歷史的事實已經證明,舊思想舊文化訓練出來的精英和大眾,統統都不是列強的對手,已經在與列強的正面競爭中敗下陣來,從經濟、軍事、文化、管理、藝術等各方面全面失敗,舊文化是沒有可能令國家復興的。

  到今天,共產黨領導建立的新中國,針對「五四」提出的救亡圖存問題,交出了一份初步令人滿意的答卷。從某種意義上說,新中國救亡圖存的勝利,正是國家和人民從舊思想舊文化的桎梏中解放了出來,勇於學習和嘗試新思想,才奠定了新中國勝利的思想基礎。

  五四運動帶給香港的啟示

  那麼,對於今天的香港,紀念「五四」運動又有什麼意義?

  在過去的幾十年,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香港從一個落後的港口漁村發展成為了世界知名的大都市,成為了全球有重要影響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社會也一舉進入了富裕社會。在支撐香港快速發展的多種因素中,有兩個政府和社會人士廣泛推崇的原則,一是自由市場,二是小政府。前香港財政司夏鼎基將之總結為:積極不干預政策。

  應該說,港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對香港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協助香港順利地進行了產業升級。但是,就像中國過去農業時代的舊思想無法適應工業時代一樣,香港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在當今這個以科技創新為競爭焦點的新時代,同樣面臨了不適應的問題。

  眾所周知,與香港毗鄰的深圳,在政府的引領下,廣聚人才,科技產業取得了飛速發展,當今在全球具備重大影響力的高科技企業如華為、中興、騰訊、大疆等,都在深圳。反觀香港,不僅在高科技產業無法與深圳相比,就連過去發展略遜香港的新加坡,近年來也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高科技產業的規模遠超香港。到今天為止,可以說香港的支柱產業,仍然是原來的金融、地產和進出口服務業等,產業結構已經相對固定,如果固守舊路,未來香港的經濟發展或許會受到一定阻力。

  看起來,香港過去的成功經驗「積極不干預」政策,近年來似乎開始無助於甚至阻礙香港的發展,政府和社會人士對「積極不干預」政策的盲目信服,實際上很大程度是自設牢籠,將自己的思想框死在一個沒有出路的困局中,如果不能打破框框、走出困境,學習新的經驗和思想,香港很可能會陷入故步自封的境遇。

  所以,「五四」於今天香港的意義,就是要學習五四青年那種敢於打破舊思想的框框,勇於接受新思想和勇於嘗試的精神,對於香港過去的成功經驗「積極不干預」政策,同樣要敢於對它進行修正、改造甚至揚棄,一個社會或者組織或者個人只有不斷地與時俱進,隨時讓自己的思想追上時代,才可能有光明的未來;而故步自封、一切按老經驗辦事、不思進取者,必定會遭到失敗。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楊玉川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