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貝聿銘辭世 享年102歲 大師駕鶴去 作品矗人間

2019-05-18
来源:香港商报

 

  貝聿銘(1917.4.26-2019.5.17)

  【香港商報网訊】據美國媒體當地時間16日報道,著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2歲。投身建築事業70多年來,他的優秀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法國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等等。外交部指,貝聿銘為促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做出重要貢獻,對其逝世表示哀悼。

  心繫建築 作品遍布世界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被稱為「可能是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貝家早在明朝已是在蘇州經營中醫藥的大戶,到了清末民初又開始涉足金融業。父親貝祖貽為銀行家,1919年到香港創辦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貝聿銘17歲高中畢業後,父親本來希望他赴英國攻讀經濟學。但是當時的貝聿銘卻對建築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最終選擇了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後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築工程,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深造。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1983年-1989年)

  從哈佛畢業後,貝聿銘開始了自己的建築職業生涯。70多年來,這位建築界的華裔奇才為世界帶來了各種精彩絕倫的作品。包括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甘乃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

  貝聿銘的作品多以公共建築和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追求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他的建築作品遍布全球,包括中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盧森堡、卡塔爾等。

  據粗略統計,貝聿銘一生一共完成了至少170個項目的設計和50個總體規劃的設計,獲獎50次以上,包括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等,他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香港中銀大廈(1982-1985年)

  「不被看好」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巴黎盧浮宮入口處現代主義風格的玻璃金字塔,被公認是貝聿銘的代表作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貝聿銘的這一設計最初在法國卻遭到了眾多非議,但貝聿銘堅持將自己的設計完善並建造出來。結果,金字塔的設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和埃菲爾鐵塔一樣,成了巴黎的標誌。法國人還稱讚金字塔是「盧浮宮裏飛來的一顆巨大寶石」。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昨日發表新聞公報,向貝聿銘致敬,羅浮宮的職員也舉行儀式悼念。

  此後,貝聿銘還設計了波士頓的甘乃迪紀念圖書館和華盛頓特區的國家美術館等重要作品,這些作品讓他在美國家喻戶曉。尤其是1979年落成的甘乃迪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還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澳門科學館(2006年)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1974年,闊別故土數十載的貝聿銘首次回國尋根。作為華人建築師,貝聿銘還為中國設計了多座經典的建築,包括中國銀行總部、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等。他曾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銀香港昨日亦發聲明,對貝聿銘逝世深感悲痛惋惜,對他的大師風範和不朽貢獻,永志不忘。香山飯店則在晨會時進行集體默哀。

  2002年,85歲高齡的貝聿銘在退休十幾年後再度出山,為故鄉蘇州設計了蘇州博物館新館,並將其稱為「最親愛的小女兒」。在2006年的開館慶典上,貝聿銘深情地說:「我是中國人,也是蘇州人,希望這個建築能給蘇州,給中國做一點小小的貢獻。」得知貝聿銘去世的消息後,昨日早晨就不斷有民眾自發到蘇州博物館獻花、悼念。蘇州博物館也加緊時間設置了一間紀念室緬懷自己的「父親」,供公眾憑吊。

蘇州博物館(2003年-2006年)

  促進中美交流有重要貢獻

  更令人推崇的是,1990年,貝聿銘和其他知名美籍華人一起在紐約成立了美國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以推動美籍華人全面參與美國社會生活並促進中美之間建設性關係的發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昨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貝聿銘長期以來為促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鑒做出了重要貢獻,對貝聿銘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另外,中國駐美大使館當地時間5月16日在獲悉貝聿銘逝世的消息後發表哀悼聲明,高度評價了貝聿銘的貢獻,稱他的設計堪稱東西合璧典範。

台灣路思義教堂(1962年-1963年)

  【香江追憶】特首林鄭哀悼巨匠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對貝聿銘辭世深表哀悼,她說:「貝聿銘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多年來獲獎無數,包括在1983年獲得被譽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利茲克建築獎,成就備受肯定。他年少時曾在香港生活一段時間,其作品廣為港人熟悉,包括膾炙人口的中環中銀大廈和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其中前者更已成為香港地標,香港人都引以為傲。」

  她說:「我對貝聿銘離世深感哀痛,謹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日本美秀美術館(1996-1997年)

  港建築學界追憶大師

  香港建築學界人士也追憶貝聿銘,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李國興表示,貝聿銘創造了現代主義建築的巔峰,既是有深遠影響的建築大師,更是全球華人的驕傲,自己對其辭世感到哀痛和不舍。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朱競翔表示,貝聿銘先生是建築藝術巨匠,對公眾的影響力深遠,其建築作品始終堅持設計的「優雅」。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0年-2008年)

  【特稿】居美數十載 終流中國血

  由於家國動盪,貝聿銘18歲就被送出國,但他的心從未離開過中國。在美國,他喝紅酒、吃西餐,也讀《論語》《老子》《孫子兵法》。他用工整的小楷給家人寫信,還永遠記得日本入侵滿洲里和上海的年份。

  貝聿銘的作品享譽世界,他的建築設計不曾刻意中國,但受中國文化影響至深。他說,我深愛中國優美的詩詞、繪畫、園林,那是我設計靈感之源泉。1940年在麻省理工學院他的本科畢業設計是為戰時中國建一批簡易的書報販售亭,上面寫着「國魂」。他在東西方兩股文明力量之間遊走,事務所合夥人亨利·考伯稱他為「文化意義上的男扮女裝者」。

  直到年邁之時,貝聿銘還能說一口流利的廣東話。比如他喜愛韓愈的散文與詩,更愛陶淵明的文章。「如果要我背一段唐詩,我只能用廣東話」。

  曾在一個訪問中,貝聿銘說道:「有人問我中國對我的影響,是有的,有些人到了美國大大改變,有些人則一成不變,我則是在中間,有些改變,但是我以中國為根,長出西方的枝葉。」「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因為我的心我的身體,在我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扎下了根。」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